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的好文章精选_关于青春励志的好文章

2017-03-27

正值青春的我们都应该时不时地找一些关于青春励志的好文章来看看,那么青春励志的好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青春励志的好文章:年轻时,吃一点苦真的没有关系

作者:胡识

前几天,我和朋友一起逛街,在路边看到一个卖甘蔗的小男孩。他大概只有十来岁,身旁摆着一只旧水桶,里面装满了甘蔗。

朋友向小男孩靠近,指着那只水桶问:“你这里面的甘蔗多少钱一节?”

小男孩眨巴着眼睛,望着朋友回答说:“两块钱一节,好甜的,这是我自己家里种的。”

朋友笑呵呵地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拉扯着我的衣服说:“你帮我挑选两节甘蔗吧,我付钱。”

朋友是北方人,很少吃到这种东西,因而对挑选甘蔗没有什么经验可谈。

那只水桶很老旧,里面装了很多甘蔗,它们正拼尽全力地吮吸着桶底下的清水,好像对我的出现一点都不感到害怕。我弯下腰,注视着它们,水桶里的倒影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卖甘蔗的童年时光。

我九岁那年,在外头打工的阿妈被阿爸赶回了老家。阿爸说,阿妈的眼睛不好使,找不到任何一份工作,还不如回家种田。

而那个时候正好要开学,我和阿弟都急着要一笔学费。但阿爸只给阿妈买了一张回老家的火车票,并没有让阿妈带钱给我和阿弟读书。那时候,没有钱是不能报名上学的。因此,我和阿弟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围着阿妈呜呜地哭。阿妈瞅了瞅我们,然后也坐在灶前擦拭着眼睛,一言不发。

每次邻居看到这种情形,就会劝阿妈去管我奶奶借点钱,帮我们兄弟俩交学费。但阿妈和奶奶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奶奶会骂阿妈没用,阿妈会骂奶奶不近人情。

她们隔三差五就会闹矛盾。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我们穷得实在揭不开锅,阿妈只好低下头向奶奶认错,奶奶才答应阿妈把园子里的农作物分给我们吃。

奶奶的园子很大,种了许多蔬菜瓜果,尤其是那块甘蔗地,着实让我们看了会禁不住流出口水。

为了把菜地里的农作物换成我和阿弟的学费,阿妈就去集市上卖蔬菜,我就去村口的加油站卖甘蔗。加油站坐落在公路的中心地带,是人们去小镇或县城的必经之地。每当大巴开到这里,总会停上三四分钟。

那时候,我就是一心想快点攒够钱好读书。所以,我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开始洗甘蔗,用菜刀把甘蔗分成一节一节,装进桶里,早饭都顾不上吃就跑去加油站。

等到了加油站时,太阳也刚好毒辣起来。我紧张地躲在小树底下等着过往的大巴和人群。只要一听见大巴刹车的声音,我就立马从水桶里捞起几节甘蔗,站在凳子上朝车窗里的人问去,“大哥哥、大姐姐,你们买甘蔗吗?这是我家种的,很甜的!”

……

其实,在我家那个小县城,甘蔗并不好卖,因为大多数人家都有种,真正能问津的也只有那些城里人。但那时候我不能明白的是,为什么每次我去卖甘蔗,总会有那么一群人喜欢买我的甘蔗,然后当着我的面大口大口地咬着吃,像是很馋、很好吃的样子。

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或许大家都愿意帮助那些一时贫穷却敢于吃苦的孩子吧。可能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敢于直面苦难,学会劳动,会帮大人们减轻负担,这是一种能让人为之动容并感到温暖踏实的精神力量。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一直在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对得起我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你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的、灿烂的花朵。

年轻时,吃一点苦真的没有关系。当我们走了不少坎坷的路,吃了不少难吃的苦,我们才会被这些经历训练成一个不怕困难、乐观向上、懂得坚持、热爱生活、感恩生命的人,就好像那一株正在慢慢绽放光彩的木棉。

青春励志的好文章:最怕你年纪轻轻,就没了欲望

作者:思小妞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拒绝哈佛MBA的录取?

我带着巨大的问号去问小Q——她就是那个从哈佛兜了一圈,回来后把拒信发到学校邮箱、然后去了一个不到10人、刚成立两年的创业公司的人。

“你不后悔么?那可是哈佛啊,它家商学院MBA项目的录取率不到10%啊!”

