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创业致富事迹

2017-03-23

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但跟好不好学肯定有关系。好学才能有成长的空间。看看那些返乡创业致富事迹,学习他们,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返乡农民创业致富事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农民创业致富事迹一:

90后大学生放弃深造回乡养鸡3月卖了50万

一对90后大学生情侣,一个放弃保研机会,一个放弃留学法国,回到家乡四川中江县富兴镇山间的小农场里养鸡。两人共投资50多万元,办起养鸡场。他们去年11月开始售卖产品,3个月销售额已达50多万元。

放弃深造机会 携手回乡养鸡

在富兴镇,从德中公路下坡走100米左右,这里便是两人开设的养鸡场。“这些鸡已经被别人买下了。”彭雨指着一群正在来回踱步的鸡,大约有100只,奇怪的是有一些鸡的眼睛前还戴着一个红色的挡板。“那是给鸡戴的眼镜,因为它们喜欢打架。”

与土鸡做邻居的是野鸡,见到有人进入它们领地,它们当中的一些扑棱扑棱地飞了起来,如果不是上面盖了一个天网,肯定全部飞出去了。除此之外,鸡场里面还有贵妃鸡等,一共有3000多只,最多的时候饲养了6000多只,而饲养这些鸡的是一对90后的大学生情侣,一个刚毕业,一个还是在校大学生。“我是西南大学动物科学系的学生,去年毕业。她是四川外语学院南译学法语的,今年六月毕业。”彭雨说,他们俩都是德阳人,是高中同学,为了爱情就都去了重庆上学。为了毕业在一起,自己放弃了保研,而她也放弃了留学法国的机会。“我们班上一共28人,其中有三个人可以去法国留学,其中就有我一个,但是一想到又要分开几年,双方都很舍不得,所以商量之后决定回到家乡养鸡,家里人也很支持,把辛苦攒下给我留学的钱给了我们创业。”戴滢说,养鸡场取名为爱苜生态农场,取自于法语词Amour,是爱的意思,并且还种了大量苜蓿草,给鸡食用。

克服重重困难 情侣在创业中成长

据了解,彭雨在大学实习期间,就去过农场实习,毕业之后,有农场想聘请他当场长,月薪万元,并解决住房问题。不过,这个敢想敢闯的男孩决定自己创业。“给别人做不如给自己做,自己创业还比较自由。”

去年3月,在亲人的帮助下,鸡场在一片荒草丛中建起来。记者看到,除了他们修建的火砖房子外,周围还有许多破烂不堪空置的泥土房。谁能想到,一个被家人精心呵护的90后独生子彭雨曾在这么破烂的泥土房中住过好几个月。

彭雨说,养鸡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开始的那半个月,天天晚上遇上下雨,为防止鸡感冒,必须要把鸡赶进去,但是没多久又要跑出来,于是他不得不守在鸡舍旁边,很多时候是通宵。

女友戴滢说,在学校日子很逍遥,躺在床上上上网,和朋友逛逛街买衣服,而在这里要忍着被蚊虫叮咬,住着破烂的地方,睡不好觉,还要自己煮饭,成天和这些鸡打交道,弄得衣服很脏,心理落差真的很大。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年却让这两个90后的独生子女成长不少。“以前的家务事,她都不会做,现在基本上都会了,也不挑食了。”彭雨不断地对女友点赞。而彭雨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担当,让他由小鲜肉变成一名事业心强的男生。

质疑中迎收获 通过微信谈生意

“最开始我们在这里开养鸡场的时候,也遭到了当地村民的质疑,说这么年轻的娃娃,还是大学生不去城市找工作,跑到农村养鸡,养得来不哦?”不过,八个月的努力证明彭雨能行,由他一个人喂养的第一批鸡成功出圈。“我和戴滢的爸爸用火三轮拉了30个野鸡到菜市场去卖,迅速地引起了大家的围观。”

30只鸡很快卖完,一共卖出了2000多元钱,这让彭雨尝到了收获的味道。后来,除了卖鸡之外,他们也卖鸡蛋。两个月前,由于鸡的产蛋量升高,一时又找不到销路,两人走上街头开始卖蛋。

“他用扁担挑着装着鸡蛋的箩筐,而我抱着野鸡,来到文庙广场。”两个年轻人的这身打扮和行头,迅速引起了广场上人的注意,有人说,一看就不是农村来的,会不会是骗人的哦。尽管有质疑,但是他们的鸡蛋很快就卖了200个。

因为太年轻,很多商家看到他们第一眼,并不是十分信任,因此目前也只是少量商家愿意和他们做生意。“今年我将为一家酒店和四家柴火鸡提供产品。”彭雨说,目前,他们最主要是通过微信与商家联系,也把鸡蛋放在超市展览,提高知名度。力争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据中新社电)

返乡农民创业致富事迹二:

