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日志 脱贫攻坚民情日记
相对于传统扶贫开发模式,以人为本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分类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绩效的关键,新发展理念是精准扶贫开发的导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日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脱贫攻坚工作日志篇1
2月20日 晴
天不亮我们几个人就全醒了,比平时在家醒得还早。
按照计划,今天早晨要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学习强卫书记写给县委书记的信,并研究近期宣讲活动的要点,这是我们驻村后开的第一个会,虽谈不上正规,但要让参加会议的老乡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大家心中还是有些紧张。
想不到乡亲们的积极性这么高,刚吃了早饭,村委会里已经坐满了人,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会议首先从学习省委书记写给县委书记的信开始。读罢两封信的全文,大伙的感受很多,说得最多的是省委书记心里始终记挂着咱们农民。大家还说,要切实按照强卫书记在信中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紧密结合上庄村实际,认真规划,营造好科学发展的氛围,抓好乡村党建工作,加快上庄村的发展。
看着乡亲们被激发起来的热情,我们几个也给大伙表了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艰苦奋斗,用干部的辛勤劳动,换来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
会散了,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压力也更大了,强书记的信不但对我们做好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推动“五送五帮五推”活动注入了精神动力,也对驻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午,结合这两天进村入户所掌握的情况,工作组按照万名干部下乡要求,提出了工作目标:立足本地实际,整合资源,找准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努力破解资金短缺、带动乏力的问题。
经过集思广益,大家梳理出当前的工作重点:认真制定好发展规划,选准选好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破解生产力落后、难以增效的难题。坚持旅游富民、商贸活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努力破解人才匮乏、后劲不足的问题。大力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稳步实施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努力破解规划不全、导向不明的问题。科学发展规划,要符合地区实际,突出重点,规划一项,成一项,切实帮助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交通、卫生、文化、教育等建设。今后,我们就要按照这些思路展开工作,帮助上庄村人生活得更幸福。
脱贫攻坚工作日志篇2
“全面小康是什么样子?党的十八大作了明确答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道真自治县隆兴镇莲池村见到郑华时,一大群群众正围坐在周围听他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
今年,省国税局作为省党建扶贫道真自治县隆兴镇工作队牵头单位,选派遵义市国税局总经济师郑华担任工作队副队长,按照省委将党建扶贫与同步小康工作有机结合的要求,郑华兼任全省同步小康驻隆兴镇莲池村工作组成员。笔者从郑华厚厚的民情日记本上不仅看到他的工作情况,而且还深切感受到他们帮扶道真的满腔真情。现摘录部分整理于下:
3月8日 星期五 晴
今天,莲池村饮水工程完工。
莲池村熊家、拴田坳两个村民组及村委所在地因水源不足造成饮水非常困难,每3天只能供水1个小时。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到岗后,决定将解决饮水困难作为办理的第一件实事。
午饭后,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全体队员与村干部张召政、王东、徐照兵一起到熊家村民组再次寻找水源,终于找到了2个取水点。并现场讨论出方案:将2个水源与原水源一同引到蓄水池。经测算,需水管近700米、建1立方米的蓄水池2个,仅物资就需要资金6500元。
我们同村干部商量:工作组出资购买物资,群众投资投劳建设。村干部召开群众会说了我们的想法后,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同。
3月28日 星期四 晴转雨
上午9时,与副县长程建华及有关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陪同贵州百花药业集团董事长黄文荣一行考察道真重庆产业园区和巴渔创业园区。
12时,县长向承强主持召开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投资意向洽谈会。双方就贵州百花苗方药材厂的搬迁及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等事项进行友好协商,初步达成共识: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拟将贵州百花苗方药材厂迁至道真重庆产业园区,计划用地面积300亩;选择5个左右的中草药品种,建设育苗、示范种植基地;贵州百花药业集团提供技术支撑,帮助道真建设10万亩以上的中草药种植基地。
4月19日 星期五 阴
