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残缺和虚弱,而是要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论文篇1
引言
首先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通过这半学期的学习,我对“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于我日后的生活提出了新的科学的指导,更增加了我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兴趣。于是我尝试去图书馆找相关书籍,并在网上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作为参考写了这篇论文。
摘要
生命科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科,包括了很多的领域。在现代社会.它是高科技的前沿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后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的研究正在成为当前生命科学技术中最活跃、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将成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崭新领域。生物信息学作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平台技术,其两大主要任务,即发现致病基因、阐明生命发育进化规律和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已经逐渐逼近生命科学研究的纵深,并开始有所收获,正在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前沿科学研究中解析海量数据的最佳工具。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和生物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
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心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产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 3.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4.促进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5.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整体性思维;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改进人类的思维。 6.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工改造等,都会对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挑战。 7.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转基因生物的大量生产改造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基因组研究将实现医学上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对于多基因,涉及遗传信息整体上紊乱引起的疾病,如肿瘤、β-地中海贫血病和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老年痴呆实现早期诊断。彻底根治用过去的治疗方法很难根治的如乙型血友病等致死性遗传疾病和癌症,艾滋病等后天性疾病。将来对老化等引起的基因功能衰退而发生的疾病进行治疗以及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的治疗。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特别是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如果能够在人刚出生的时候进行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在早期把风险人群挑出来,然后在环境、生活方式上实施干预,会大大降低患病几率。另外,人们对药物的反应性存在差异,大部分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酶会有遗传多态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即药物遗传学,根据个体的基因特点选择其针对性药物,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近年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了外源补充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系统中对癌细胞有杀伤能力的细胞因子不能在癌组织中维持有效的浓度,剂量过大又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的难题,科学家通过提取出对癌症有杀伤力的细胞因子中的基因,整合到对动物或人体没有毒性的病毒载体中,经过基因克隆,不断产出细胞因子,保证了该细胞因子在癌组织中能维持所需要的浓度,对治疗癌细胞已发生转移的晚期癌症患者寻求了更好的解决途径。
生物技术已进入到细胞、胚胎和组织的研究水平上来,推动了胚胎和成人干细胞技术的应用。我国的基因组计划1994年正式启动,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功能基因组的角度切入,充分发挥我国人类基因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结构与功能并重,多学科交叉,建立关键技术,进行基因组多样性和疾病基因研究的策略。从群体遗传学转向中国人群特点的疾病发生、发展的遗传学信息的研究和基因产物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基因组遗传规律研究。我国已经将人类基因组的后续研究与开发,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内容之一,开展重大疾病、重要生理功能相关基因和重要病源真菌功能基因组等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获得我们生物医学界和制药工业界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完善我国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人类基因组基本完成以后,对医学的影响很大,还将发生更深刻的影响。很多基因疾病,也可以通过生活改善、环境改善来防治。现在一提药就是化合物,不久的将来,药品不仅是化合物,蛋白质可以是药,基因可以是药,细胞可以是药,甚至某些组织和器官也可以是药。正因为这样,以后的药审,首先审查的不再是药理、毒理、临床,而首先是伦理,进行所有一切之前先要有伦理审查。为什么讲这个?因为,基因要变成药物,或者将来组织器官一旦成为药物,首先是允许不允许。
人类的不断发展,意味着需求的不断扩大。那么发展新的可利用资源就成为了当代世界共同探讨的问题,生物技术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曙光。但是生物技术在带给人类新的社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生物技术的对象是生命,使其因在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进行人为的相互转移,目前人类对这种基因调整后的结果尚无十足的把握’,因而其负面影响可能会超越以往任何一种技术,可能危及生命或环境;另一方面则与人类自身的问题有关,社会存在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很难确保他们对生物技术成果进行正确合理的操作和运用,进而危害人类和社会安全。就其本质而言,生物技术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在这发展过程之中要经过很多的实验,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难保不会出现问题,说不定会因为一时的失误,科学家自己创造出了新的物种,因为这种新物种的适应能力太强了,会取代很多旧的物种,造成生物的大灭绝。并且现代的生物技术已经出现了这种问题,基因工程研究出的新小麦品种,如果给其它品种授粉的话,产生的种子无法发芽或无法正常发芽。其次,如果未来的某一天,生物技术也可以用于人类的改造,必然会产生一大批新的更适应未来要求的人,那么传统意义上没有经过改造的人类要怎么办呢?也许会因为不再 3/4有合适的工作更失业,然后找不到配偶,就这样一点点的被自然界淘汰;也许会出现另一个“希特勒”,对已经落后的传统人类进行一次种族灭绝的大屠杀。
