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政治试卷分析范文
对于初一的政治试卷,做一个分析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一政治试卷分析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一政治试卷分析范文(一)
一、试题分析: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结合时政热点,突出时代性,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既不回避教材重点、时政热点,又不照搬教材和时政观点,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3、试题更具开放性,立意能力化,注重联系考生生活实际。试卷中的很多题目都立足于初中学生生活的实际,开放和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很多层面和领域;考查的知识点多、面广、容量大,综合性强。,
4、试卷形式新颖活泼,设计简洁生动,展示人文关怀,体现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试卷题型生动活泼,在主观中以题群形式出现,每个专题又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情境,依次递进,环环入扣。体现了人文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高度统一. 今年政治试卷难度适中,题型结构合理,形式新颖,内容鲜活,语言简洁,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和教学改革。
二、 学生成绩和答题情况
各班90分以上的平均有21人,80分以上的有28人,不及格的有5人。
选择题大部分学生没有问题,个别学生1、6、7错的较多;简答题13题有个同学失分较多,只答了一方面,太片面:15题的第(3)问是失分率最高的一道,大部分学生只从青少年角度答题,而没有多角度分析,因而错误率极高。16题的第二问错的也较多,不明题意,片面作答。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失分原因分析:
(1)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不到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理顺;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混淆不清。
(2) 审题能力不强,缺少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对开放性试题的答题要求仍不适应审题;不清,失分严重。
(3) 思维不活跃,对知识的宏观把握不够,知识重组、应用能力较差,不敢从新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理解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不到位,缺乏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而且,答题时不够深入,层次较浅。
(4) 答题语言不规范,缺少政治术语,文字表述能力差;学生表述能力不强答案中两种倾向较明显:一种是口语化现象;另一种使命照抄课本现象。需要学生理解、归纳、表达答案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应用政治术语,语言贫乏,言不达意,甚至语句不通。另外,书写混乱,字不规范。错字较多,特别是些,关键字词,以至于理解不了学生的意思,不能给分。
四、今后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1、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根据中考改革的要求,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如今年的第15题第(2)、(3)问、第16题第(4)问这两个问题,特别注重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2、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学习。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类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3、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政治几次考试中命题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关心或面临的重大自然和社会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特别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从材料中汲取营养,拓宽视野,把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新科技、新信息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今年的第15题中第(2)和第(3)两问。
4、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要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一些练习,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平时应注意从答题的每一个环节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组织答案,学会科学表达。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习题,防止题海战术。学生做完题后,要及时讲评,讲评不是要让学生记住答案,而是要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答题心理等目的。
5、注重教学科研,提高教学水平。
不只当教书匠,而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论,善于总结创新,做科研型人才,才不致于使自己的教学思想落伍,教学水平落后,才能与时俱进.同时还要结合时事尽量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结合实际,注重合理性教育;注重其他学科对政治的渗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观念。
初一政治试卷分析范文(二)
一、 基本情况:
期末考试思想品德试卷满分为75分,题型分别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实践探究题等,试题难易程度偏易。
从题目的覆盖面上来看,每一课都有所涉及,覆盖面较为全面,而且重点考察了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正确做法,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而不是仅仅考察教材中的一些死板知识。
二、成绩分析:
1、131班及格率45人,及格率为76%;133班49人,及格率为85%,优秀率分别为15%、40%。
2、学生答卷情况:
(1)一题选择题错误率较高的是3、8小题,尤其是第3小题,出错率最高。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生理、心理变化情况的了解情况,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没有分清生理与心理的区别而出现错误。
(2)二题简答题第二小题,失分率也较高,其主要问题表现为:A:答题不全面、不准确,B:不能正确使用政治术语或者不能使用教材所学的知识来答题。
(3)简答题第3小题出错率最高。我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学生只知道认识自己的三种途径,而不能准确的分辨出具体是那一种认识途径。
三、学生失分原因及存在问题
1、 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基本常识不清楚。
政治开卷考试虽然灵活性较大,但“双基”仍是根本。学生只有紧紧抓住“双基”,才能在解题时“游刃有余”。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提高能力,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对基础知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排除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例2,单选题第6题:高雅的生活情趣来源于A.我们自己对生活的热爱B.父母为我们创造的家庭环境C.老师对我们的教育D.良好的文化氛围。有部分同学选D,显然,学生没有搞清情趣与生活的关系。
2、学生看不清题意,审题能力存在问题。
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冒然下笔,分析题目和背景材料能力较差。往往导致“答非所问”,答不全面,抓不住关键。
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试题都通过创设特定的新情景、新设问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把知识与材料结合,说明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欠缺,对教材知识的有效提取能力不够。
4、知识迁移和问题转化能力不够。
知识之间总有其内在的联系,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要举一反三。很多学生遇到一些陌生的题目往往不知所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对问题进行转化,不能对知识进行迁移。
5、学生答题的规范和表达水平有待提高。在答题规范上学生存在层次、条理不清晰的情况,语言罗嗦,抓不住要害,表达水平有待提高。
四、教学反思
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注重学以致用。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基础知识。
3、教学要重过程,要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4、注重学生答题规范的训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平时在答题上要求学生做到字迹端正,层次、条理清晰。在表达上做到简明扼要,言之有物,切中要害。
初一政治试卷分析范文(三)
本次考试为期中考试,范围涉及七年级上册第1至2单元。分别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和“走进新的学习生活”。主要考点应该有对生命的认识,如何珍惜生命价值,迈好青春第一步;对新环境新生活,新自我的认识,如何适应新环境,新生活,评价完善自我;对学习和知识重新的认识,如何学会学习,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等科学教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试卷命题我从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和理解辨析等方面对此学知识考点着于命题,知识面广,共有20个单选题,其中有10个复选题,10个纯单选,有6道简命题和1道材料分析题。全卷共100分,其中单选题40分,探究题48分,材料分析题12分,分值分配合理,同时,试卷命题符合《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体现到位,题量和难程度比较合理,从学生完成成绩可以证明。
学生答卷较久,由于是学生进入初中第一次考试。又是新科目,新题型加上学生的知识面较小,在分析判断由题时而不够全面。甚至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此次考试,但从学生得分上看不太清楚,优秀的为零,及格率百分之十九点二,低于六十分的为百分之八十点八。各题得分差距较大,单选题得分率约百分之七十,简答题约百分之三十五,材料分析题不足百分之四十。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牢固,运用判断和分析不准确。特别是选择题,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阐述作答。
试卷命题和教学改进调整:一是今后的命题观要符合课标,难易适度,考点全面。还要重视学生学情,以学定考,能让学生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提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考试得到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命题要以学定考,既要有高分和低分,更多的中间分。还要把握三段分的科学比例。二是题后要自己推敲,把握难度量度。进行适当修改,要剔除过难题,重复题,超标题和超范围题。此卷中有两个单题和一道简答题超范围,共11分。三是制卷排版要规范,单选题制选框,简答题应留有合理空间,避免错题错字。四是教学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进行准确判断,全面分析,准确阐述解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尽快适应并提高政治学课的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五是课堂教学中强化“问题”的导向作用,以问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