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材分析

2017-03-21

对语文教材做一个分析,会让你更好的进行教学。现在请阅读学习来小编整理的一些初一语文教材分析的内容。

初一语文教材分析(一)

一、七年级下册教材在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按照人教社教材编排体系看,我们使用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初中教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第三个阶段中的中间阶段,也就是说六年级两册和七年级上册教材,是“低”和“易”阶段。

二、七年级下册教材与前三册教材的异同。

相同点:一是本册教材仍然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写在前面的话》仍然是“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个提示,一篇课文,一个问题,就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生活的广阔天地有无限风光在召唤着你。”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的思想渗透在这册教材的每一个环节中。二是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版块组成单元。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中,我们所理解的生活,包括自我、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因此教科书按照这三大版块组织单元符合语文反映生活的规律。三是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为了突出重点,加强整和,本册教材将口语交际、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整和于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内容有了生活和实践的基础,同时也大大的方便了教学。

不同点:六年级两册教科书,是文言文与白话文混合编排,诗歌与文章混合编排,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混合编排,完全按生活专题编排单元,培养对诗文的一般阅读能力,实现语文学习由小学向初中阶段的过度。七年级上册是有的单元最后篇是文言文,有的单元则没有,而最后第五单元设为文言文,从数量上看,增加了篇数。七年级下册教材则是,文言与白话完全分别编排单元,文言文单独编排为第五单元,这是与六年级和七年级上册的一个不同,以便于集中学习感悟文言文。

第二个不同是按照专题兼顾文体编排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开始了解一点文体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点讲,第一单元是战争题材,以叙事作品为主,训练的重点是记叙类的表达方式,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如果说第一单元还有诗歌、新闻体、书信体等,那么,第二单元则全是叙事文章,训练的重点是叙述、描写等;第三单元是以建筑园林和名胜古迹为主题,学习说明文,第四单元是科学技术,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第五单元是描写自然山水的古诗文。

三、本册分单元说明。

本册共编排了五个单元,其中四个白话文单元,一个文言文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即第 1课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3课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第4课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第6课控诉法西斯大屠杀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第5课英法联军侵华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和在战争年代写就的激发革命斗志的《诗两首》。

教学本单元的目标应该是:能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从选文的内容看,兼顾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方面,让学生既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其中表现出的真善美,又看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以及其中的强盗行径,认识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为题材的课文,诉说的是对普通人、对弱者的关爱。第 7课是鲁迅的《阿长和〈三海经〉》,表现的是对儿时保姆的思念,第8课是朱自清的《背影》,表现的是深沉的父爱和父子情深,第9课是李森详的《台阶》,讲述的是父亲造屋和砌台阶的故事,表现的是一个农民的思想性格、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第10课是杨绛的自述性散文《老王》,表现的是高级知识分子对最低层劳动者的关心。第11课是余秋雨的《信客》写的上20世纪初期两代信客的命运,赞美辛苦高尚的人格,第12课刘心武的《冬日看海人》塑造的是在贫困中奉献爱心的教育工作者。

教学这个单元应该达到的目标是:熟读课文,能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事件,从中感悟课文所表现出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都是以建筑园林和名胜古迹为题材的课文。第 13课《中国石拱桥》和第15课《苏州园林》是传统的典型说明文,第14课吴冠中的《桥之美》是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第16课《故宫博物院》按照游览参观的路线逐次介绍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第17课《说“屏”》着眼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第18课《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着重介绍了厅、堂、楼、阁、亭五种建筑的样式和功能。

教学这个单元应该达到的目标是:认识说明文的特点,学习读写说明文;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在认识我国传统建筑、园林取得的光辉成就的同时,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都是科技说明文。

第 19课《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第20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说明花红既是自然界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结果。第21课《奇妙的克隆》,介绍了克隆知识。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用科学研究中的实例,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第23课《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介绍的是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第24课《你一定会听见的》,提醒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声音世界”。其中前五课是事例说明文,最后一篇是小品。

教学这个单元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习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并且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

第 25课郦道元的《三峡》,第26课是姚鼐的《登泰山记》,第27课是《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第28课《观潮》,第29课《湖心亭看雪》,第30课《诗四首》

教学这个单元应该达到的目标是:

四、关于阅读练习。

“研讨与练习”放在课文后面,但这并不说明两者是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即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既要带着导读中的问题,又要联系“研讨与练习”中的习题。“研讨与练习”并不是学生放学之后带回家的沉重负担,而是帮助课堂上有的放矢地阅读课文、师生展开讨论的依据和指南。关于“研讨与练习”,需要作以下几点具体说明。

