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论文

2017-05-27

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风险导向审计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风险导向审计论文篇1

风险导向审计浅析

摘 要:2006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一词。2007年1月1日,该准则体系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制度的实施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优势的发挥。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问题;建议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骤然增大。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技术模式经历了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转变的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是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审计模式。

一、审计技术模式的发展

(一)账项基础审计

这是审计方法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在审计方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阶段以凭单核对为中心,以审查账目有无舞弊为目标,注重凭证、账簿、报表的详细审查,比较费时费力。在企业规模不大,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这种审计方法基本能适应需要。但随着经济业务规模扩大,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寻找更为可靠的、更为有效的审计方法,这就产生了制度基础审计。

(二)制度基础审计

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出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即使是未揭露的差错和舞弊,只要不会对财务报表构成重大的影响,并不是审计的主要目标。而且,实际上企业为了管理的需要,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有效,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人员也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对于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种从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着手的审计方法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制度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面对新的环境,相比于账项基础审计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制度基础审计使审计人员过于依赖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忽视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环节。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不稳定性增加,许多企业破产倒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充分把握被审单位各方面的情况,考虑各种风险因素。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发展一种新的、多维的审计技术,以降低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风险,以迎合高度风险社会的审计工作需要。因此,风险基础审计就应运而生了。

(三)风险基础审计

由于制度基础审计的不足,适应不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风险基础审计方法随之兴起。相比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引进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通过该模型把审计证据联系起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对高风险领域进行大力度的重点审计。

(四)风险导向审计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审计诉讼案件逐渐增多,风险基础审计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审计人员在运用该模型时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且很多时候审计人员要完全区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比较困难的。在这个基础上,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结合起来,称其为重大错报风险。因为不论是企业存在的固有风险还是控制风险,都会给企业财务报告带来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调整为“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

二、中国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不到位

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是通过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针对评估出来的风险,对企业实施个性化的审计方案,以降低审计风险。尽管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都开始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但由于风险评估方法单一及对风险评估工作本身投入不够,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作出恰当的评估。

在实务中,从风险评估方法看,其评估方法仍是以主观、定性的评价方式居多。风险评估往往受到评价者个人经验、思维方式、获得信息量等因素制约。在对审计风险的判断中,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往往仅限于财务信息。从比较方法看,由于缺少行业可比数据资源,多运用纵向时间序列的比较,行业横向比较较少,无法准确评价被审计单位在整个行业、社会的水平。从风险评估工作本身投入方面看,存在风险评估阶段不运用分析程序,项目组高层次人员不参与风险评估工作,项目组没有会计、审计领域以外的行业或其他方面的专家,风险评估工作在期末才开始等问题。由于风险评估程序执行不到位,往往导致重大错报风险无法识别。

(二)审计人才资源不足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审计、会计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风险管理知识和企业管理战略知识等。而目前中国很多审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既精通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又具备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了解行业监管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欠缺,完全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人才资源不足。

(三)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目前很多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把原本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的审计成本增加、审计效率降低归咎于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如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迫使审计人员比以前更严格地执行准则及对工作底稿要求的加强等因素导致的审计成本增加。在刚开始执行风险导向审计时,很多审计人员觉得风险评估增加了工作量,却并未带来实际上的成果。对风险导向审计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其优势的发挥。

三、关于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审计准则体系,提高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新审计准则在风险控制、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方面虽然制定了较完备的制度规范,但不够细致具体,缺少对事务工作的指引。因此有必要细化政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指南,以便使审计人员执业能够有章可循。

(二)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能力

对于事务所来说,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应尝试招聘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多样化的学科背景更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在面对不同行业背景的审计客户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面临的环境。科学搭配审计项目小组成员,以组成有综合能力的审计项目组。同时,还应转变审计人员观念,使其能从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出发,将风险控制措施和策略与战略目标联系起来,熟练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宏观总体把握。

(三)加强项目质量监督和复核工作

项目合伙人和高级审计人员要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判断和结论执行严格的复核程序。在整个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工作的监督,保证审计工作的确是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模式高质量地完成。同时,制定处理违反相关职业道德行为的政策和程序,加强执业人员的道德建设。

(四)加快硬件建设,促进审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加快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运用,提高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辅助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测试,开展审计工作,使其成为节约审计成本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春元.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6.

[2] 吕杰.中国风险导向审计的实际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5).

[3] 王彦秋.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现状及其改进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2013,(5).

