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创业故事

2016-12-02

年轻人创业不容易,失败率很高。但创业还是要趁早,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有坚定的信心,有承受痛苦和磨难的心理准备,能承受得了大的压力和痛苦。现在请看小编为您精心推荐的中国富豪创业故事,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中国富豪创业故事:途牛网CEO于敦德,有一种青春叫永不放弃

80后、上市公司CEO、不善言辞是于敦德身上最为明显的标签,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25岁,创办途牛旅游网;30岁,公司年销售额达12亿元;今年33岁,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他说:“人生从来没有捷径,追求梦想需要有一股子敢拼敢闯的牛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25岁创办途牛旅游网

于敦德的创业经历,和当下很多创业的80后、90后非常相似:在大学校园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毕业后开始几番创业摸索,最后找准一个方向,一头扎了进去。

2001年,在东南大学颇具民国风情的校园里,数学系的于敦德和金融系的严海锋,都参与到东南大学的校园门户网站——“先声网”的运营当中。在先声网的合作,成为这两个喜欢互联网的年轻人,在大学时代最难忘的社团活动经历。

如今的严海锋,已经是途牛网的运营总监。“在校期间我们就爱折腾,也创过业,做软件、代理产品,都失败了。但那段经历非常珍贵,学到了很多东西。”于敦德说。

毕业之后,于敦德先后参与创办了五家互联网创业公司,但在每家公司都待了不到一年。

因为酷爱做网站,想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事业;又因为喜欢旅游,于敦德在这个市场看到了更多商机,个人创业就瞄准了旅游网站。

2006年,于敦德和几个朋友一起筹备100万元,租了一间70平方米的办公室,创办了“途牛网”。“图牛”是于敦德当时博客的名字,后来更名为“途牛”,用作公司的名字。2006年10月,途牛旅游网正式启动,这一年于敦德25岁。

于敦德和合作伙伴花了大半年时间建立网站。“最初的4万多个景点都是那时一个一个手工添加进去的,那时就是没日没夜地干,不知疲倦。”于敦德说。

网站完成,是做社区网站提高流量卖广告,还是通过卖旅游产品直接赚钱?于敦德选择了后者,直接卖产品。“我认为卖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大,并且内容容易放大。”他说。所以那时盈利模式很简单,为旅行社提供旅游线路预订服务,驴友跟旅行社签订合同后,公司从中抽取一定服务费。“事实证明,这个大方向是对的。”

靠200万美金风投活下来

2008年,于敦德100万元的启动资金花完了。而这时网站软件急需升级,30多名员工要发工资,网站对外营销需要大量资金……更糟糕的是,这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大环境不好,投资人都捂紧了口袋不敢轻易掏钱。于敦德记得他那时一共见了50个投资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大部分人并不看好这个没有名气的小网站。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来不及沮丧,又匆匆赶去见下一位投资人。“一个没戏,接着约见下一个,但从未想过放弃。”他说,因为资金紧张,在外地只能住小旅馆、地下室。“当时压力很大,如果融资不成功,那公司肯定就挂了。”非常幸运的是,公司获得了2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忆起当初,他有些感慨:“有梦想就要勇敢去追逐,不要放弃,因为成败有时就只有一步之遥,支撑我们走完这一步的是坚定的信念。”

拿到资金后,于敦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工资,接着又开始升级呼叫中心。之前,途牛网扮演的一直是中介的角色,接了订单交给旅行社。2009年,于敦德成立自己的旅行社,直接和消费者签合同。此外,又收购一些旅行社,并不断开发出北京、上海、深圳等不同城市出发地、目的地的旅行线路。

然而,当时内地在线旅游市场基本被携程网、去哪儿网、艺龙网3家网商把持,于敦德靠何良方突围呢?

在思考途牛的商业模式时,于敦德有过犹豫。他说,2006年是途牛起步年,公司主攻社区旅游,如果坚持做下去基本就是现在的穷游、蚂蜂窝,但这些旅游社区网站由于多是围绕话题、目的地做文章,面临许多流量无法变现的难题。“产品的创新是冲锋,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变现,两者密不可分。通过用户好的体验,可以极大降低用户成本,来积累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群。”

经过几年打拼,于敦德悟出了途牛要在同业中牛起来的“变现经”。“途牛与携程在业务上是差异互补,途牛70%产品专注出境游,而携程主要是境内游。另外,途牛主要是休闲旅游客户,而携程更多是商旅客户。”于敦德如是分析其商业运作模式与携程之间的不同,“途牛更像电商,做在线旅游行业的‘京东’或‘唯品会’。”