竹荪狂人开启林下种植竹荪新时代

说顺昌竹荪专家高允旺要来授课,浦城不少竹荪种植户早早赶到了培训会场。从竹荪种植注意事项到最新技术林下竹荪的种植技巧,台上的高允旺讲得细致,底下村民听得认真。

近年来,为了传授竹荪栽培技术,高允旺的足迹遍布5个省、8个地区、15个县市,跑的乡镇更是数不胜数。现在,他的足迹图版面,还在不断扩大。

竹荪种植的林下时代

2014年4月30日,是高允旺忙碌的一天。下午五点多,他刚从南平市区回到大历镇,还没来得及回家,就立马赶到张发贵家,同他一起钻进了竹林。

近年来,张发贵在高允旺的指导下种竹荪致了富,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所以,当高允旺推广种植林下竹荪,张发贵带头种了7亩。

揭开覆膜,高允旺看到了令人欣喜的一幕,竹荪已经长出了雪白的菌丝,非常粗壮。

高允旺所在的大历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少量农户种植竹荪,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2003年到2005年,大历镇竹荪每亩单产达到了100公斤至200公斤的高峰。巨大的收益让许多村民都开始种植竹荪。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在田里种植竹荪,单产会逐年下降,到了第4年,每亩单产甚至不到40公斤。加上在田里种植搭遮阴棚、盖茅草的成本每亩要3000元,很多农民转向种烟叶了。2013年春季,大历镇竹荪种植面积仅剩80亩,不足10年前的两成。

田里种植竹荪遇到了瓶颈。难道要眼看着昔日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就这样被遗弃吗?

高允旺萌发了一个想法:竹荪属于野生食用菌,经过人工驯化,野生变家种。现在能否再将竹荪从大田“搬”到林下栽培呢?于是,从2007年起,他开始研究林下种植竹荪。

2012年,高允旺试验林下套种竹荪,选定了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三种不同的林地作示范。他首先选择的是在杉木林下试种了约1亩地,由于光线太暗、土质没选好,结果产量不高,但它们个头大、肉厚、品质高,无疑给了高允旺希望。

2013年,高允旺再次试验,示范地里的竹荪从6月份开始采摘,可采2~3批,亩产量41.5公斤,产值1.2万元。

2014年,经过多年的试验,高允旺的林下培养竹荪技术宣告成功,林下种植的竹荪品质比大田种植有明显提升。以2013年为例,那一年高允旺试验的林下竹荪所产竹荪,收购价至少达到每公斤300元,而大田竹荪的收购价每公斤还不到240元。

顺昌县林业局退休的教授级高工陈永清分析说:“林菌模式可算林下经济的最佳模式之一。以竹荪为例,竹荪生长需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树木的光合作用则相反;而且种植竹荪的培养料是毛竹屑等,还能供给树木,起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作用。”

高允旺林下种植竹荪研究成功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原先的种植户纷纷回归。对农民来说,这代表着将省去了搭建遮阴棚的每亩3000元成本,而且按2014年的收购价计算,林下种植竹荪,农户每亩可获纯利润7000元。

从农经干部到“土专家”

一提到顺昌有个“竹荪狂人”,当地百姓都知道说的是高允旺。

高允旺原是大历镇经管站的农业经济师。十几年前,他在参加一次技术咨询活动时,听到一位农民抱怨缺少竹荪栽培技术,就开始专心研究竹荪栽培技术。

2000年左右,高允旺开始在自家田地里试种竹荪,摸索研发了一套利用竹制企业下脚料竹屑替代木屑生态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新技术,创下了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使竹荪单产提高了120%以上。经省市食用菌专家组评审,高允旺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原先竹制企业要花钱请人清理的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了香馍馍,成功变废为宝,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循环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此后,高允旺先后到周边县市甚至跨省到江西、浙江等地义务传授竹荪栽培技术,接待了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取经人员,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竹荪专家”。

除了实践经验,高允旺的理论知识也是极为丰富的。作为第一起草人,他制订了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竹荪栽培技术规范的空白。同时,他参与编撰《中国食药用菌学》竹荪品种章节,独撰《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此外,他还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顺昌县竹荪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曾经半路出道的“土专家”,已成为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

科普产销超市

高允旺名声在外,常常有人来找他取经或来函索取技术资料,可他多半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外地来的农民扑了个空,既费钱又误时。

为方便农民咨询,高允旺在农历逢一逢六的圩日开设“科普产销超市”,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大历镇农民官建青来在高允旺的指导下,所种竹荪价高畅销,每亩纯收入超6000元。官建青说:“我从未种过竹荪,可是有这么好的产量和收入,全靠高允旺的耐心指导,既教我们种植又帮助推销产品,我们欢迎这样的‘科普产销超市’。”

一次,高允旺从网上获知南安成功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要建立蔬菜基地,立即与该公司联系,引进法国细刀豆订单种植310亩,在“科普产销超市”发布信息。菇农纷纷种植细刀豆,采用菌豆连作,增加收入。立墩村范地组菇农张远启说:“几十天一亩地的收入就有500元,这得感谢高允旺的牵线搭桥。”

为让“科普产销超市”更具活力,他还经常邀请市、县里的专家来坐诊、授课,开办柑橘、莲子、养猪等技术讲座,还请当地种养能手、流通大户现身说法。

“我的梦想就是把我的技术变成农民口袋的钱。”高允旺说。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