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2017-03-0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一:小学语文如何创设情境促进阅读教学

【摘要】: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教师要结合文本和儿童的心理特征,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声色俱全的多媒体展示、直观形象的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语言 多媒体 表演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有些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兴致勃勃,有些课堂,学生沉默、无动于衷,两两比较,就会发现,原因在于在教学中,有没有创设情境。

缺乏情境,学生就完全成了旁观者,成了老师引领下的分析者,学生没能进入情境何来对话?学生还没有被文本所感动,何来品味?学生与作者冷静的对视怎能激动?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在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课堂。

但是,从教学有效性维度来看,不难发现,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教师在有意创设情境时大量的非语文元素通过情境创设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而促进学生学习文本语言或发展学生语言的成分反而少了,这样势必导致“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背后“语文味”的淡化和语文本色的缺失。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进行冷静地再思考,并摸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情境创设之路。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而阅读课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课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来?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创设情境仅仅是学习文本的内容一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目的。然而,一些教师却本末倒置,撇开文本,为情境而情境。1、漠视学生差异,教学机智不灵活。

教师备课必须认真备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借班上课的教师,更应该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否则,以教案为中心,一切按部就班地教学,势必会导致教学的失败。2、忽视文本,语言训练不到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独特个性,但个性的教学思路只能服务于学生怎样更好的与文本对话,而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地创设阅读情境。3、滥用表演,独特体验不深刻。有效表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如果表演得不恰当,或者是为了表演而进行表演,那效果会适得其反。

反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因为情境创设的原因而导致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与领悟能力的丧失,这可是违背了情境教学的初衷。作为新课程执行者的教师在情境“热“的现象中,更需要对情境创设进行再思考。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回归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对情境进行有效创设呢?怎样的情境创设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才能让语文教学走在回归的路上呢?对此,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1、有效情境,创设在词语直观理解中。汉语言的学习,往往是在一定的语境里,通过倾听、模仿、实践而逐渐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借助情境,老师利用语言渲染,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冻僵、温暖”,并在语境中掌握语言规律,形成语文能力,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

2、有效情境,创设在情感体验中。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就是干瘪枯燥的。因此,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充满情感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发情,加强朗读感受情,以情带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感染了学生,感染了课堂。3、有效情境,创设在语言表达中。根据文本的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吸纳”和“情动”之后,必然有“辞发”的冲动,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篇课文,这样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在整个内心世界中仅是一次积淀。如此反复,迭加,孩子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便可以逐渐培养起来。在比较中欣赏,以想像为契机,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学生的情感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避免语文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语文情境地创设必须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理解语言、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形成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走向一条语文之路。

三、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训练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句子:“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句话初读很平谈,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就不一样了,此句描写路长人多,不正是为表现人们悲痛欲绝、望眼欲穿的感觉吗?因此,把这句话放在文中体会,学生意识到前半句应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来读,后读“望”字时要延长声音,加深感情。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的训练是阅读最常用的训练。

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看到波澜的大海,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会心旷神怡。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其熏陶感染。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本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使小兴安岭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小兴安岭的美。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绿”、“融化”、“汇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词语,想像树木的长势、颜色以及小溪悦耳的声响,小鹿顽皮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小兴安岭美丽的画卷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课文,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桂林山水》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桂林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

何为 “美美”?景色又美在何处?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

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文中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的“大”体会也更深了。 四、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多媒体的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多媒体的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再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语文文本中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以课文《胡同文化》为媒介,大量查找其中与民居、建筑方面有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对民居文化及其意义内涵作了介绍,以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城市所拥有的悠久历史文化,从了解本地文化的角度入手,安排了以“某某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利用限有手段,实地调查搜集材料,从而展开研究。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自己研究的问题,如有研究“桂林米粉文化”的,有研究“桂林民居文化”的,还有研究“桂林古镇文化”的……从自己身边真实可感的事件中去把握汪曾祺老先生所说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里,作者把自己丰富的情感通过笔端倾泻在字里行间:或讴歌赞颂,或贬抑鞭挞,或欣赏爱慕,或讽刺嘲笑。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情感便是联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推进学生的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就必须以自己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扣击小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爱写诗的小螃蟹》这篇课文里,小螃蟹哭了两次,第一次哭,是因为风、海龟、海浪都不看它写的诗,第二次哭是因为白头翁每天读它的诗,还把它的诗告诉别人。两次哭,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要读好这块内容,要读出区别来,比较困难。

