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提升计划范文3篇
职业素养提升计划能帮助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提升计划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大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提升计划范文(一)
对于大学生而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具备了入职的敲门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素养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战工作经验,总结出几点良好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快速、有效的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提升。
1、 爱岗、敬业、全力以赴很多人认为,这点很容易做到,是一个职场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做到最高境界的人并不多。比如同样的一个工作一个任务,大多人是报着完成的目的和态度,而优秀的职业人是追求完美的。也正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努力、更敬业、更认真、更执着,才收获了卓越的工作能力,才有了晋升的可能。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才有夺得第一达到100%的可能;如果你在付出的时候就首先打了折扣,那么得到的结果也肯定不尽完美。不管你的资质如何?你的能力如何?真正的爱岗、敬业的心态与行动,是职业生涯中想要获得成功最为首要的品质之一。初入职场就更不能找寻捷径,更需要的是这种脚踏实地、全力以赴的精神!
2、 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我们都说,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很多人从事的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虽然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是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先就业再择业也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座右铭。那么既然选择了,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爱上它——你现在的工作!其实工作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你对它是要负责的,因为你的责任感不仅让它更好地“成长”,同时通过这份责任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资本与经验,这未尝不是一种回报。带着一份感恩的心对待你的工作,因为是它让你的生活更充实,让你的人生价值得以最完满的体现。而大多数的企业在提拔员工的时候,往往选择的也是那些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责任与压力的员工。因为这是一个成功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3、 团队协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社会的生力军已经被八零、九零后所替代,这一代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宠爱,在外又吃不得苦。所以现在有一个时髦的字眼是现在很多人的状态——“宅”,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们更加自我,而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合作关系都需要的是沟通与配合。我曾经参加过多次团队拓展活动,发现有很多能力较强的人组建的团队往往最后没能战胜那些貌似能力平平的人组建的团队。后来发现,团队协作意识才是一个团队成败的重点。前者的团队大家都想更多地表现自我,缺少团队平衡意识,而后者恰恰相反,他们在团队出现失误的时候彼此鼓励;需要出谋划策的时候,大家集思广益,沟通融洽;明确指挥者的地位,能够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脚踏实地地去执行去完成命令。“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可见前者就是个人主义,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不讲协作缺少团队意识造成的后果;而后者让我们看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当然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者,还需要具备更多更完备的职业素养,那么就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完善自我。
大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提升计划范文(二)
高校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承担了促进和帮助大学生打好扎实的职业素养基础的重任。同时,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强,大学阶段是良好职业素养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进行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并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1 职业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界定
目前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伍大勇为代表的观点,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
另一种以杨祖勇为代表的观点,将职业素养定义为:劳动者对社会职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认识到了人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把目光锁定在高校毕业生,把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然而,现实并不能让人满意,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应该是坐办公室的白领,更甚者认为自己到了单位至少应该是中层干部,缺乏从基层干起的意识和勇气。同时,连年扩招和大学生理想化色彩浓厚的择业观,再加上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直接导致了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故而经常会出现了“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现象。究其原因,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从短期来看,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成功,有助于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要求培养的大学生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这也就是要求大学生毕业之时要具备社会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要求,那么高校教育就要努力使大学生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责无旁贷的要肩负起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实施有力。通过引导在校生在大学期间认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参加各类活动,积极主动锻炼德智体美,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毕业就业时才能成功就业。
从长期来看,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职业成功,有助于学校杰出校友的造就。胡锦涛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的沉淀和积累直接关系到以后职场,乃至人生的成功与否。因此,如果在校期间职业素养培养存在不足,就会导致就职后,有些人工作总是非常有激情、很有想法,职业通道非常顺畅,而有些人工作能力很强却始终得不到升迁、加薪;有的人做事很卖力,却得不到主管的欣赏;有的人努力很多年却总是找不到门道,进步非常有限;有的人总是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中,非常烦恼等等现象。所以,在大学期间非常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即可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单位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又有利于杰出校友的造就,进而反哺学校,促进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
3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途径
如何有效地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起到关键性作用。结合华东交大的实际情况,提出大学生职业培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途径。
3.1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
学业生涯设计是职业生涯设计开端的部分,是基础和前提。华东交大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业生涯设计,在全省都是处于较早地启动学业生涯设计。华东交大学工处从2004级新生开始实施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2008年开始面向大一全体新生开设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修课。在全校构建了“大一有职业生涯规划、大二有职业素养、大三有就业指导、大四有专业实习”全过程的职业教育,担任这些课程主讲教师的主体大部分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全程为大学生指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方向。
3.2 实施大学生“青马工程”,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在高校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概论》、《思想和道德教育》、《形势政策和省情教育》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团中央提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华东交大创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办了世纪英才学校就是非常好的大学生课外理想信念教育平台。
3.3 以人文类讲坛为主平台,将人文素养内化为职业道德
目的在于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师生文化素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讲座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教育、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注重品位高雅、见解独特、思想深刻,与师生的兴趣和接纳程度相结合。像孔目胡讲坛、经管周末论坛现在业已成为华东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外讲座。所以在高校人文类讲座的积极开展,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组织者容易组织,参与者乐于参与,将文化素养内化为职业道德的一个理想的平台。
3.4 以“双基”竞赛为主载体,推动大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为推动大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华东交大从2007年开始设立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竞赛专门项目,由各学院团委牵头申报项目,积极承办“双基”竞赛。截止目前,全校有“双基”竞赛项目28项,每年投入专项金额达15万元。每个竞赛项目参与人数少则五百人左右,多则三四千人,学生参与面非常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对于大学生掌握和提升职业技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5 科学规划“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大学生养成职业习惯
团组织要指导学生会、社团和学生自组织科学规划第二课堂活动,突显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发挥主导的作用。团组织明确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划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实践、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类活动。校院两级团组织分别从活动策划构思、活动组织开展、赛后工作总结等三个方面强化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执行力、合作、阳光心态等方面的职业习惯。
其中,如模拟求职、演讲赛、辩论赛、礼仪大赛、素质拓展、调研大赛等等活动,一直在传承,活动效果非常好。不管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感受团队合作的快乐、良好的沟通能力、细节把握、职场礼仪等方面的习惯养成。
3.6 广泛搭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帮助大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感