风险导向审计论文篇2

论风险导向审计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与之伴随的审计环境也随之发生着重大改变。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骤然增大,制度基础审计已不能适应这种审计环境。为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在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本文从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出发,详细描述了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审计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高风险社会环境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多维的审计模式。在西方国家,风险导向审计因其具有的优势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受到内部和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审计的职能受到质疑,审计所起的作用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受到的法律诉讼越来越多。注册会计师以往所采用的以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基础审计明显不能适应这种环境。为弥补审计期望差距,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在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

审计产生以来,它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一直努力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此目标始终得不到满足。这种双方在目标一致性上所存在的差距常常使审计人员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中。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断加大对审计的需求,并且不断提高对审计目标的期望。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够一丝不苟地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严重的舞弊行为。但审计人员却认为,审计人员即便非常勤奋,也不能保证不被管理人员所蒙蔽。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的期望与审计人员对自身职业认识上的差距,审计职业界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各抒己见。为解决审计人员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对各种风险进行思考,如何才能降低审计的相关风险。

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成本的增加是审计领域面临的与经济领域相同的问题。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有关审计收益下降。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的一席之地,为了审计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达到期望收益,努力提高审计的效率,同时降低有关审计的成本。显然,提高审计费用是不可能的。为了生存和发展,审计人员必须寻找效率更高的审计方法来降低审计成本。传统审计对审计资源在高风险与低风险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有效的分配,往往使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不足,从而导致的结果是审计没有达到期望效果,也不能够降低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评估分析为基础,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及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审计证据,从而大大降低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果和效率。

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依据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审计风险。首先,了解企业经营类型及所属行业特征、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机制。然后,对数据、信息的技术分析,对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予以分析,确定企业会计准则是否遵循。通过审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与信息提出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外部风险社会的压力和内部降低审计成本的要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比制度基础审计更成熟、更科学。

2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还处在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阶段。风险导向审计尚未在我国广泛应用。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国内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激烈竞争,随之而来的竞争失败企业破产也越来越频繁,导致审计风险日益增大。以制度导向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审计环境,审计职业界面临严峻的挑战。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职业界必须寻求效率更高的审计方法。通过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的审计环境,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在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

2.1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2.1.1 从审计对象分析我国有必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

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为适应当时的审计环境,完成一定的审计目标而应用一定的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为适应当时的审计环境和股权投资者的需求,审计重点转向内部控制部分的企业的管理制度。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来保证会计报表的可靠,防止重大错报和舞弊的发生。制度基础审计在当时看来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但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受本国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从而企业破产与兼并的现象日益频繁。注册会计师采用制度基础审计已不能实现审计目标。所有的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利用风险审计规避风险。

2.1.2 会计师事务所运作机制的转变为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必要性。会计师事务所经过一系列脱钩改制后,各事务所基本上都失去了原挂靠单位的扶持和庇护,业务来源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长期固定地垄断,审计市场的业务份额重新“洗牌”,每一事务所都要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去争取业务。这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在运作机制发生改变,强化了其责任和风险。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在经济上独立、脱离政府机构的独立体,同国际接轨完全走向市场。一旦因注册会计师本人故意或者过失,导致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众就可以借助法律渠道追究注册会计师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风险导向审计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过程中,既可以使审计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又可以利用高效率的审计技术。

2.1.3 为适应外部职业环境的变化我国有必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始于1980年上海成立的上海计师事务所。随着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的增加,审计风险也伴随着发展。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也由股东发展到顾客和一般公众等。与此同时,公司的责任也发生了变化,由诚实经营、合法利益企业资金,转变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作为鉴定者对公司财务报表负责。由于社会公众主要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提供信息,这就加重了注册会计师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因此,用风险导向审计去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

2.2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可行性

2.2.1 新审计准则的制定为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可行性。

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人员资格及其工作质量提出的原则要求。审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审计业务的指令性。同时能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在发生诉讼时,以此为依据进行辩护,维护自身的利益。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审计准则,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了新的准则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还制定了专门的准则,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显然,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2.2 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

审计人员素质是影响风险导向审计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逐渐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中。

2.2.3 会计师事务所的改制为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可行性。

会计师事务所在改制之前绝大多数为国有官办,只有个别的合伙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注册会计师由于负有限责任,风险意识不强。事务所的改制,使得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和质量观念得到大大加强。改制后,事务所生死存亡与合伙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出现重大错误由于负无限责任,将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甚至倾家荡产。这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加大,客观上势必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求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以降低日益增大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阮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现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5):46-48.

[2]谢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51-55.

[3]张侠.对中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构想[J].审计视角,2005(6):94-95.

[4]李荣梅.推动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5(4):26-27.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