2010年,途牛业务量快速增长,销售额4亿元。2011年获得红杉资本等C轮联合投资5000万美元。2012年,网站注册用户达120万人,销售额达12亿元。2013年9月,途牛完成D轮6000万美元的融资。

美国上市身家过亿美元

今年4月,途牛旅游网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拟融资1.2亿美元,主攻在线休闲游。5月9日,继携程、艺龙、去哪儿网后,途牛旅游网成为登陆纳斯达克的第四家中国在线旅游企业,成为美股市场上第一家专注于在线休闲旅游的中国公司,口号是“要旅游,找途牛”。

市场对途牛的热情出乎不少人意料:仅仅半个月,途牛股价最高涨幅已超100%;到8月8日,股价最高触及25美元,已经比9美元的上市发行价上涨了178%。途牛的市值为10亿美元,而持股10.9%的于敦德,其身家超过1亿美元,成为亿万富豪。

对于敦德来说,途牛旅游网抓住了中国人出国“跟团游”的商机,途牛的火爆也再一次印证了资本市场对中国在线旅游市场高预期值。

他说,途牛主打的“跟团游”跟亚洲人的旅游文化有关。“我们在中国跟团游这个市场是排在第一位的。欧洲人和美国人基本上出门旅游,在语言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很多目的地都是讲英语的国家。但是在亚洲,以韩国、日本和中国为首的,大多数人都只会讲本国语,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太高,所以‘跟团’的需求就比较大。”“亚洲人第一次去一个地方,多数都倾向于选择跟团。现在,因为中国城市的消费层次、文化差异、英语水平不同,所以,一线城市中的自助游增长比例比较快,在二三线城市,跟团游仍然是最主流的产品类型。”

于敦德说,随着互联网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客户会在互联网上购买高“客单价”的产品。目前,途牛网平均一个跟团游订单是1.3万元,自助游平均一个订单是1.5万元。“人生从来没有捷径,追求梦想需要有一股子敢拼敢闯的牛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于敦德说,“‘牛人’还在一路狂奔。”

创业还是要趁早

最初,于敦德做网站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旅游更简单”,让客户最简单、最方便地找到合适的产品。为了了解客户的满意度,于敦德要求工作人员对每个订单都进行回访;某个产品满意度较低,将会下线。另外,公司不断增加新产品,如“牛人”自助产品,未来几年,于敦德寄希望于自助游市场。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创业。在于敦德看来,创业之路从来都是无限精彩,但又荆棘丛生。回想自己的创业经历,于敦德感触颇多:“年轻人创业不容易,失败率很高。但创业还是要趁早,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有坚定的信心,有承受痛苦和磨难的心理准备,能承受得了大的压力和痛苦。”

中国富豪创业故事:王卫,9次抵押家产,26岁成就顺丰王国

他从不打广告,不见PE,接受采访……

他旗下15万员工,巨额釆购了IBM的信息、人力管理咨询服务方案和糸统,他始终做小件快递。

他是“火星人”马云最佩服的人:顺丰速运掌门人王卫。

王卫,20年前10万元起家,今天年营业额几百亿,自有货机11架;与员工分享利润,一线员工有月薪上万;一直在创新(三月没创新会觉得危机四伏);工作狂,每天工作14小时;实干,定期下基层;低调,员工都不认识他;强势,胆大,先后9次抵押家产。

顺丰,中国民营快递公司巨头。这家公司即将迎来20周年庆,但外界仍对它知之甚少,他无疑是一家另类低调的企业。

“水货佬”垄断通港快件

王卫有一句话:顺丰的一线收派员“才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也是收派员出身,做过“背包客”。

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时,王卫和家人迁往香港。高中毕业后,他不再读书,到顺德做起了印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影响,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移到内地,其中珠三角就占了5万多家,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的信件、货运业务量开始暴增。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用拉杆箱也装不下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1993年3月26日,王卫拿着跟父亲借的10万元钱,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一个只有6个人的公司。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方米的店面,专替企业运送信件到珠三角。王卫和员工们早出晚归用背包和拉杆箱运货,被称为“水货佬”。

“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割价抢滩”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户,甚至带旺了冷清的砵兰街。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顺丰很快将触角延伸到广东各地。当时,顺丰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也因这样野蛮的增长方式,顺丰一度被业内称之为“老鼠会”。

