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学好语文的诀窍

2016-11-12

“快速阅读”,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

如何进行作文构思

增补要素进行审题

有时候作文题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如上海市的高考作文题就一个字: “忙”,还有一年也是一个字: “杂”。这叫人怎么审题.而不审题又如何去写?

自从上海高考作文题‘‘杂’’的出现后,不少一线教师已注意到作文题字数较少、要素不全造成的审题困难,并提出了对策:

增补要素审题法,一即通过增补内容要素的方法,使作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完善、题意更显露的审题方法。

例如《掌声》这个题目,结构不完整,表意不完善.乍一看,不知如何下笔。如果在题前增补地点要素或人物要素.使之成为《课堂上的掌声》或《同学们的掌声》等,写作范围就基本明确了;如果再在题后增补事件要素,使之成为《课堂上的掌声使她倍增勇气》或《同学们的掌声激励我继续努力》等,这样题旨就会格外清楚,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写作重点都会一目了然。再如《真没想到》这个题目.同样也可运用增补要素法审题,若在题后增补内容要素.使之成为《真没想到的事》,《真没想到他的毅力如此顽强》,《真没想到我竞这样幸运》,《真没想到她超过了我》,等等,题意就显豁了,就不会存在审题困难了.

运用增补要素审题法审题,能使一些藏头藏尾、题意不明显、有一定迷惑性或选择性的文题意思明朗化,从而降低审题的难度,确定好写作对象、范围、要点和重点。

运用此法要注意下面两点:

一是增补内容应以文题中既定的要素为依据.增补后要检验与原题意思是否相符、衔接是否顺畅,如果题意走样.则违背了“增补要素法”的原则。譬如将《掌声》增补为《课堂上没有掌声》,就显然与原题大相径庭。

二是增补内容如果有选择余地,应选择自己最为熟悉且

能够驾驭的内容来写。

再以“渴望”这个作文题为例。 “渴望”是一个词.由这样一个独词构成的文题,内容欠完善,题意不明显.应当用增补要素审题法,可以在题前题后增补人物和事物的要素.即明确:是谁渴望?渴望什么?如“我”渴望得到一台电脑. 她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同学们渴望走进大自然,乡亲们渴望吃上自来水……经过如此增补, 《渴望》的题意显豁了,写作对象、范围、重点也就确立了。

下面请看河北省王立彬同学的范文:

渴望

春天到了. “满天星”又开了。一朵朵,一簇簇,像一个个小姑娘的脸蛋……看到这些,我不由想起了她——我的好朋友萍。

那天下午.我去找她。她在“台上” (地名)的一家厂子里做童工.住在一幢离大街很近的老楼上。我走过了一段阴暗狭窄的楼梯。来到了她的小屋。她不在,屋内空空。只有一张方桌、一个小凳、一张床而已。屋内哪儿都不很干净.只有方桌上那个锁着的小匣擦得锃亮.或许里边是件很珍贵的东西吧!

“吱——”门开了.从外面走进来的正是好朋友——萍。我忙站起来,只见她头发蓬乱,眼窝深陷,面黄肌瘦.往日的丰采已经一扫而光了。她见到我很高 兴。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然后朝我淡淡一笑。我直截了当地问: “那个小匣里装的是什么?”她神秘地一笑,随即将小锁起下来。说: “渴望。”她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 “渴望?”我从没听过有渴望这种东西。她将小匣盖去掉.里面是一张同学们的毕业照片。再下面是上次我送她的书。 “哦,这……这是什么意思啊?” “自己去想。”而后,她不再说话。

这张毕业照片推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萍.是我班的班干部,学习顶呱呱,品德也叫得响,是老师、同学公认的。但在升初中时,因父亲不幸病故,家里欠了一大笔债,妈妈便让她辍学了。 “萍.听妈的话,别上了,跟芳她们去挣钱吧!,,她妈的话一直在我耳畔回荡。我记得她当时没说什么,只是朝着那美丽的校园望了望,流着泪,边走边回望。走得很远了,还不断地回望……