学团组织非常重视为广大大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主要有社区挂职、志愿服务、参观考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方面。如华东交大与东湖区团委进行广泛合作,开展了三年的大学生骨干到社区挂职团支部副书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23路公交维勤”、“省残联服务中心阳光沐阳院志愿服务”、“双港学校爱心支教”等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志愿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参与,社会反响非常好,同学们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状况和知识结构,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达到端正职业态度的目的。
此外,还要进一步从常规工作入手,做好上课考勤、晨练、卫生检查等习惯养成工作,督促大学生做好每一个细节,养成办事不拖拉、积极主动、注重小细节,达到强化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的目的。
总之,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更加重视,出台了很多鼓励性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大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提升计划范文(三)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从业者按照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能力、群体技能和自我领导力。专业能力囊括了市场需要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群体技能是处理事务、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化能力的综合;自我领导力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1]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意义是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调查不同国家人才选择机制发现,虽然各国对人才的具体定义有所出入,但整体上来看,都能表现出对职业素养的注重。通过对IBM、微软、华为等国内外不同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的概括和比较,发现每个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都会有独特的一面,并各自有所侧重,但从职业素养的自我领导力、群体能力和专业技能三项核心内容出发,均可将它们归为一体,即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离不开这三项核心内容。就业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职业素养好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比较容易就业,而部分学生专业水平高能够顺利通过专业测试,却往往在面试等后续环节中因不善沟通、不注重细节、不讲诚信等职业素养欠缺等因素却很难抓住就业机会。对其个人而言,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也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职业生涯屡遇困惑;对用人单位而言,唯有选择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员才能提高效率、节省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只有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依靠优秀毕业生源在企业中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达到与企业的长期用人合作,形成校企对接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而言,公民职业素养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对职业素养内涵进行探索和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通道,是用人单位与高校用人、育人实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的“抓手”。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的构建
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引入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围绕职业素养这一基本核心,将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结合当代社会市场人才需求,通过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开展、学生社团组织培养等方式对大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等素养提升过程中,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创新创业等多项能力的提高,从而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和符合社会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职业人”的同时,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体要求,从学生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出发,根据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课程、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和目标测评等体系的建设为支撑,以课堂为导向,通过思修和道德等相关方面课程的设立,通过学生工作和团学活动为实施途径,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注重实际毕业生与培养目标的对比,根据毕业生所在单位反馈,不断探寻反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善能力培养方案和方式,从而形成大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闭环反馈。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大学生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怎样培养其能力,是国内高校近年来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当前高校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如培养体系不够成熟、措施实际执行度不高、学生目标不明确、与市场对接不够等制度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协调工作。
(一)高校教材建设应符合时代要求
教材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材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质量的高低[2]。教材建设包括教材内部建设和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教材内部建设是指在一类特定的教材中,如何确定内容及形式结构等问题;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是指教材的大模块分类及每个类目中的体系建设。外部建设方面,高校教材应设置专门的职业素养培养教材模块,从自我领导力、专业技能和群体技能三个方面入手,让教材全面覆盖职业素养的各项能力;内部建设方面,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内容安排上做到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说教和实践互动。培养职业素养的教材要鼓励创新,吸纳一切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用实践的教学活动让静态的教材建设变成动态的知识吸收和能力培养。
(二)培养方案应遵循学生发展目标
大部分高校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奖学金等各种奖项的获得条件、毕业合格要求等,很少有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力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接轨[3]。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知识结构上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而在能力结构上则缺乏具体要求,所以,应该像制定教学大纲一样制定各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大纲,方便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和落实。在培养方案中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列入重要的位置,并相应地增加培养此类能力的科目到必修课课群中去,调整毕业学分要求,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三)以团学工作为平台,熏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团学组织是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学生能力培养锻炼中起着关键作用,团学工作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鼓励引导团学骨干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就业打下基础[4];同时团学活动要贴合实际,真正以提高锻炼学生能力为根本,而非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为提高就业能力,团学活动在内容上要有所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体活动方面,还应结合实际开展形如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面试大赛等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活动,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团学活动实质上对学生就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环境影响着制度的实施和学生的实践水平。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学校在宏观上大范围倡导优良的学术氛围和和谐上进的竞争氛围,在微观小范围内更应该提倡并努力建设和谐、进取、团结的小集体文化。班级作为方便教学管理的基层集体,其内部文化及成员认同均对集体内个体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需要形成多元发展、兼容并包、协调合作、目标共赢的班级内部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个体在集体中感受到来自环境的推动力,并有锻炼自我领导力、群体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热情和信心。寝室文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但从职业素养提升的角度出发,却又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寝室内要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互助互动合作氛围、自我能力互补氛围,这样才能让整个寝室成员都有激情去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寻找机会。
(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为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创造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才标准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对职场人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自我领导力等主要根源于自身内在的修养,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整个国际社会对这些品质都一样看重。群体技能和专家知识领域,涉及到多元文化智商和全球总体经济、区域金融战略等全球化的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学校里充分利用现有外国教育资源,开拓更多对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和领会多元文化带来的刺激,助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总之,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整个高校教育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环境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保障,团学活动是高校管理的有力支撑,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是一项没有定则的工程,无论是体系构建还是实施过程,都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行动,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渠道,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