“我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只是跑去哈佛转了一圈后看到了自己未来十几年如一日的样子:进入顶级投行,穿着精致专业的服装、带着最top的光环在华尔街来回穿梭。从Analyst、Associate、VP、到MD一路做下来,这样的工作轨迹别人也许觉得光鲜、完美,在我看来有点无聊、单调。”

小Q继续补充到:“在商学院是学院派式的学,在创业公司是真枪实弹的学。我选择后者不过是选择了一条不知前方有什么在等着我的路去走罢了。”

在“看不到的未来”和“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未来”之间,小Q选择了前者。

满足了安全感,却失去了追求

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太喜欢父母那一辈人的生活?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住在一个地方、和认识了30年以上的一群人打交道。他们追求的“铁饭碗”、老邻居以及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往往却让我们避之不及。

这样的生活的确给人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但同时也让人丧失了追求欲望的乐趣。

Kelly McGonigal在《自控力》这本书里说过“如果没有了欲望,人们就会变得沮丧;如果没有了恐惧,人们就没法保护自己、远离伤害。”可见一味追求、获得安全感也会给人带来不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一条不那么清晰的路去走,就是凭着内心蠢蠢欲动的某种欲望想去探测一番自己究竟能飞多高、走多远。只要欲望没失控,它总会让我们耳目一新、甚至为之震惊。

所以,欲望是第一驱动力。

如果刘邦没有“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权力欲望,他可能永远只是沛县的泗水亭长而不是开国皇帝汉高祖;如果梵高没有与房东女儿、表姐和妓女这些人产生炙热的情欲,谁知道《星空》、《向日葵》这些跻身于世界殿堂级的画作会不会因为缺失了鲜艳与炫目而流于平庸。

“未知”的背后有恐惧、但也让欲望有了容身之地,所以世界才会是现在的样子。

“看不到”的前方也许有光,“看得到”的前方却只有墙

有墙未必不好,至少它能为我们提供庇护、少受伤害,让我们免于未知所带来的恐惧状态。但是未知的前方不仅有恐惧,还暗含着那些尚且发生的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里都夹杂着漆黑与亮光、失败与荣耀。

认识一对小夫妻,他们在三十岁的时候“任性”地抛开了已经拥有的一切跑到国外去读书。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就三个字:“疯了吧”。

但他们却走得毫不犹豫,因为在北京奋斗到第八年时,他们看到了面前的那堵墙:过着安逸稳定的生活攒钱买第二套房,一定得是学区房,因为已经到了生娃黄金时间的Deadline。

至于工作,在中科院工作的老公从高工、副研究员、到研究员,那是掰着指头能算出何时够得着的日子。而女方在外企500强工作了七年做到Team Leader后,不得不去面对职场中的“天花板”这个问题。

和小Q一样,他们没衡量太多就丢下一切出来了。一个从通信工程转去了神经学,一个从外企女上司转去做了自由撰稿人。

没人知道读完神经学博士后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没人能预测成为签约作者后可以写出什么名堂来。“一切未知”是他们要承担的后果,但留守在原地未见得不需要付出代价,你总得放弃一些自己想要的一些东西、接受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所以,选择“看不到前方”的人不过是对那堵庇护之墙看得更淡、对亮光更“贪婪”了些。

人生可以接受失败,却不可以浪费自己的可能性

上面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最让我敬佩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在明明可以选择安逸的情况下却仍然选择了未知。

要知道,对于大多数当代的年轻人而言,并不是想要安逸就能够选择安逸,毕竟奋斗十年,可能连二线城市的一套房都买不起。

所以我见过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在抱怨自己的迷茫,抱怨即便努力也看不到未来,抱怨飞涨的房价扼杀了自己人生的希望。

未来的未知给他们带来的只有恐惧,这份恐惧让他们迷茫。而他们所谓的迷茫,其实就是找不到一条可以安逸而舒服地度过余生的道路。

但当我问小Q,如果你去的创业公司失败了,你会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去哈佛吗?

小Q却反问我:“你觉得20多岁的人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我想了想,找不出答案。

小Q告诉我,是可能性。

也许到40岁时,她也会追求平平淡淡才是真,也会选择最安稳的道路和人生,但20多岁,她觉得自己最不能够辜负的,就是人生的可能性。

她告诉我,“就算失败了,不过是钱赚得少了些,吃得粗糙些,穿得简单些,我从来没见过奋斗的人活不下去,倒是见过活在锦衣玉食里的人哀叹自己最该奋斗的年纪却选择了安逸。”

“钱确实可以买到很多东西,有时候甚至连事业和爱情都买得到,但有一样东西肯定是买不到的,那就是已经过去的时光。我40岁时可能会后悔自己在人生过去三分之一时就放弃了剩下三分之二的可能,但绝对不会后悔自己在与未知的战斗中失败。”

这时我忽然明白,许多人所谓的迷茫,不过是眼中只想寻找安逸到底的道路,却不敢拥抱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但其实,安逸的生活从任何时候开始追求都不算太晚,而你的20多岁很快就会过去,并且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你还在追求一眼就望到头的未来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