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送礼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7-03-15

相关话题

求职,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向企事业单位寻求为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的一种过程。

其实,在职场中,所谓的捷径不一定管用,与其花心思搞“小动作”,倒不如先充实自己的能量,然后再来接受面试的考验不迟。

虽然中国是个崇尚礼尚往来的国家,但这和见钱眼开完全是两码事。这个真实的故事,也算给所有即将求职的人们提个醒儿,送礼也要会送,千万别像上述那位应聘者一样,得到一个 “永不录用”的结果。

对话

特邀嘉宾:某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尹栋主讲内容:职场送礼非小事

简历中夹着红包

本期话题来自于记者近日收到的一封邮件。邮件是湖北一位黄女士发送的,她用清晰的文笔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应聘主考官,被应聘者塞红包的故事:

又一轮新的招聘开始了,拿着简历来面试的求职者前赴后继。要从他们中选出最适合公司的人才,这便是我和我的人力资源部同事的任务。可是,坦白地说,这个选择的过程并不轻松,有时优秀的人才多得难以割舍,有时一大批求职者又没有一个合适的。

这一次,我翻着求职者留下的简历,回想着之前面试的过程,慢慢地清理着头绪,以便作出自己最准确的判断。突然,我在一份简历中发现一个红包,红包里有一千元现金。我在人力资源部工作几年,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突发事件”。刚想处理这件事,别的事情又跟上来,等我忙完后,一个“意外”发生了:我不知道红包到底来自哪位求职者了,隐隐约约记得是一位大学毕业生。最后,我想来想去,直接将红包交给了老总,并把我的处理意见写成文字一并上交了。

渐渐地,我把这件事忘记了,只当是工作上一个小小的插曲。一个月后,此事再起波澜:老总接到了求职者的投诉,投诉我无理索取他的红包。我实在没想到,这个求职者会来如此的马后炮,幸运的是我早有准备,避免了自己被“误伤”。

老总自然没有处罚我,在退还求职者红包的同时,将我的处理意见也给了他:抱歉,亲爱的求职者,红包打动不了我的心,相信也打动不了所有正直的主考官。要想在面试中脱颖而出,靠的还是自己的真诚和实力,不然纵使侥幸过关也难以笑到最后。老总还增加了补充意见:永不录用。

应聘者别以物质方式接近主考官

现场小动作不少

问:你在招聘时遇到过送礼的现象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答:说实话,一模一样的情况没有过,但应聘现场会有许多小动作,请吃饭的占大多数。他们通常会在面试后等着我,以请吃饭的形式来套近乎。因为我和他们毫不认识,所以我当然不会去吃饭,万一是“鸿门宴”呢?我自己不就栽了吗!事件中那个应聘者的做法也确实欠妥,他也不想想,人家和他毫无关系,怎么能、也怎么敢去收那一千块钱。

小心“永不录用”

问:如果应聘者想以物质的方式接近主考官,是不是可以说成功率为零?

答:完全不认识的人可以说几率为零,因为没有人愿意去承担风险,因小失大。不排除有一些关系户在应聘之前打过招呼、有人情这么一说,但一定会有底线。现在大家都知道,一般的应聘都是分面试和笔试两关。有的职业更注重笔试,有的更注重面试。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即使有人情一说,也一定是笔试分数达线以后再考虑人情。不达线讲人情,就是犯错误。

问:一千元当然不足以打动,但如果一个求职者用一万,甚至大几万的现金往进塞,是不是就会心动呢?

答:说完全不心动,就有点虚伪。但我觉得这样的可能也特别小。首先,就和上面说的一样,我们要考虑风险。另外,作为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求职者其实也要考虑,这个钱塞得值不值。万一他塞的人并不是完全能做得了主,岂不是亏了。还有,他塞的人就根本不吃这一套,像那个事件中说的一样“永不录用”,这下弄巧成拙了。

职场送礼应投其所好

问:中国自古就讲究礼尚往来,送礼其实有时候是一种礼貌,也并完全是出于目的性的。能不能说说职场上送礼的一些技巧呢?

答:职场上送礼,说白了就是给领导送礼。多数领导收到礼物其实是开心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千万不要当着人多的场合送,这样他们会特别尴尬。选择比其他同事早来一些,或者晚走一些,或找个合适的时间去家里拜访,都是不错的机会。一定要弄清楚领导的喜好,比如,有的领导特别喜欢摄影,有的喜欢皮包……投其所好一定不会有错。最糟糕的是,即使你从遥远的国外带回了上好的咖啡,但偏偏领导是神经衰弱,这下就又弄巧成拙了。

另外,一些领导出于一些原因,比如,的确办不了你所提出的事情,一直在推礼,而且极力地推,一定不要为难领导。你可以大方地说一句:“没关系,即使办不了事情,这也是自己的一份心意,请笑纳。”或者,你也可以直接将礼品收回,这样虽然有些尴尬,但宁可让自己尴尬,也一定不能让领导尴尬。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