现在来谈一谈人类健康。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形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现象、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同时也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21世纪高速发达的今天,生命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联合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的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日趋成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正在迅猛发展的基因组技术和蛋白质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核心技术,正在推动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的龙头产业之一,他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现代化、人口爆炸和粮食紧缺及食品安全等关乎人类生存质量的现实状况。然而,与人们生活质量最息息相关的问题就是健康问题,每一位现代公民都应该对养生和保健方面的小常识有一定的认识。首先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元素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人体必须的九种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这几种氨基酸只能通过饮食从食物中摄取而自身不能合成。此外还包括各种维生素、纤维素等改善人体机能所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因此我们必须合理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同时千万不能忘了要多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关于生活习惯,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喝水,会喝水,(因为人体70%是水),正常成年人一天要补充至少2500毫升水,这其中不包括食物中含的水分。要多吃蔬菜,尤其是富含纤维素的时令果蔬,同时也要适量补充肉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合理安排好健康饮食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癌症!癌症是目前世界上难以攻克的疾病之一。其存在的实质是因为在细胞内有专门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遗传信息DNA片断(基因),而当这些基因受到干扰发生程序紊乱或生理功能失衡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就会失常。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不会超过50~60次,如果失控就会形成肿瘤和癌。癌细胞就是一团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恶性增殖的细胞群。致癌因素(1)内因:人体内有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这些基因大体分成两类,普遍存在于人体的染色体上。是否患癌取决于两类基因是否被激活,是否能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内正常发挥作用。这属于生物体内的动态调节问题。(2)外因:①物理因素:各种有害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和核辐射等)②化学因素:有害化学药物、制剂(如砷、苯、煤焦油等)③生物因素:病毒引入。癌症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世界卫生组织曾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而酸性体质是最容易受癌症侵袭的。
2.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5.生活要规律,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人,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癌症。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6.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综上所述,生命科学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学科,他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就是我们学习的动力,它不仅解决了许多科研难题,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我们带来了更健康、更科学的生活保证,所以学习好发展好这一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高科技前沿——生命科学》
《科技日报》 《生命科学发展与展望》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巴德年
《生命科学与医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大忠,王乾兴
《基础生命科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钱凯先
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论文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极为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了明显增长。但生活条件的优越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反映在体育课上,就表现为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心理素质明显下降,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指身体、精神上的完善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包括社交、感情、精神及心灵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思考,试图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终身体育能力。
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健康状况的主要途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加快健康促进的步伐,也是解决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健康 生活方式 健康促进
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社会学和临床社会调查证明,制约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50%~55%)、环境状况(20%~25%)、遗传因素(15%~20%)、医疗保健结构的工作(10%~15%)。总的看来,遗传(基因)和环境(自然、社会)是健康的决定因素,遗传决定了个体健康和对疾病的易感性,环境决定了易感个体疾病的发生;而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则极大地影响着健康状况,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类生命处于非健康状态,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
一、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人们的行为表现直接显现在外,构成生活方式的显现部分,但支配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却隐含在内,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总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不管何种生活方式,总要受许多因素制约。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是由生活的行为习惯、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生活消费等组成。
1.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常见的死因中所起的作用
说明:各种不良因素在不同死因中的作用比例(%)
2.不健康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
有调查发现,10项现代办公室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极度缺乏体育锻炼;(2)有病不求医;(3)缺乏主动体检;(4)不吃早餐;(5)与家人缺少交流;(6)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7)常坐不动;(8)不能保证睡眠时间;(9)面对电脑过久;(10)三餐饮食无规律等。这项调查虽然只是上海市的,但它同样也反映了国内其他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比如有研究说北京市5个人中就有1个是胖子,肥胖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又一主要表现形成,而肥胖产生的原因也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同样的原因在农村也开始显现。 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过去的某些不健康行为没有得到完全的纠正,又增加了新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饮用不清洁的水、吃东西前不洗手、膳食不平衡、食物由多粗粮改为多细粮、吸烟、超量饮酒等等。
3.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内容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合理安排膳食;(2)坚持适当运动;(3)改变不良行为;(4)保持平和心态;(5)自觉保护环境;(6)坚持学习健康知识等。
