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

2017-04-08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决方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克服交往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心理障碍因素;对策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认为,传播和沟通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比深远的决定性的意义。人类的祖先通过它产生了群体、社会和生产力。换句话说,没有人的沟通和传播,即人际关系,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学术思想,技术和科学发明只有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社会才能进步。所以,交往、交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生活。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展开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实现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类型

人际关系网络,不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大学生作为已“成年”但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人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也有特殊性,纵观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交际的研究,我们认为可大致分为几种: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第五类:社交恐惧症;第六类:不想交往。

此外,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的沟通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交往方式——网络交往。这种新型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和谐关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过渡沉迷于网络交往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自我情感的迷失,不喜欢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使得大学生集体与社会归属感消失,心理幸福感降低,孤独感与抑郁感增加,在现实世界交往中产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

(一) 人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同的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

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个大学生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性格不一对人际交往也有一定影响。有的人性情沉静,可能看不惯锋芒毕露的人;有的人果断泼辣,跟优柔寡断的人可能合不来。这种看不惯和合不来,虽说只是性情不投,可也不能忽视。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事业。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诚实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不奸诈,不虚伪,要用心来和别人交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谊是通过真诚相处才获得的,要做到诚实,就要表里如一、襟怀坦白、言行一致。最后,兴趣与爱好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兴趣和爱好对人际交往影响很大。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是那些拥有一定特长、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接近别人,获得友谊。

(二) 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的、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态度和蔼、真诚、坦荡会使人有安全感并愿意亲近之;反之,态度圆滑、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疏远之。在我们学生当中有的在别人面前自以为是,即使有求于人也表现出一副考验别人的架势,长此以往,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的大学生只喜欢听好话,对批评意见不屑一顾,甚至不满,这种交往态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与之接近? 我们大学生们应当意识到善待别人和容纳别人,得到的不仅是朋友,还有精神上的愉悦。

(三) 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种无声的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交往质量。例如,有的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这往往令其他同学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反之,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不幸,一个人如果忧形于色,人们会认为他过于脆弱,缺乏自立精神,只会给予怜悯与同情,而不会把他作为知交并为其分担不幸;遇到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别人,人们只会认为其浅薄,缺乏内涵,连怜悯与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情绪表达没有分寸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对象,情感反应过于强烈,易给人留下轻浮狂妄的不好印象;反之,一个人若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漠,就会让人觉得冷漠无情,人际交往同样很难实现。

(四)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的影响 就是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正确位置,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这是不利于交往的。我们大学生中有些是才华出众、能力颇强或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于是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过分地看重自己,自恃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而趾高气扬;对不如己者则默然视之,或有所贬损,不屑与之交往。表面看来,这是对人际关系的超然态度,实则孤立了自己。还有一些同学则相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过低地低估自己,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自信。与人交往时不能充分展示自我,畏畏缩缩,遇事总是小心有余,虽然,他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事与愿违,一般人不愿与这样没有主见的人交往。

三、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创造宽松的高校校园环境,这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客观前提

要有人与人间良好的关系,必然有人与人间的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个人间的交往,也可以是组织内、组织间的交往,这就需要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组织一些活动,建立一些社团、组织,多让大学生生活在群休、组织内,多接触同学,接触老师,接触社会,在广泛的人与人交往实践中锻炼自己,设身处地去体味人与人间的交往。

(二)正确的认知,这是大学生自身应该做的

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摆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发生了交流障碍,都是因为一方的言行或心理表现与另一方的心理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心理上的排斥感, 也就是心理上的不相容。所以,大学生在交往中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平衡自己的心态。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人们的交往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交往就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大学生应该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纳对方作为交往的目的。其次, 大学生应该自觉地优化自身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有利于人与人间的交流。按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在人际关系中10 项最不受欢迎的个性依次是:狡诈、欺骗、自私、残忍、不诚实、虚伪、做作、欠可靠、欠忠诚、贪婪。除此之外,自我中心感过强、自卑心理过强、过于敏感、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个性也是青年人际关系形成的障碍。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掉这些不良个性,优化自身的个性特征, 让人易于接受。再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易于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尊敬,进而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获得交往与友谊。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应该以豁达大度的态度去待人,凡事不应斤斤计较,出现矛盾应主动加以解决,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要发挥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作用

大学生人际关系如何,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所以高校的领导及教师应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力争使大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许多因素都对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让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应创造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努力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帮助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际关系的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1] 罗恒.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的社会心理学. 贵州.贵阳 ,2006(12)

[2] 轰振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 何维林, 李哲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 2004(8)

[4] 乐国安. 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

[5]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理论[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79.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

摘要:本文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我概念与社会化的关系,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等我的基本观点着手论述我对自己心理发展状况的理解以及针对分析这种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自我概念 社会适应 社会化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自己的心理发展状况 分析对策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把自我概念作为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少心理咨询师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也提出自我概念的不合理是导致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自我概念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概念,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也是一名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对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经过一个学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也逐渐意识到我的自我概念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将结合基础知识努力对症下药,积极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基本观点

大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概念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总体上呈较高的正相关而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符合个体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另外性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影响不显著,而学校类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产生显著影响。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人,仅仅依靠其机体的自然成长所获得的能力,是不能够作为正常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存在的。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因而其与社会化的联系正受到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是广泛的,学业自我概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正相关。

根据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在人际关系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批评、自我认同、交谈、异性交往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自我、自我满意存在显著差异,大中城市和农村学生在交谈、异性交往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在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相关,经过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在具体维度上存在相互影响。

自我理解,是指我对自己心理发展状况的理解。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从大一入学到现在,我从各个方面努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我积极进行了许多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发现自己渴望表现自己,但是缺乏自信,也并不太善于大方地融入组织环境,但是平易近人,比较容易和别人相处,但又只能等待着别人主动的接触。

另一方面我也比较善于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很善于拿自己和身边的人作比较,这也是我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我也觉得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我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很重要意义。但是我发现自己有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的误区,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很少自己的优点,同时,却总是看到并且羡慕甚至有点小嫉妒别人的优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了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让自己形成比较消极的自我概念,自信心有点大打折扣。

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但是,有的时候有点过多地留意。库利在其自我概念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概念。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多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肯定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这样可以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如果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虚心认真,就能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但是我应该及时纠正自己不必要的敏感性格,不要想得太多,反而容易郁郁寡欢和不自信。

二、分析对策

在我习惯性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找不同时,一定既要注意进行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比较积极的自我意识,减少无畏形成的自卑。 而在正确全面分析自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积极地悦纳自我。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我既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低,也不能过分追求完美或抱负水准太高,应该把抱负水准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由近及远,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接下来就是我最期待的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的自我概念的集中体现。努力过就不要后悔,对于结果,我只能做这么多,无法左右意外等等事情,遇到失败的结果,只能这样,就放手就好了,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开始更加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来看待,而不是一味消极地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会更加注重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努力地与社会适应,保持健康的心理水平,注意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2]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9。

[3]杨心德,等.大学生心理障碍自我超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李蓉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1)。

[5]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

[6]刘萍、王振宏.国外自我概念研究中理论模型建构述评.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2),81~86。

[7]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结构:大学生自我概念维度的因素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5),51~56。

[8]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1998,(6),553~555。

[9]赵崇莲、李宏翰.高自我价值感的负效应:自我危机与攻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4),73~76。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