在这样的疯狂下,到了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顺丰的业务。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分一杯羹的请求。

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强势收权抓住非典契机

1999年,王卫已淡出公司日常运营管理。但在接到一通投诉电话后,他展开了顺丰历史上的最大改变。

原来,加盟模式推广后,出于利益驱使,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有的加盟商更是自己开始延揽业务当上了“土霸王”。王卫开始强势收权。

王卫曾说:“顺丰提出差异化经营后,承包网点收回直营便遇到了很多麻烦。当时一个承包网点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常大。”当时,曾一度传言有可能让王卫付出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王卫走到哪里,总有几位随行的保镖跟从。

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总部,将自身定位于国内高端快递。一年后,非典爆发,人们都不敢出门,顺丰迎来转折性的发展契机。疫情期间,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

2003年初,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丰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包机5架的协议,第一个将民营快递业带上天空,为顺丰的“快”奠定江湖地位。

此时,顺丰的经营思路也开始奠定。王卫坚持只做快递,而且只做小件,不做重货,与四大国际快递重叠的高端不做,五六元钱的同城低端也不做,剩下的客户被锁定为唯一目标,1kg内收不超过20元的邮费。由于坚持只做小型快递,顺丰甚至拒绝了摩托罗拉这样的“肥”订单。

2009年底,民航总局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公告,宣布顺丰航空正式获准运营。顺丰申请建立航空公司并一次性购买两架属于自己的飞机——这也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第一次拥有自己的飞机。

2011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50亿元,拥有15万名员工,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20年的发展,直营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运输成了顺丰成功的三驾马车。

计件晋升管理15万人

事实上,顺丰发展到今天的独有秘诀之一就是它的计件工资。这样的制度保证了顺丰一线员工的高收入,高收入支撑着顺丰以快为核心的高服务质量。其收派员的基本工资并不高,但收入全部根据工作业绩提成,每个月的收入都是可以预期的,并非常稳定。

在顺丰,每个快递员都是自己的老板,因为他们的报酬全系于勤奋以及客户的认同,而月薪上万的收派员在顺丰早已不是特例。

原宅急送总裁陈平说:“顺丰的收派员和企业是分配关系,不是劳务上下级关系。这就是王卫聪明的地方,当年收权,他没有全收。当时是加盟老板不听话,他把老板收了,老板底下的员工我就容忍你,只要你听我话就行了,歪打正着了。”

一名在顺丰工作5年的司机告诉大家,今年他刚通过晋升机制成为一名真正的管理人员,顺丰对员工除了保证收入,还给员工的家属各项补贴和福利。据说目前在顺丰有一半以上的高管都是从基层收派员做起来的。

最有钱的工作狂

在顺丰优选的前总裁刘淼看来,王卫是他见过的最有钱的工作狂,这多半源于王卫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20年来,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再正常不过,还定期到一线收发快递。有高管说王卫是那种很有危机感的人,三个月没有创新和变革,就会让他有危机四伏的感觉。

大多数跟随王卫的高管们都评价王卫是一个很“规矩”的人。在顺丰速运集团的副总裁杨峰看来,王卫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想做事,他办企业的根本目的不是挣钱。”也因此,王卫多次拒绝了联邦快递、UPS等海外巨头的收购。

在徐勇看来,顺丰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坚持专业化的发展环境,不被其他利益所诱惑,在前些年多数快递企业都纷纷转型力求赚快钱时,只有王卫在埋头研究如何能够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地提高效率,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这种专业化显然是顺丰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就一直保持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对信息化、标准化的大量投入,顺丰很快便甩掉了其他快递公司。

这些年,王卫十分低调,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屈指可数,网上也极难找其照片。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

王卫还是个十分坚持自我的人。在前两年金融危机最难的时候,顺丰没有裁掉一名员工,不论在公司内部讲话里,还是在公开的会议场合,王卫经常强调“收派员才是顺丰最可爱的人”。

此外,顺丰成本高昂,王卫却对PE、VC的机构投资视而不见。行业里有这样一个传闻,“有VC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就对外开出50万中介费价码,50万只为和王卫吃个饭”。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也在找寻王卫,付给咨询公司的佣金为1000万美元。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机遇总是有的,您或可迎合需求,或可创造需求,韧性创业,专注做事,没成就叱咤风云大事业,也可为一方诸侯;没有天意,只有人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