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审美教育中国学经典的应用

2017-03-15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感染力和普遍性的艺术形式有着和人类历史发展一样久远的历史。对于音乐的审美教育也早在古代便被人们所认知,从“制礼作乐”到颜元“能琴”都在一定程度上所明了古人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而当今社会,随着我国众多国学经典的流传弘扬,新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也应该有着新的发展,更加面向古典化、人性化。

一、引用孔子品《韶》乐,加强审美教育重视

《论语·述而》中曾经记载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大概的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品尝不出肉的味道,对此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妙竟达到如此地步!”孔子是我们所公认的圣人,以后世师表所为人敬仰。除了政治思想、文学著作上的造诣以外,孔子也是一个对六艺精通,很有音乐素养的人,从他听完《韶》乐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没有对于音乐美的认知是不会忘我到这种程度的。通过将孔子品《韶》乐的故事加入到弘扬音乐审美的教育中,可以加大人们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兴趣和接受教育的重视程度。音乐审美是一种学问,孔子毕生将人生快乐定义在对学问的追求之上才取得了这旷世的成就,那么作为当今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对艺术、对学问有所求,重视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培养。

二、透过《伯牙绝弦》的故事,深层次挖掘音乐审美内涵

音乐审美教育,除了培养人们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之外,还应该让人们在进行音乐审美的过程当中逐渐发掘出与音乐相关的深层次情感。《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的伯牙绝弦的故事,就是在音乐的基础之上表达知音难求的一个典例。伯牙因为钟子期的病故而“破琴绝弦”,这种对友人珍惜的情感通过两人一个善琴一个善听的音乐交集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出,凌驾于音乐美之上的是个人情感的真挚投入。让我们知道,在今后的音乐审美教育过程当中,除了对美的最基本培养以外,也要积极的发掘音乐带给人们的其它情感,并最终将我们对音乐的审美投入到个人情怀当中。

三、古典诗词配乐读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之上所逐渐形成的。很多时候,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源于感官,特别是身心都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品位大多只局限于好听或不好听的阶段,往往无法通过倾听音乐感受和体会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情感,更不会将自身的情感通过音乐美的形式释放出来。而选用我们所熟知的古典诗词进行配乐诵读,可以有效的培养我们感受音乐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音乐审美综合素质的目的。不仅如此,作为我国国学经典的一部分被流传下来的篇章通过配乐的读诵也能被人们得到更好体会。

想要通过配乐读诵古典诗词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首先,教育人应该先从乐曲和诗词的结合着手。很多时候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和一些古典诗词所传达的情感有着内在的共通,想要利用诗词读诵来完成音乐审美培养,将有着共同或者相似韵味的乐曲和诗词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婉约的古典诗词配合慷慨激昂的乐曲进行读诵明显是不适合的,只有保证两者内在一致,才能保证审美方向的准确性。其次,选取读诵诗词。读诵诗词的选择对于培养音乐审美来说十分关键。选择的最大依据就是对于此诗的意境受教育者一定要十分了解,可以选择我们所熟悉的诗词。我们以柳宗元的《江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在进行读诵以前,先确保对诗词意境的明确。对于意境不明确的可以先进行学习。然后就是读诵阶段,《江雪》表达出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闷之情,结合这样的心态让读诵诗词的人去感受读诗所配的乐曲,从中可以发掘出与诗词表达相类似的情感来进行体会。同时,再读诵《过零丁洋》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分别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和无比激动的喜悦之情。通过用自身体会去融合诗境和曲意,来增强我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从而慢慢习惯对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分析。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最后,通过读诵古诗养成音乐审美的方法,反之也有助于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掌握,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可以将音乐融入到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当中,通过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来加深我们对经典名著的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将文学经典和音乐审美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达到对受教育者的促进。

四、小结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的融入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宣传和展开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对音乐的审美教育有着更好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弘扬和发展。在今后的音乐审美教育开展过程中,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经典融入进来,对于审美教育的顺利开展,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