后来,听说她做了童工,同学们和老师都替她惋惜——瞧!校园里又少了一朵“满天星”……

我忽然问她: “向我借书为什么?看吗?有什么用?”她说:“我渴望读书,因为书给予我力量.给予我快乐。”她还说,她每天都偷偷看书。她坚信:世界

上除了时间就是知识最宝贵了。她还说,有一次。她在工作时间偷偷地看书,被老板发现了,要解雇她.她苦苦地哀求,老板罚了她两个月的工资,她不敢告诉她妈。于是,她加了两个月的夜班。每天只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了。那次过后,她病了一个星期。是的.是钱把她搞成这样。我不由感叹:钱啊,杀人不见血的刀!一颗纯真的心,就这样被你断送了。

最后,萍流着泪告诉我,她曾经想去死.是知识给了她力量,书是她的精神支柱,使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啊,一切向钱看的人们,醒悟吧!不要再残害祖国的下一代了!

这是一切辍学者的心声,也是她(他)们最大的渴望。

现在,我终于明白她说的那渴望的含义了……

王立彬同学审题时,至少增补了以下要素:

谁渴望:主人公萍

渴望什么:想继续读书

有了这两个要素.这篇文章的思路大致就有了,以下无非是要讲她如何渴望——因看书受罚.保留着同学的毕业照,及“我”送她的书…

审题得当.内容写好.不就是一篇很优秀的作文了吗?

再看以下几道作文题:

①《一面》。初看, “一面”有什么好写?写谁和谁的一面?为什么要写这一面?确实不太好把握。我们就给它加上“人”或“事”的因素吧.看是否好辨认些?添“枝”加“叶”后。可初步确认文题为《我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瞧,知道该写什么了吧,又好像《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只要在题目前后加上主语和谓语,那文章内容就会非常明晰。

②《心事》。可在原题前面加上“我”、“妈妈”、“老师”等.变为“我的心事”、 “老师的心事”。

③《礼物》。在“礼物”前可加上枝叶可变为“生日礼物” “爸爸的礼物”等.在“礼物”之后加枝叶则可变为“礼物给我的启示”等等。

一个字、两个字的作文题,看似不好写,其实给人留下的发挥余地大。但一要审好题,二是不跑题。这里,审题就成了一个关键。而要审好题.又最好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法。增补要素审题法.正是这样一个实用的方法。

当然.有时情况相反:作文题字数太多,且不明确。如《这不是一颗流星》,要写什么呢?不太明确。但如果运用添枝加叶法增补要素。那就比较清楚要写什么了。 “这不是一颗流星般一闪而过的念头,而是孩子纯真的爱心”,这不就一目了然!图示如下:

点评

掌握了“增补要素审题法”。即使碰上一、两个字的作文题,或者作文题字数太多的情况,也不会害怕了。

四记叙文审题的5W元素

“老师说,写记叙文是基本功.连一件事都说不清,那语文可真叫白学了。可我就是说不清,怎么办?”

其实,只要学会用5W元素进行审题.记叙文就应不至太差。因为这一方法最适于写记叙文。记叙文有六要素。无论记人记事皆然。这几要素可简化为“5W”,即“who“(谁,指人物), “when” (什么时间), “what” (什么事),“where” (哪里,指地点), “why” (为什么,指思考写作的体裁,写作的目的)。这几个英文单词是大家十分熟悉的.

