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灵魂散文

2016-12-09

一座城市的灵魂,将它的品位予以提升,说到底,还是文化形态的一种沉积。用脚步触摸赤坎,用心灵感受赤坎,那来自远古深处的气息;下面是有城市的灵魂散文,欢迎参阅。

城市的灵魂散文:城市里流浪的灵魂

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快,城市里变得越来越繁华,越来越陌生化。有太多的人带着梦来到城市里,却成为了城市里永远流浪的灵魂。

不知道有诠在哭泣,在城市里的夜幕下越来越清晰。或许这泪水是那些流浪所流的吧,在一座找不到任何属于自己地方的城市里,也唯有哭泣才能缓解一下心灵的阵痛吧。或许这泪水是城市自己流的,他为自己华而不实而感到羞怯,太多的人只是成了城市里的一位匆匆过客,而真正饱含深情望着他的人少之又少。这是属于流浪者的悲哀,也是属于城市的悲哀。

流浪者在找寻自己精神家园的同时,城市也在找寻着他生命的寄托。老天爷布下了一张雨幕,诗人化作悠远的小巷,散文诗在两者之间幻化成一部如泣如诉的诗篇。

或许这就是流浪者与城市最美的结局吧。

城市的灵魂散文:城市的灵魂

西安真是藏龙卧虎之地。

记得今年清明节,我的一位同学请我去钟楼西的“回坊街”吃包子,我当时想,包子有什么可吃的?在我的印象里,包子馆就是一个小小的房子,在房子的门外,摆上几副桌椅,稀疏有几个食客围坐桌边,边吃边聊着生活琐事。可是,我去的这家包子馆,却不同凡响。

这家包子馆全名“西安贾三灌汤包子馆”,位于“回坊街”东侧。馆名由著名书法大师启功所题,楹门设计古色古香;走进馆内,是一面屏风,屏风的内容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朋友贾三》;从楼梯拐上二楼三楼,在楼梯拐角处是贾三与许多名人的合照,有贾平凹、陈忠实、黄宏、冯巩、等等。

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在馆外排了一列长长的队伍,他们都是去吃灌汤包子的。最后我们去二楼坐定,刚过正午。可是通过消费单可知,我们已经是那天该馆招待的第九百多批食客了。这包子馆不仅靠美味的包子赢得了庞大的食客群,而且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前来的人觉得很雅致。

我当时还想到,在更早以前,我坐K600路公交车,一路可以看见许多名人的题词,比如,“吉源商厦”是平凹题的,“五四剧院”是梅兰芳题的。更多的名人题词在西安不胜枚举。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乃是历史文化浓郁的宝地。在西安每走一步,可能就穿越了千年烟雨;在西安每叹一息,可能就叩问着千年历史;在西安每赏一景,可能就瞻仰了一位文化名人。我由此想到,我们现代化的其他城市与西安相比缺少了什么;我的故乡,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甚至家乡的小县城也有十足的发展潜力,可是他们与西安相比总是缺少了什么。我想,缺少的就是城市的灵魂。

记得在我故乡的西面,有一座山,原名“马鞍山”,后易名“抗日山”。这座山有八个坡段,代表八年抗战;山顶有一座纪念塔,塔高十四米;山内安放着750多位抗日战士的忠骨,纪念碑上铭刻着3500位抗日烈士的英名;山内还安放着抗日将领符竹庭墓。可是在故乡城市的旅游网站上,对这座山的描述只是寥寥数笔,我们的历史学者为何没有去发掘这里当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类似的,故乡的那些历史景点,都有着怎样的文化底蕴,都应该有人去考证、去发掘。去年“八一”,我和女友去游览过那座山,可惜当时没有时间好好搜集一下那座山的史料。我想,下次有机会回故乡,要再去看看那座山。

与历史文化相映衬的,是历史文化名人。西安的历史文化名人不计其数,而故乡的城市却没有一位可以代表滨海城市文化符号的文化名人。我们且大致看一下,就知道这是一种缺憾,比如,绍兴有鲁迅,上海有张爱玲,湘西有沈从文,成都有巴金,西安有贾平凹,北京有史铁生,新疆有刘亮呈,南京有曹雪芹,扬州有郑板桥,苏州有唐伯虎……而能够代表故乡文化符号的人在哪里?

我想,如果缺少了些文化符号,即使我们的经济再发达,也总是有点缺憾的。因为,一个城市,物质提供的是实力,文化成就的是魅力。一个城市要是没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可以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名人,就没有了灵魂。最后,请允许我化用余秋雨散文《江南小镇》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如果说我们的城市今天缺少了什么,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使这个城市产生穿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

城市的灵魂散文:保护好城市的灵魂

前不久出差东莞,与朋友闲谈时,聊起去年年末被强行拆除的道生园,交谈间,他的话语与眼神中流露出阵阵惋惜。

时间回到2013年的10月,已有157年历史的清代建筑、东莞四大名园之一的道生园被夷为平地。原来一栋栋精美的清代建筑被分解为一堆堆杂木、青砖和红石,仅剩下门石竖立着。据传,被拆除的青砖,竟然有人以五块钱一块廉价在网上叫卖。

在城市化加速和开展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冲击,而寸土寸金的一、二线城市,文物保护与土地开发的矛盾更是越演越激烈。据其地方主管部门解释说,道生园并非文物古迹,且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故被拆除无可厚非。笔者认为,此言实在荒唐至极,我们不是专家,不懂得文物古迹的鉴定依据和标准,但是,作为有历史文献记载的东莞四大名园都得不到保护,何况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古迹呢?

相关部门之所以不愿去保护这些古建筑,我想除了历史文化意识不强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十分被动的作为。他们不愿去把这些古建筑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并非申报程序多么复杂,因为一旦申报成功,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其周边的土地也将被控制保护起来。也就是说,土地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给人一派繁华的景象,同时也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并非简单的拆掉几座旧城,建立一批新城,高楼林立、立交纵横不是城市化的唯一标准。这些用大体积建筑物、大规模建筑群堆积起来的所谓大都市,其实只是虚有其表,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让人感到严重的审美疲劳,身临于这样的城市,你看不到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群众的生活习俗,更甭谈文化历史底蕴。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有时我们一味的追求GDP的高增长,大搞高级住宅区、商务中心区、生态旅游区等,完全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割裂了,有时我们拆掉的不只是几处旧建筑,而是拆去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五一期间,笔者去厦门旅游,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就很好。在鼓浪屿上,中外风格各异的古建筑群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在这里你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聆听其历史的声音。任何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都不能丢掉文化遗产——这一城市的“灵魂”。其实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并不是这个城市的包袱,如果保护、利用、开发好,它反而成为这座城市不可估量的财富、资产,更是这座城市独家的记忆和不可复制名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