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相关话题
目前,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相当普遍,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思想教育这块阵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有学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教育形式。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若干主题,比较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指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 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 理学 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 哲学 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 政治 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 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 治疗 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
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 教育 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 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 发展 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 哲学 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 实践中可以做的 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 中国 德育,2007(3).
[2] 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 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 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杨韶刚: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 郑晓江: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大学公选课授课 计划[Z].
201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观其现状,当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内容:社会环境的冲击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衡问题、家庭因素的困扰问题、现代传媒内容的侵蚀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滞后问题等等。所以,如果希望推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便必须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的革新与完善。本文便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希望借助本文内容,能够促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构建
纵观现状,由于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均处于青年的中期和晚期,许多学生都处在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在这种心理阶段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多变,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促使个体心理走向不健康的发展道路。本文便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完善性教育策略,希望借助本文内容,能够有效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其健康和谐的发展。观其现状,当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内容:社会环境的冲击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衡问题、家庭因素的困扰问题、现代传媒内容的侵蚀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滞后问题等,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论述:
一、社会环境的冲击问题阐述
在马克思主义中这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应当是社会性,人便是社会的人。所以社会因素便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主要由于以下几项原因对大学生造成影响:其一,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复杂性缺乏正确合理的认知,非常容易面对人格扭曲、价值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这便容易促使学生形成迷茫、悲观、失望甚至消极等负面心理。久而久之,存在负面心理问题的学生,便很容易出现人格障碍;其二,面对着当前多元化的世界,大学生们一旦走出校门则需要承担着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就业紧张感不言而喻。在这种压力之下,当代大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惧、过度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失衡;其三,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中的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的状态,传统道德思想正与现代生活方式交织并存着,促使许多高校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以及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被不断推翻,当代大学生对于新旧观念的整体整合能力还有所欠缺,便非常容易产生心态失衡心理或到的困惑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因素的困扰问题阐述
众所周知,家庭乃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更是直接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其中,父母的教育模式、教育态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整体氛围以及家庭结构等众多因素都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永久性的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家庭成员的影响十分深远,非常容易导致家庭成员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异常。针对于该问题,也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当代大学生所处家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家长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与此同时,父母对于子女的成才期望又过高。如此一来,当代大学生极容易养成依赖性强、骄横任性的心理;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恐慌焦虑的不良情绪;其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均认为成绩能够决定未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不过是一句空谈。这便会导致当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协调能力与社交能力均受到影响,仅仅注重知识与智力教育;其三,城乡差别导致收入悬殊问题。可以说,家庭经济因素往往会决定学生的成长性格。部分大学生除了需要应对学业竞争压力以外,还需要承担高额学费与日常生活开支所带来的经济压力,过重的心理负担问题非常容易导致其心里不平衡,最终出现心理疾病。
三、高校心理教育开展的滞后问题阐述
自高中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条件、人际交往背景的变化,促使许多大学生均背负着极为沉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学生对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不满意,认为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相差过远。这种强烈的落差感很容易促使其出现冷漠、压抑、沮丧、烦躁等不良心理倾向。但是,观其现状,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滞后,例如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不曾步入正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有待完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严重欠缺等等。换者言,高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均不曾跟上当代大学生变化、发展的步伐,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发展无法健全。当前,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三个十分显著的倾向:其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强调与心理医疗教育,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理论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均缺乏重视度;其二,许多高校均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全部用道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其三,运用心理课程教育取代日常心理辅导。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现代传媒的侵蚀问题阐述
传媒本身是向用户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载体,它具有具体形象、传播迅速、导向性强、信息含量大以及覆盖范围广泛等众多优点,深刻影响着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与媒体接触交流的过程当中,同样潜移默化的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但是,也同样会受到一些不负责任媒体的毒害与侵蚀。正如同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说:“在公共舆论的传递过程中,真理与无穷的错误会直接混杂在一起。”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形成阶段,并且对周遭事物充满好奇。故此,现代传媒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侵害非常明显。
五、身心发展的失衡问题阐述
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发展虽然早已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依然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的他们,内心非常复杂多变,很容易产生矛盾纠结的心理。这一时段,如若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无法调节好自我心态,便非常容易对周遭事物产生心理偏差,从而形成心理失衡的情况,造成自我否定、心理障碍、价值取向缺失以及道德失衡等问题出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乃是一件持续发展状态的事情,绝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但是,只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高校教师共同努力,终有一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得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03(06).
[2]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6(07).
[3]王振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 (04).
[4]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08).
[5]张彦.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