用它们代替作文写作要素,简化了思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如《玩得最开心的一次》,只要瞥一眼,瞬间就应作出判断:这是一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个“玩”要是自己(who)亲身经历的,时间(when)、地点(where)在文 中也应自然交代.更要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what),怎么个“玩法”, “玩”得怎样开心,为什么写这件事(why),一定要写清楚。选材要新颖,避免一般化,要力求写出情趣来,并要通过抒情、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出从中得到的启迪,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使主题得到升华。可以用下图表示:

又如《校门口所见》,一眼看题目,按照5W元素审题法逐个确定,挖挖题目中隐含的要素,可快而准确地为文体切脉:

who:我

when:上学时或放学时

where:校门口

what:所见所闻的有意义的事

why:见闻的感受或意义

试问.有了“5W元素审题法”.再看见什么“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在中考(高考)前夕”、 “快乐的星期天”一类的记叙文,还会干坐着一点思路没有吗?

点评

记叙文似乎不受一些同学的重视.觉得如今高考都是考话题作文,会写议论文就行了,记叙文会不会,就那么回事。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写记叙文是一项必备的、必会的基本功,是日后我们参加工作后的一项基本技能。另外。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中考与高考不同,大多考记叙文。即使是以议论文为主的高考.按照高考命题“每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规律,你怎么能认定高考就不会出记叙文了呢?

快速构思供料作文

供料作文到底怎么写才能拿高分呢?

供料作文还是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套路”或方法的。这里暂且介绍3种最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揭示寓意法

供料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材料不是直接的事实和理论,而是蕴含着一定比喻性或象征性意义的形象化的材料.如成语、寓言、故事、漫画等等。这类材料在审题中只理解材料表层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挖掘材料内部所蕴含的意义,力争从材料中发掘出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实际有指导意义的主旨。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幅名为《再好的草地上也有瘦马》的漫画,画的是动物界的现象,但如果挖掘一下其寓意,就会发现其揭示的道理具有某种普遍性。不仅在动物界适用,人类社会中同样也适用。如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绝大多数学得很好.但也有个别人一塌糊涂,这说明:光有老师教这样的外在条件并不能保证学生一定能学好,学生的主观努力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以归纳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只有把外界条件和自己的主观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做好一件事。

又如.1986年高考作文给的是一则关于树木、森林与气候三者相互关系的材料.谈的是自然现象,但揭示的道理却是普遍的。在人类社会中的个人、集体与社会三者之间也存在有类似的关系。作为个人.既是一个集体与社会的组成分子,又是影响、改变乃至决定该集体与社会发展命运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个人在一个集体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承担起自己对集体与社会所应尽的责任义务。

具体写作时,可依照下面的线索来构思成文:

描述所给材料--揭示材料所蕴含意义-联系现实或自己这样,才可能抓住了材料中所蕴含的本质意义.由此确定出的论点也较有思想社会意义,从而拿到高分。总之.揭示寓意法就是要对材料做深层思考.力求透过一个具体事物或现象去挖掘对社会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从而使自己作文的主旨更有意义。

方法二.比较异同法

在供料作文中也可以通过比较所给材料间的异同点来确定文章的主线。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同类材料中寻找其不同点;二是在不同的材料间寻找相同点或联系点.前者谓之求异,后者谓之求同。例如1996年高考作文题给的材料是两幅漫画,一幅名为《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名为《截错了》,要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两幅漫画所描绘的内容十分相似.都是说医生因工作不负责任做手术截错了部位,但在构图与表现手法上却各有特色。考生可以把两则材料的相同点作为基础.然后去比较两幅漫画不同的地方,这样就能够比较快地定下文章的中心。

又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给的材料是两个小姑娘关于玫瑰园的对话:一个说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说玫瑰园是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花。这两个小姑娘的观点和所依据的论据截然不同.这是“异”,但在这“异”之外还有“同”,那就是两个人在思维方式上完全相同,都是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结果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抓住了这个“同”,就是抓住了材料的本质,固而可以为文章确定一个较具概括力的主题.