深入玉溪镇淞江村、巴渔村和县国税局实地调研后,省国税局薛建英局长一行在县委七楼二号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道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后,薛建英局长表示,省国税局将按照省委的安排部署,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效资源,结合县委县政府总体思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长期帮扶规划,力争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做到帮忙而不添乱、到位而不越位,坚持一帮到底,不脱贫不放手;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重点,采取部门联动、招商引资等方式,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一项一项地落实,一件一件地办理,把好事办得更好、实事办得更实,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加大民生建设力度,与道真干部群众一道完成全面小康历史任务,并对帮扶具体事项进行了明确。同时,省烟草公司烟叶基础设施办公室主任朱诗恒表示,公司将从烟水、烟路、烤房等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最大限度地给予政策倾斜,帮助道真发展烤烟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薛建英局长这次道真之行,落实和协调项目10余个,涉及帮扶金额2000余万元。
脱贫攻坚工作日志篇3
扶贫搬迁是个好办法
今天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原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唯一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女儿,9岁,在洪门铺读小学。她家是我在洪门铺村入户走访以来遇到的条件算比较好的一户了。我问她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她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山下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组山上的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森林保护得比较好,山场面积也很大,如果年轻人不出门打工,像程梅一样,在家发展养殖,也还是可以挣到钱。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只有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接着我又到吴玉海、程家钱、吴兆旭、涂原进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
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日志篇4
长城网张家口7月2日电(李宏 通讯员刘云宵 王英军 郭伟)“玻璃彩村,重点走访户于占峰,家庭人数5口,男,41岁,党员,文化程度:初中,配偶:高树红,身体状况良好。有一74岁老父亲经常闹病无劳动能力,还有一双儿女分别上初中和幼儿园。经济来源是种地,人均年收入2000元,今年在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带动下开始种植双孢菇和白菜。虽目前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和供养上学的孩子,生活较困难,但该同志有一股年轻人的拼劲,敢想敢做。建议作为帮扶对象考虑,只是要注意掌握时间和尺度等问题。”
这是市委书记王晓东在其包联帮扶村玻璃彩村入户调查时所记的“民情日记”。在张北县,不仅每个基层建设年活动的驻村干部有这样的一本“民情日记”,全县所有村干部、乡镇干部等基层干部都有一本类似的“民情日记”,上面记满了哪家种了几亩莜麦、几亩土豆,养了几只羊、几头牛,哪家庄稼长势良好,哪家家禽患了病,哪家家庭条件困难……
张北县油篓沟乡党委书记常海说,“民情日记”实行一户一记,主要是记录干部到群众家中了解的情况,给群众宣传政策、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和调解民事纠纷、处置突发事件、商议建设村级活动场所等,同时记录和分析群众遇到的问题,解决具体困难。
为避免“民情日记”走形走味,成为一些干部自我表扬的“功劳簿”、应付考核的“作秀本”,张北县举三措,避免“民情日记”流于形式。明确记录重点,注重民情、民声、民意的反映。张北县规定“民情日记”要重点记录民之所收、民之所需、民之所期、民之所盼,要重点突出记录问题的解决,从而使“民情日记”真正实现干群连心作用;强化日常考核,注重量和质的结合。在量上,要求每位村干部和包村干部每个月至少写10篇“民情日记”。在内容上,既要有事项记录、情况反馈,又要有解决措施、办结时限及受访人签字,且每月的办结率必须在80%以上。同时,建立周检查、月反馈制度,将村干部和包村干部记录“民情日记”及落实情况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和述职范围之内,确保“民情日记”不走形式。引入民意测评,注重百姓对“日记”的评价。在每年年底或某项活动结束时,县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群众对干部活动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民情日记”办结落实情况及群众满意度情况将作为一项重点测评内容。对达不到满意度标准的村干部和乡镇干部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县基层建设年活动办主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刘建平说:“张北比别的经济发达地区开放得晚,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都较低,但是张北的党员干部都很积极能干,在短短几年内,张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北干部把写好‘民情日记’比作擦亮扶贫攻坚枪的精神,感染了全县上下的百姓一起投身建设家乡、改变现状的事业。”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张北共派驻(包)村干部1050名,覆盖全县366个行政村开展扶贫工作,召开村民代表大会500余次,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200多条,书写“民情日记”数万篇,有针对性地走访困难群众1000余户,梳理出田间路整修、自来水入户等民生实事800余件,真正摸准了农村发展的症结,开出了致富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