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财政政策包括什么

2017-06-05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抑制或压缩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以下是紧缩财政政策包括什么的相关资料,小编为您分享。

紧缩财政政策包括什么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抑制或压缩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它往往是在已经或将要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趋势下采取的。它的典型形式是通过财政盈余压缩政府支出规模。因为财政收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财政盈余意味着将一部分社会总需求冻结不用,从而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实现财政盈余,一方面要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支出。如果增加税收的同时支出也相应地增加,就不可能有财政盈余,增加税收得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就会被增加支出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效应所抵消。

中国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民经济运行的常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几次国民经济调整中都实行了紧缩性财政政策,以矫治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比例严重失调和通货膨胀的弊端。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1~1965) 这次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主要紧缩措施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精减职工,减少国家工资支出;对预算外资金实行“纳、减、管”,增加预算内收入;加强财政工作的集中统一,搞好综合平衡。在实行紧缩措施的同时,还采取了有力的增产措施,增加有效供给,如加强财政对农业的支援并减轻农民负担,调整投资结构从而增加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的生产,清仓核资充分发挥物资的潜力等。经过五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63~1965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7%,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4.7%,各项经济指标恢复到或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7)的最好水平。

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历史

(1)大幅度提高利率

2005年中央银行没有对人民币利率进行调整;2006年两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由5.58%提高到6.12%。一次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提高到2.52%;2007年中央银行五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上调到4.14%。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由6.12%提高到7.47%。

至此,人民币与美元(2007年9月18日联邦基金利率为4.75%)的利息差越来越小,而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2)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5年中央银行调整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2006年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调高到9%;2007年中央银行10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前九次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第十次上调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执行14.5%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月16日和3月18日中央银行又两次上调存款类代写论文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

在我国存在巨额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条件下,依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缩货币扩张的效应是有限的,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是使超额准备金对应减少,很难对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产生实质性影响。所以,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只是冻结了部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体系内过剩的流动性,对整体经济没有太显著的影响。而且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创出新高,中央银行利用该货币工具收紧货币供给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

(3)多次大规模发行中央票据

2005年中央银行四次发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总额达1237亿元;向工行发行4587.9亿元专项中央银行票;2006年对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总额度为56.66亿元,同时开始兑付94.58亿元,相当于增加货币供给量37.92亿元,中央银行采用中央票据回笼货币的压力和成本开始表现出来;2007年继续兑付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总额达691亿元;并于2007年8月29日,从境内商业银行买入财政部发行的第一期6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了扩张的财政政策;12月20日,对新疆自治区辖内41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项借款7亿元,致力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衡问题。

中央银行票据的大规模发行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加,这是因为中央银行票据只是推迟了货币的投放,在票据到期还本付息时,中央银行要么投放货币,使货币供给增加,要么增发新票据来偿还旧票据,虽然当时货币供给不增加,但是总的票据发行量增加了。滚动到期的中央银行票据需要还本付息,此时还是会使货币供给大幅增加。这说明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需要谨慎地发放中央银行票据,以免在流动性过剩有所改善时,累积的中央票据到期需集中偿还,被动的大幅度增加货币供给,导致下一轮的流动性过剩。

(4)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2005年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成效显著的一年,人民币汇率从7月21日的8.1100升值到年末的8.0702,市场化历程如下:5月18日,批准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开办外币买卖业务;同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八对外币买卖业务。7月21日,发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9月23日,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到上下3%;美元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代写论文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1%;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4%,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另外,还取消了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的价差幅度限制。

2007年5月18日,中央银行再一次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自5月21日起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8月17日,发布通知,允许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港币、英镑五个货币对的货币掉期交易,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更全面灵活的汇率、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