比较材料问的异同点,有的容易一些,有的则因为意义隐藏得较深就难一些,例如有下面这样三则材料。第一则是个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一个寓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第三则材料则是古人笔记里的一段写景文字: “浙江的钱塘大潮汛,一年一度。当其远出海门,仅为银线,既而逼近.铺天而来,汹涌澎湃,极为壮观。当此之时,总有数百弄潮好手高擎大彩旗,出没万仞波涛之中,腾身百变而不湿.两岸观者如堵,叫好之声不时雷动。'’这三则材料中的前两则的“同”容易把握,讲的是事物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第三则材料就难理解一些。但通过深入研究,仍然可以发现该材料与前两则材料间的联系,即谈到的问题仍然是事物与环境的关系。钱塘大潮为弄潮健儿提供了一试身手的舞台.弄潮健儿也借这一舞台大展鸿图。找到了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就可以把文章的主旨定为谈事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这类材料的比较异同是要难一些,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是难以应付的,所以需要多加练习。

这类供料作文的写作思路是:

描述所给材料_点出材料间的异同—,由材料引申出观点--我赞同还是反对哪一观点--联系现实或自身。

方法三。因果分析法

在写供料作文时要善于分析材料间的前因后果.这样就能较快地抓住材料本质.确立一个较有思维深度的主旨。分析因果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据果探因和由因推果.其中以前者普遍。

例如,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幅漫画: 《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画的内容是一个工人在地上挖了好几个深深浅浅的洞,深的已I临近水位,但都没有出水;于是这个工人又大步走向前方换一个地方挖。在这则材料里,考生可以把工人挖不到水看作结果去寻求其形成原因。通过分析知道这位工人之所以挖不出水.是因为他没有坚持在一个地方挖下去.而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说明没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决心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从此出发就可以把谈专心和毅力的重要性作为自己作文的主旨.写出来就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

又如,1980年的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给的材料是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奥教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考生只要把达.芬奇画鸡蛋当做起因去思考一下由此产生的结果,就能够从画鸡蛋中找到达.芬奇成为一个能够画出《蒙娜丽莎》这样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大画家之间的联系。正因为达•芬奇在画鸡蛋上下了苦功夫.才使他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由此可推出一个普遍的规律: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是有所作为的重要条件,以此为中心论点就可以写作文了。

再举一个例.请分析下面所给材料的因果关系:

1945年深秋的北平。日本宣布投降已几个月了。曾经是占领国的日本侨民被集中在北平西直门外的一块草地上.

十几个孩子正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围着一名中年妇女读假名(日文字母)。相隔不远,又有稍大一点的孩子在听老师讲算术,用的是一块旧木板,挂在树干上权当黑板。几天之后,一家晚报的记者在报道中介绍,日侨集中之后很快就把孩子组织起来上课了。教员就是自愿服务的侨民。这位记者最后惊呼:日本是个可怕的民族。

记者为什么会惊呼“日本是个可怕的民族”?从日本人在刚刚战败等待遣返的空隙中就开始给孩子上课的事实中.你看出日本人有怎样的民族性格?你看到日本人是怎样看待教育的?这种性格与观念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中国人可否从中吸取一点有益的东西?

这类供料作文的写作思路是:

描述所给材料--揭示材料中所显现出来的因果关系--联系现实或自身

点评

供料作文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此类题常出常新。但不管命题者如何出.我们掌握了相关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稳坐钓鱼台了。

学科“参考系"审题法

也见了不少审题法,觉得大多不太具备可操作性。是否有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作文审题法呢?

有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在所著《知识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不同专业的人看问题,会有不同的‘‘参考系”。比如在医生眼里几乎人人都是病人,百分之百健康的人几乎没有。又比如在公安人员眼中,几乎每个人都是罪犯或潜在的罪犯.