于是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至关重要。我是这样做的:师:小螃蟹是多么爱写诗啊,它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诗,而海龟它们非但没有一句赞美,反而那样对待它的诗。所以他——生:小螃蟹很伤心,他流下了伤心的泪。……师:哦!原来小螃蟹的诗并不是没人欣赏,白头翁每天读它的诗,记它的诗,而且还把这些诗唱给了它的朋友听。

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小螃蟹终于遇到了一位懂得欣赏它的知心朋友!他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啊!老师两句简单但富有感情的过渡语,不仅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把自己的感情渲染给学生,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吸引着,感情随着老师语气的起伏而起伏,自然而然的读出了伤心或开心的语气来。《歌声》是二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深奥难懂的文章,由于缺乏这部分的生活经验,学生们是很难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于是,我多次用语言创设了情境,让他们直接接触阅读教材,感受、体味,走进作品的生命。

师: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同学们,你觉得他们会碰到什么困难?师:是啊!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通过老师的叙述,师生的交流,引领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故事中的绝望,看似花费了一些时间,实质是很有必要的,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上的基础。

此时,学生的朗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这就是语言的情感效应!这种语言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振颤。用动情的语言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传达动情的故事,让字字句句撞击学生的心灵。六、声色俱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探索空间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是最直观,最形象,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利用媒体,可以再现语言文字描绘的场面,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从而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扫除时空的障碍,引起情感的共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春天在哪里》是首优美的诗歌,描写了春天迷人的景色。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风微微吹动,柳条,翩翩起舞,粉红的桃花开了,太阳又暖又亮,麦子青了,菜花黄,蚕豆开花了。这些美丽的图片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认识了春天最富代表性的东西,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在教《歌声》这篇文章时,我播放了小姑娘的歌声,帮助学生来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在教《迷人的蝴蝶谷》时,基于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我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山谷、花海、蝴蝶,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欢笑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蝴蝶谷。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通过多媒体,把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感人的影像,优美动听的音乐,绘声绘色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耳听目视、口诵心动,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进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七、直观形象的表演,把学生带入能力的综合舞台直接扮演文中角色,不失为全身心进入课文情境的好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强的篇目,不妨放手让学生试着演一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并发展了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教师与学生、学习与活动、课内与课外的界限,让课堂变成一个舞台,师生在舞台上随即表演,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语言运用。实践证明,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儿童来说,生动、直观、形象的表演情境,最容易触及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景的途径。

总之,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和儿童的心理特征,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培养语感,感悟生活。

参考资料:

1、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李吉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3、 《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究》 周一贯 上海教育出版社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浅谈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课外阅读拓展大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二、推荐材料。

1、学生合适的课外书。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推荐时课外书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活动或不良的思想倾向时,我就找些相关的书籍进行思想教育动员。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参加大队委竞选等等,适时选择一些动人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2)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生存,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而科幻小说里则出现了神奇的新药,发明了新的医疗器械。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希望的,所以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所以像《**兔》、《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另外,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语言精练形象,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3)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结合学校开展的“读千古美文、做当代君子”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读这样的文章,语言和精神的修养都会得到提高。如:“名家名句”,“唐诗宋词”等,要让学生多读。

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世界很接近,容易产生共鸣,应多选一些含有这些语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写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似的其他写人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课前,我组织学生查阅和鲁迅生平相关的文章。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前,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学写景的文章,可以选择其他写景的文章来读。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可以选择朱自清在我们温州写的《梅雨潭》来读,也可以选择我们当地写景的文章来读。如:《玉苍山》、《碗窑三折瀑》等文章,使学生有一种亲却感,学生的认识空间不断扩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提高。

3、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虽然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展读书评比。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出版社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出版社2003年第二期

4、张志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科学2001年第6期。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农村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论文

4.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5.浅谈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