有关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化干戈为玉帛相关典故内容。
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
[释义]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化干戈为玉帛的成语典故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用化干戈为玉帛造句
1) 化干戈为玉帛,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 冤家宜解不宜结,你们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吧。
3) 这样还可以给敌对的各方一定警告:要么化干戈为玉帛,要么分家一了百了。
4) 俄罗斯有强烈的政治理由与乌方化干戈为玉帛。
5) 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都应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
6) 该国首相希望双方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放弃所有的战争计划。
7) 中国人无论在大陆或台湾以及海外各地,势必额手称颂化干戈为玉帛。
8) 自从他们两个化干戈为玉帛之后,办公室里安静了许多。
9) 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10) 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是不依不饶呢,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呢?
11) 然豁达能溶解恩怨,化干戈为玉帛,消灾难于须弥之间。
12) 架打完了,彼此倒也相识了,但是没能顺利的化干戈为玉帛,而且明显被记恨上了,这就是所谓的偷鸡不成蚀把米,真是亏本!禾早
13) 如果觉得化干戈为玉帛比让对方听到威胁更重要,你就已经从灾难性危机中跨出了出来,尽管是一小步。
14) 法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