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民情日记范文

2016-12-02

干部的工作推进到一线去检验,干群关系才能融洽。只有干部沉下去,民情记上来,调研的效果才能得到体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员干部民情日记范文3篇,欢迎大家阅读。

党员干部民情日记范文一

交上了民情联系卡和200元慰问金,王文明户由于全家上山干活去了,没见着,我只好向周副书记简要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并委托他代我慰问,等到下次走访时再详细了解情况。午饭后,我还到碧鸡完小和拉乌完小两所寄宿制学校调研,详细了解开学以来教育教学情况、学生营养餐实施情况和学校安全工作情况,实地察看了学校食堂卫生、学生宿舍管理和森林防火“五个一”活动开展情况。

这次走访,令我欣慰的是这6户联系户当中,哨房五组的5户群众家里面建设得比较好,主导产业为核桃、烤烟、粮食种植和畜牧业,年人均纯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而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些都得益于县乡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核桃产业培植,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整乡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得益于大理州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的这些利农、惠农、助农、强农政策,拉乌乡都享受到了,和哨房五组一样,村村寨寨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培植初具规模,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得到了硬化、美化和亮化,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与群众交谈,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真好啊!”碧鸡三组的联系户情况稍微差一些,但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到他家时,他刚从碧鸡完小开完家长会回来,告诉我们她女儿读五年级,成绩还不错,我鼓励他一定要好好供娃娃上学。他家刚翻盖了五间新瓦房,屋内还没装修,但核桃、烤烟等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很好,家庭收入还不错,相信居住环境会逐步得到改善。

这次到联系户家中走访调查,感受很深,受益匪浅。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教导全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反复强调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中指出:“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然后去做工作。一不要党气,二不要团气。”还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强调:“群众是我们的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群众,就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关心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如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是不会取得成效的。”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诲,心灵上倍感充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是锐意进取的前提,是与党步调一致的保证。只有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努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不断改进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党员干部民情日记范文二

6月5日上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在千佛塔村支部副书记杨礼彬陪同下,本人先后走访了该村子冲组老党员、老村干胡应文和大塘组草莓种植大户方元胜两位同志。在胡应文同志家,我们说明来意后,这位身材高瘦、头发花白的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自己现已70岁,从事村级工作38年,全家5人生活,夫妻二人年迈体弱,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儿子和媳妇务工,收入不高。他本人患严重支气管扩张,经常咳血,去年至今,除去新农合报销外,个人承担住院治疗费达7000多元。当问及现在的生活状况时,他显出欲言又止之态。之后,这位性情耿直的老同志告诉我们,他去年通过“一卡通”领取了800元离职老村干生活补贴,同时夫妇俩还享受个人养老保险,家庭收入虽略有提高,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簿,夫妻俩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压力仍然较大,请求镇党委、政府提高离职老村干生活补贴标准,加大对离职老村干的关爱力度。使他们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听了老村干的话,我的心里受到巨大的震动,我说,请你老人家放心,党委、政府始终惦记着你们,将通过各种途径逐步解决老村干的待遇问题。

离开胡应文同志家,我们步行来到该村大塘组党员示范户方元胜家。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该户现有8人生活,四世同堂,母亲83岁,长子在外务工,次子在镇电管站做临时工,家庭收入较好。本人系致富能手,现已发展草莓6亩、茶叶10亩。该同志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户作用,积极带领本地及周边8户,种植草莓和茶叶18亩,使之成为当地受益农户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从而大大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现在本组所有农户均建起新居。当我们问及存在的困难和建议时,方元胜同志说,他想合租本组几位农户的水田,修建永久性大棚,扩大种植规模,规范经营,请求镇、村干部帮助做好相关农户的思想工作,同时请求政府能帮助解决一些发展资金的难题。根据该同志要求,我建议杨礼彬书记和村两委对该户发展项目认真进行调研,并答应尽力争取上级专项发展资金予以扶持。

通过上门走访,我深有感触:一是开展机关干部大走访活动,是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零距离”接触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二是广大干部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的思想。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工作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心里想着群众、脑子装着群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造福百姓,为群众所拥戴。三是开展大走访活动,领导干部要模范带头。要真心实意,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打成一片。

党员干部民情日记范文三

3月18日下午,阴。

全省“三万”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们立即着手部署安排。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全市5000多名干部就已分赴900多个村50万农户家中,按要求开展活动,但实际情况怎样?我心里很挂念。“两会”结束回来后,我就直奔咸安区双溪桥镇双溪村。

一、发展集体经济大有可为

下午3点, 我们到达第一站——双溪村养鸡小区。在双溪村大屋吴湾的路边新修了一排崭新的鸡舍。村支书王光元告诉我,这里的8栋鸡舍,共4000平方米,是由咸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40万元援建的。

正在打扫卫生的农民是吴咸柱,他儿子租了两栋鸡舍,租金是8元一个平方。我问养鸡有没有风险,他回答:“没有,去年一只鸡可以赚2块钱,这里租金便宜,我儿子想多租都没有位置了。”

鸡舍之所以这么俏,是因为小区依托温氏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技术、药品、饲料等,收购后再结算。小区内每批可饲养肉鸡4-5万只,年可出笼商品鸡15万羽,每只鸡纯利润在1.5-3元之间。农户养得多,赚得就多。而村委会将鸡舍租给农户饲养,每年可收租金3万多元。