(一)练习题量减少,这体现了 “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把学生从过去练习题的“汪洋大海”中解救出来,让他们扎扎实实地多读几遍课文,多读一些课外作品。

(二)现在将过去的 “练习”改成的“研讨与练习”,目的是倡导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即为研讨,就需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记住由老师宣布的所谓“标准答案”。

(三)每课练习中至少有一道向课外延伸的练习,它们或不同文章的比较,或由课内文章向课外名著的扩展阅读,或以课内为引子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这是编者试图打通课内外,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

紧接 “研讨与练习”之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是编者精心设置的“读一读,写一写”,把本课生字词尽收其中,既认又写。这不但体现了人教版语文教材注重基础训练的传统优点,而且贯彻了课程标准规定的七年级学生继续完成识字写字任务的要求。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1、与阅读单元相联系,或与本单元专题内容相关。阅读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使教材单元类似板块式的编排结构,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材编写观念。

2、以语文活动的形式呈现综合性学习,并以此传递出一种语文教育的新信息: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里又一次鲜明地体现出教材编者提出的加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主张。

3、写作与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取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使学生的说与写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这有望逐渐纠正长期以来学生的说写往往脱离生活实际、搞假大空的弊病。

4、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行组织人员,开展活动,或搜集信息,或采访人士,或展开调查,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再行筛选、研究,最后以说或写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5、对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设计,力求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6、综合性学习设计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与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大型综合性学习规模大,难度大,要求高,重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小型综合性学习多为较简单的语文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如七年级下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鼓励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搜集关于战争的资料,在书店、图书馆、网上查找,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访问健在的革命老人,阅读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鼓励学生分析、研究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抗日战争、对科索沃战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鼓励学生关注当前的战争,也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一番,以养成自行获得新知和能力的良好习惯。第二单元,提示中说:“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语言的特点。”只是大体上指出:感悟“爱”,了解叙述、描写,揣摩记叙文语言,至于具体的怎样感悟,怎样了解,怎样揣摩,感悟、了解、揣摩到什么程度等,学生可以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自行确定。

7、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跨学科性质,即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沟通,其着眼点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融合。

初一语文教材分析(二)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等六个主题内容,另外还有名著阅读和经典诗词两个附加部分。在这里对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简析并提出个人教学上人意见。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有趣的斑蝥,传说的美女蛇,还是三味书屋里方正、质朴的先生,奇妙的“怪哉”虫,课堂上描画的绣像,都记录了鲁迅成长的足迹;《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中“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优美的语言,凝练的文字。借鉴别人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的成长加以审视,能客观面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黄河颂》(光未然)把我们带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滨,让我们感受母亲河的雄浑壮阔;《最后一课》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学生领悟母语与祖国的关联;《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时写给被日本蹂躏的故乡东三省的誓言,炽热的语言背后跳动的是一颗蓬勃而痛苦的心;《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木兰诗》勾勒了一位替父从军、纵横疆场、保卫国土的女英雄形象。本单元的重点:体会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联。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的情感的震动。品味学习散文优美含蓄的语言。语言的表达要有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手法。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杨振宁),有艺术家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有诗人、民主人士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本单元重点:了解杰出人物的风采,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德。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形象。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个性。

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本单元重点: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对美的追求。体会文章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说话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了解民族文化中最朴实的一部分,用合理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描述与描绘,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荒岛余生》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初涉荒岛的一段,表现一个人在身陷绝境时内心痛苦的挣扎和人的精神的强大,《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夸父追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不懈的探索精神。本单元重点: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体会新闻的简洁、生动、准确。学习写消息。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学会挑战困难,挑战自我。

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珍珠鸟》(冯骥才)写人与鸟之间是如何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的,《斑羚飞渡》(沈石溪)写一群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威胁时所做出的出人意料的举动,《华南虎》(牛汉)以虎喻人,讴歌了一个虽身陷囹圄却有着桀骜精神的灵魂,《马》(布封)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家用饱蘸关爱的笔把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写得动人心弦,《狼》(蒲松龄)写人与狼之间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虽简单明了,却也扣人心弦。本单元重点: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爱护动物的热情。感受课文中准确地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说明,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宣传。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本部分重点:了解名著,阅读名著。学习鉴赏名作,选择有关内容的文章,能初步理解向别人推荐,积累名著知识,对名著有自己的观点。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著名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汉语知识:了解实词。这部分教学重点:欣赏背诵名家诗句,感受诗歌中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感悟诗歌的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学习鉴赏、品味、提高欣赏能力。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积极参加赛诗会,编手抄报,壁报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的品味。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