一、如何开展健康的生活方式
1.健康教育是树立健康观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措施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而健康促进如不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则健康促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2.健康促进的良策之一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就召开了“健康促进与体育”会议,明确提出了“体育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1997年在第47届世界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召开了联席会议,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的”运动观点。
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促进人的整体机能全面发展;加强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在健康上的高度协调;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特殊生活方式。
3.树立科学合理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的发展更新观念,树立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健康观,建立保障人人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是现代人应该付诸实施的社会工程。
4.加强国民体质健康及营养状况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力快速解决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健康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健康的诸多因素都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加强健康教育,让每个人认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健康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
掌握与时俱进的健康理念,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领导者保健最根本最重要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so%取决于自己,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是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养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有:(1)吸烟;(2)饮酒过量;(3)不恰当的服药,包括未经医生处方服药和不按医嘱的方式和剂量服药;(4)体育活动不足或者突然运动量过大;(5)食用热量过高或多盐的饮食,饮食没有节制;(6)不接受合理的医疗处理,信巫不信医;(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8)破坏身体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的生活。
二、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
上述不良的生活方式,是现代“文明病”产生的主要症结所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因生活方式原因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等),导致死亡的人数,在发达国家占死亡总数的}o%到8000,在不发达国家也达到了40写到50。在我国80年代初的死亡谱上,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不良生活方式又是引发这三大疾病的主导因素,占全部死因的44.700。另外,一些常见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等,大都与生活方式有关。意外死亡,特别是交通意外与工伤意外等也与行为不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说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影响健康的问题和过早夭亡,都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来防止的,只要改变一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死亡率可以减少5000。因此,要减少和克服这些因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就必须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领导者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生活的有规律性。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健康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健康的诸多因素都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加强健康教育,让每个人认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健康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论文篇3
乙肝医学常识
一、危害与传播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HB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可能半数以上世界人口曾受感染,每年发生5千万例新感染,每年1百万人死亡。约世界人口的5%为慢性HBsAg携带者。根据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可分为:高流行区(>8%)、中流行(2%~7%)、低流行区(<2%)。中国是高流行区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率概况是:抗HBc及/或抗HBs阳性者约为60%;非感染人群占26%;慢性乙型肝炎达2%;HBsAg阳性的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10%;HBsAg阴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为2%。由此可见,我国乙肝流行状况是十分严峻的。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各种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sAg携带者。由于HBsAg携带者常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HBsAg携带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性的强弱与病毒的复制状态有关。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为HBeAg 、HBV-DAN,此二项阳性者传染性强。 HBV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等传染。由于病人或携带者血液中HBV含量较高,而在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因此HBV以血液传播为主。 在我国HBV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围产期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其中有些传播途径是重叠的,实际都可能与血液暴露有关。 粪便中不含有HBV或HBsAg,故不可能经粪-口途径传播。另外,蚊、臭虫等吸血昆虫在HBV传播中的作用尚无确实的证据。
对乙肝病毒无抵抗力、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感染多与血液传染有关,也与日常生活暴露有关。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母亲是HBV感染者的婴儿、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吸毒者、性传播疾病病人、血液透析病人、监狱犯人、部分医护人员等。
二、病因与临床
众所周知,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HBV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而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从而病程发展也不同。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这就导致了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就是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三、检查项目