我认为双溪村的这个做法不错。要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就得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咸安的养鸡业就是因为有了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才发展起来的。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门路,也让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活力。

在养鸡小区,我把自己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提了出来,让咸安区的领导一起研究: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应该引导、帮助温氏集团就近设立加工厂,搞深加工,不仅节约运输成本,还可以帮助农户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二、田边地头的交流更融洽

来到双溪五组谭家嘴畈,有一群村民正在播种玉米。我拿起路边的一把铁锹,一边整地打垄,一边和村民们聊了起来。

村民周云在这里有两亩多地,她把地租给别人种菜,自己来这里打工。我问:“一天多少钱?”她回答:“70块。”她爱人在做油漆工,她自己开了一个小卖部,闲的时候打打零工,家里还养了两头猪,她说村里土地少,像她这样做点副业、打点零工的人不少,生活还比较宽裕。

正说着,包这块地的人来了,他叫董焕新,是大幕乡人。前年他就到这里承包土地种辣椒。当年我来这里调研就见过他。

打过招呼,我问老董:“辣椒行情怎么样?”他说:“好销得很,我的辣椒最高卖到12块一斤。”据他介绍,前年他到这里来包了180多亩地,今年增加到250多亩。一亩地种菜的收入是种粮好几倍。老董说,这里土质跟嘉鱼差不多,他准备先种玉米,到了6月份再种辣椒,还想试着种点小西红柿。

谈到菜价,大家的话多了起来。一位村民说:“现在的菜好贵,今年过年我们这里芹菜卖7块钱一斤。”保证蔬菜供应充足和物美价廉,是一个民生问题。我问镇里的党委书记田海湖,镇里有没有精细菜。他说:“现在只有2000多亩。”我对他说,今年全国“两会”,温总理就提出要搞好大中城市周边的菜篮子建设。这件事应该高度重视。市里下一步要研究扶持周边的乡镇多搞些精细菜,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蔬菜,让群众吃上放心菜。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城市的蔬菜供应,还可以帮助农民增收。

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块地一会儿就整好了。在田边地头,村民们没有了平时的拘束,个个有说有笑,充满了活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交谈沟通,大家像一家人,没有一点隔阂与障碍。

三、走进农户查实情

了解村民的实情,就要摸米缸,看水缸。今天走访了三个农户。我们首先来到村民张昌德家。一进门,就看到墙体已经破损。张昌德在镇里打工,妻子周秀丽患了病,留在家里。她的嫂子方细莲过来介绍,50岁的张昌德身体不好,现在周秀丽患有乳腺癌。家里的危房,因为资金还有缺口,目前无力重建。

像这样的困难群众应该帮助!把慰问金交给周秀丽后,我跟区里、镇里的干部商议,大家都出力,要尽力解决缺口,让他们早日住上新房。

我们又来到村民张昌富家。一坐下,我就问老张,粮食直补这些惠农政策都落实了没有?他回答都落实了,钱都通过“一折通”打到了存折上。不光这些政策,连农机补贴他家也享受了。

老张的二儿子前年在福建打工,得了重病医治无效去世,欠下几万元的债务。老张一家买了一台耕整机、收割机,靠大儿子张宏华搞机耕服务挣钱还债。我问张宏华有什么困难?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买农机补贴了30%。我准备再买一台收割机,多赚点钱,早点把家里的债还清,就是手头的资金还缺一点。”

我赞成张宏华的想法,跟区里同志商议想办法支持他。

村民张昌爱家很有特点,没进院子就听见了音乐声。一进小院,四处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张昌爱老人今年76岁,原是小学校长,退休后在家办起农家书屋,他把一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放了不少书,让村民免费借阅图书。

我问:“有人看书吗?都看些什么书?”他回答:“下雨或者农闲的时候就有人来。”他告诉我,农民主要喜欢看农技方面的书。他说,看书的人多了,抹牌赌博的就少了。张昌爱说:“一些爱打牌的人到我这里来,我就劝他们。”

我对老人说,我们要支持像您这样的农家书屋,有关部门要提供支持,帮助添置更多更好的图书,让书屋发挥更大的作用。

听了我这番话,老人很高兴,还唱起了自己写的一首歌《山歌唱给党中央》:“我们村里欢乐多!男女老少爱唱歌,唱了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八个九个十个……唱给党的好领导,家家户户好生活,党的恩情唱不完!”

动情的歌声,发自心底。我们个个鼓掌叫好,我也更深切地感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

四、促膝谈心议发展

在村民张宏祥家外的空地上,我跟村民围坐在一起,我首先跟大家表态:“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就是要听真话,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尽管说。”

随后,大家七嘴八舌打开了话匣子。有的提了村级经济发展建议,有的谈了生活实际困难,我一边听,一边归纳,主要是村里饮水安全、农村垃圾集中清运、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条件等6个问题。

我把大家发言提出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双溪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在其他的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年来,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只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大家一边说,一边议,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最后,我对乡亲们说,大家反映的问题,我全都记下来了,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解决,过段时间,我再来跟大家一起来检查。

晚饭安排在张宏祥家里。吃完饭,张宏祥从村支书那里得知我们暗地里交了饭钱,非要村支书退给我们,经过反复解释,老张才收下,他感叹:“过去住队的老传统又回来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