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但也不妨从所学的语文、化学、史地等不同学科的“参考系”来审题。下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例一,从语文的“参考系”去审题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语文语法的角度去审题.有些题目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看似无从下笔,一时很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为题目已藏头去尾,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这时如能从语法的“参考系”出发,在题目的前面或后面补充 适当的成分,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如《心事》这个题目,可在前面加上定语,成为‘‘我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或“老师的心事”等,这样就确定了写作的对象。又如《理想》一题,可补充为“伟大的理想能给人力量”一句.这 样很快就确定了写作的范围。掌握了这个方法,诸如《心愿》、《明天》、《路》、《春雨》等词语构成的题目其立意构思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又比如说,我们还可以从同义词、反义词的角度去审题.有些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和迷惑性,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的难度。对这类题目.我们不妨抽掉原题的个别字.代入一个新词,也许可以出现柳暗花明的奇景,很快明白题旨,找准写作范围和对象。如题为《啊,珠江水》,这个“啊”字含有惊喜、赞美之意,可用“赞美”来代替,因此题目就为《赞美你呀,珠江》:多少年来珠江江水吞噬了多少财产、吞没了多少人的性命,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两岸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珠江恶水变成珠江美水.由咆哮的“野兽”变成了沁人心脾的甘泉、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不值得赞美吗?

例二.从化学的“参考系”去审题

曾有人提出过所谓审题的“化学配平法”。所谓“化学配平法”就是借助化学方程两边的等式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审题、立意和构思。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由一个比喻的喻体或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构成的题目。像《暖流》一题, “暖流”是喻体,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和慰勉.也可以是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还可以用其他的事物来作本体。像《考试》这个题目,可以实指文化科学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指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考验。像《礼物》这个题目,既可以指人情往来方面赠送的珍贵礼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或成果,还可以是父母、师长的金玉良言。至于写《灯塔》、《桥》、《蜡烛赞》、《铺路石》等象征类的题目,虽有一定的难度,但用此法审视.可代虚为实,很快可以下笔。

例三。从史地的“参考系”去审题

学习历史、地理,就是要学会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参考系”来看待问题。有些作文题目从表面看来选材的范围极窄,无法写作。如有一位老师命题为《在今天的课堂上》,可这节课是一打上课钟刚坐定老师就命题,命完题就要写.老师就等着收卷。从上课到命题不到一分钟,严格说来取材的范围就是这么一分钟内所发生的事。一分钟能做什么呢?

因此必须大胆地超越这个时空到“今天的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里去选取材料:平时同学们刻苦学习的事迹.老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领导抓教学积极支持教改的功绩.都可以用作“在今天的课堂上”的材料.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多了。再比如写《今日见闻》这个题目,不要只把思维局限在“今日”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同样, 《我的一天》、《明天的我》,也不可囿于“一天”、 “明天”、 “一年”的时间,甚至于“我”,也可以设想把别人做的事移植过来.只要符合情理,这个时间空间的界限是完全可以突破的.

例四.从政治的“参考系”去审题

学习政治,离不开规律。事物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规律.而且也有一定的顺序和线索.把这种客观事物固有的发展顺序移用到写作上来,成为文章组材的顺序也是审题构思的一个角度。广为流传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就是按“寻找特效药和运送特效药”的线索来组材, 《项链》一文就是按“借项链一失项链一赔项链”的发展顺序来展开情节, 《土地》一文就是按“珍措土地一保卫土地一建设土地”的感情发展顺序来展开联想, 《幼学纪事》就是按“上学一失学一求学”的发展过程来叙述他的求学生涯。像“天上一人间一地下”、 “东一南一西一北一中”、 “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 “春一夏一秋一冬”、 “试验一失败一成功”、“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等这些事理和物理的固有顺序都顺应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不都可以成为文章构思的线索吗?至于写《十年后的故乡》、 《我的成长》等就可以分别按“盼故乡一回故乡一建设故乡”、“《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来审题立意构思。

点评

如今的中考、高考考生的作文与头些年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考生的文章本身还可以,但就是内容雷同,缺乏新意。而头些年是文章本身不行.文字不通顺.审题也不准确。看来。审题能力的强弱,已成为拉开作文成绩的一个关键,而审题能力的一大特征.就是要思路开阔,能从许多角度去构思。从这一意义上讲,学会从不同学科的“参考系”来审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