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者怀疑传染上乙肝病毒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检查指标主要有以下项目: 肝功能:主要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乙肝“两对半”:即 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
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核心抗体(抗HBc)。
HBV-DNA:即乙肝病毒遗传基因DNA
肝组织学检查:通过肝脏穿刺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
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时,ALT、AST就会从肝细胞内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ALT、AST升高,因此ALT、AST升高是判断肝细胞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但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其它类型的肝炎或肝脏疾病,ALT、AST也会升高。
HBV感染后病毒分泌的蛋白释放入血液,这些蛋白具有抗原性,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共有三个系统,但因核心抗原(HBcAg)在血清中一般不易检出,仅其余两对半在血液中可检测出,故俗称“两对半“。其中HBsAg和抗HBs是病毒的外膜蛋白和相应抗体。e抗原和e抗体是病毒的核壳分泌蛋白和相应抗体。HbcAg和抗HBc是病毒的核壳结构蛋白和相应抗体,但HBcAg 在血液中一般检测不到。
“两对半”和HBV-DNA都是血清病毒感染标志物。HBV标志物不仅是诊断HBV感染的根据,而且有助于对感染状态和病变活动性作出分析、外膜蛋白是病毒侵入肝细胞的必要成分,而其相应抗体应答则为阻断感染所必需;核壳蛋白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血清标志物谱反应HBV感染过程,见下表:
HBsAg HBV现症感染,但未必是急性肝炎或者慢性病变活动。
抗HBs 感染后免疫;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或HBIG的被动免疫
HBeAg 反映HBV复制,有病毒血症,血液高传染性
抗HBe ALT持续正常者表示HBV低复制或不复制,HBsAg(+)血液低传染性。
ALT波动者表示病毒变异。
抗HBc 低滴度表示过去感染;高滴度表示现行感染。
IgM抗HBc 高滴度表示急性或近期感染;活动性病变可出现低滴度。
上表为各个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但标志物常是联合存在的,在感染过程中的变化也有相互关联性。见下表:
HBsAg 抗HBs 抗HBc IgM抗HBc 解 释
+ - - - 急性感染早期,少数不出现抗HBc的慢性感染
+ - + + 急性感染
+ - + - 慢性感染
- + + - 感染恢复
- - + + 急性感染恢复过程中的窗口期
- - + - 远期感染后或HBsAg(-)慢性HBV携带者
- + - - 远期感染后、疫苗应答、或者近期HBIG注射
HBV-DNA是HBV的遗传物质——基因,当HBV侵入肝细胞后,就会以HBV-DNA为模板,合成新的HBV颗粒并释放入血,故HBV-DNA是病毒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通过肝脏穿刺直接抽取微量肝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查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是最为直接、准确地诊断慢性乙肝的“金指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不同,最佳治疗方案也不同。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建议在治疗前到有相关检查条件的医院作此项检查,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四、乙肝的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
急性乙肝,应早发现,早治疗,对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忌烟酒,避免病情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者慢性肝炎;慢性乙肝,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心理、对症治疗等。目前认为,由于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肝炎慢性化,继续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和HBV相关性肝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慢性乙肝治疗的目的是:1)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病毒清除; 2)减轻肝脏炎症及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 3)阻止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 4)减少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 5)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6)缓解、减轻临床症状。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不宜从事饮食和托幼工作,避免传染给他人,家庭成员应注射疫苗;劳逸结合,合理营养,忌烟酒;避免滥用药物而损害肝功能;最重要的是应每三个月到医院复查肝功能及有关病毒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五、乙肝的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根本措施。接种对象是新生儿(我国已经列入计划免疫项目,WHO已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和其他感染乙肝的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血液透析者、吸毒者、医务人员等)。接种方案是:1) 基因工程疫苗:每次5ug于0,1,6月各一次,上臂三角肌注射; 2)血源疫苗: 每次10ug,或30ug,10ug,10ug。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每次应30ug。(目前血源疫苗已较少应用)
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最好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加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方案是:出生后6小时内给予新生儿HBIg 100-200u 肌注,1月后开始乙肝疫苗全程免疫。HBIg还适用于意外暴露后的预防。
针对传染源应加强管理,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应禁止献血,不宜从事饮食和托幼工作,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及分泌物污染公用物品,不共用理发工具、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 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传染,措施包括:
(1) 阻断母婴传播
(2) 加强环境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重视经常性的清洁打扫,垃圾须无害化处理、废弃物须焚毁、对公用浴巾和修脚用具须严格消毒;对理发店尤须严格卫生管理,理发工具、刮脸的剃刀、穿耳孔及文身文眉的工具等必须消毒。
(3) 避免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刮须刀、牙刷和盥洗用品必须个人专用;不与已知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吻;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内裤,尤其是月经期中的内裤专用盆清洗;清点钞票后洗手;等等。
(4) 防治性接触传播:婚前检查如一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应先接种乙肝疫苗;做好宣传教育,控制性乱;孕妇如有性病(HIV、HSV、HBV等)可传播给胎儿,对孕妇尤应加强防护。
(5) 输血管理:提倡志愿献血;严格输血适应症,对可输可不输的尽可能不输;贫血病人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择期手术的病人,可预先储存自身血液,备手术时应用,对预期需长期输血的病人,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慢性肾炎等,应先注射乙肝疫苗。当前输血管理主要为预防丙型肝炎。
(6) 防止经微量血传播的医源性感染。
(7) 医院管理等。
如果病情没有什么明显发展,建议不要随便用药,因为乙肝的治疗目前为止可以说没有特效药,有很多药副作用太大,甚至对肝脏的损害大于其治疗的效果。你应该首选采用食补的方法,增强抵抗力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根治乙肝。当然,加强锻炼,戒除抽烟喝喝酒的习惯,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都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