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故事小报,经典励志的名人小故事

2017-03-05

相关话题

在我们有所空闲的时候,找一些名人励志故事小报来看看还是很不错的,那么名人励志故事小报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故事小报:黄永玉写字

黄永玉的父亲是教美术的。我在他老家的墙上看到过他父亲画的花鸟,装框挂在那里,一尺左右大小,色彩颇好。我想作为小学教师的他,肯定对孩子从小就有写好字的要求。可能是方法不当或者是操之过急,这种努力,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黄永玉60多岁时,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还有抱怨,“我从小讨厌写字,讨厌因为写字而受到的不必要的压迫和折磨。我父亲的字写得并不好,但不知从哪里学来一套虐待儿童习字的方法。这明显是行不通的,否则他自己的字早就写好了”。

自小倔强的黄永玉,不是不想写字,只是对老爸那一套做法不认同罢了。

他说——我偷偷地去找同学。他的环境较好,没有严厉的爸爸,只有一个不识字的母亲。为了把字写得逼真,在他家里我们先勾出字的轮廓,再用浓墨仔细地填上。

黄先生强调自学成才。而实际上,他父亲的逼也好,自己偷偷地努力也好,他很小的时候还是无师自通地认真练过字了。上世纪60年代,县城要建中学,他的老家从原来的地方,搬到了一座山脚下。所幸他四五岁时写在木板壁上的一行毛笔大字“世界是大家的,做事要大家来”,也原封不动地移了过来。因而,现今他老家的房子里还能看得见这一行字。横排,两行,每字碗口大小,周正,一笔一画都到了该到的地方。作为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已是很不容易了。

作为黄先生表叔的沈从文是著名作家,但同时他的字,也深得书法界圈内人赞许。尤其是他的章草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90年代初,一座沈先生青年时为一位清代军人抄写的碑被发现,有人把碑文拓下送到了家里,沈先生看后,竟然哭了。在旁的黄永玉说,你哭什么,十七八岁写那么好的字;我都60多岁了,字还写得这个样,哭的应该是我呀。

黄先生作为画家,是很著名的。他的字,写在画上,也是相得益彰的。说是要为自己的字哭,那只是他的幽默感。尤其是他的小字,蝇头大小的,都很秀美、劲道。一派张黑女的风格。我想他练张黑女是下过苦功的。他写给他的亲戚的一些信,那上面的行楷小字,一个个布在稿笺的格子内,笔画规整,一丝不苟;但是通篇却气韵流动,字字线条流利,简直如诗一般美。我手头也有过他的几封信,挑了一封去参加张瑞田、斯舜威合办的“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也得到书法界的好评。

后来,黄先生也写大一点的字了。他完全放开了,从心所欲,不讲规则。70岁都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何况他都80多了。真正是“玩”书法了,不受任何束缚地写。给朋友送字,是这样的;给企业写大招牌,也是这样的。这种做法,他也是有讲究的。先是在一张纸上,用毛笔写好小字,翻来覆去看一番,觉得可以了,就铺开大纸,把那张小字倒着放一边,做个小样,这才挥动大笔,倒着来写。一笔一笔,只凭性子,无来由地写。写完,把纸正过来,仔细审视,认为可以了,这才签名盖章。

到了一定的阶段,艺术家是可以不信邪的。早些年,黄先生用丝瓜瓤当笔画画时,有人不屑。他说,古人还有把屁股涂上红色画寿桃的哩。你只看我画得好不好,你管我用什么画?黄先生画荷花时,还把真荷叶涂上颜色铺在纸上画呢。

字写到了高级阶段,是不是也能这样呢?

小时候,黄永玉挑战父亲,自己和朋友另搞一套;到老了的时候,他对流俗挑战,自己一个人独自为战了。“玩”,应该是他的一种努力和探索。

名人励志故事小报:每只蝶都要经受破茧之痛

1950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对开》杂志面向学生公开征集一批优秀小说。在该校主修新闻的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随手写成了平生第一篇短篇小说《一片影子的面积》,结果虽然没获奖,却意外发表在了杂志上。

同学们都夸她是天才作家,毫不费工夫就能发表文章。可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复问自己:“难道发表文章真的就这么容易轻松?”她到底怀疑起来,专程跑到编辑部去打听,这才知道原来那次小说征集活动一共只收到7篇作品,除6篇获奖外,剩下她的一篇以鼓励名义也刊发了。

听到这个结果,同学们都取笑她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而她则坦然了不少,直言道:“我就感觉自己还没达到发表小说的水平。”

那之后,她更加用心地写作,在校期间又写成了8篇短篇小说,全投给《对开》杂志,结果却无一发表。两年过去,她支付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嫁了人,当起专职主妇。

每天忙完家务,她又想起写作,于是不自觉地提起笔,继续写起来。没多久,她怀孕了,还成天伏案写作。丈夫担心她这样劳累会伤到身体,劝她要多休息,她叹了口气,惆怅地说:“我担心孩子出生后整天都有的忙,就再没时间写作了。”她依旧不愿放下笔,仍然不知疲倦地创作。

到女儿出生后,她见女儿睡着了,想起还没写完的作品,心里就像欠着什么,于是再也按捺不住,守在睡床边继续写。她接连生了4个女儿,先后写成了8篇短篇小说,全寄了出去,依旧石沉大海。

女儿们渐渐长大了,她与丈夫合开了一家书店。在相夫教子和经营书店时,她想到好的故事情节,还是忍不住要放下手中的活儿,赶紧去写上一句半句。

丈夫见她常因写作而误了正事,忍不住责问道:“你就那么喜欢写,难道真的放不下它吗?”她笑了,讲起当年第一篇小说发表的事,无比感慨地说:“那次我真糗大了,可是转念一想,我还太年轻,太早走运未必是好事,这至少证明我还得付出更多、积累更多才行!就好比一只蝶,要想翩然天际都必须经受破茧之痛才能破茧而出。所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这辈子一定要靠实力公开发表一篇小说。”

丈夫看清了她眼中的渴盼,关爱地笑了。

她继续在当主妇之余笔耕不辍,直到1968年才发表了首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幸运地获得了本国最高文学奖——总督奖。此后她又接连发表了《爱的进程》、《逃离》等短篇小说,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她就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斯·门罗。得知自己获奖,门罗意味深长地说:“感谢那篇因为照顾才得以发表的处女作,虽然此后我挣扎了18年才发表了作品,可是它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倘若没有经受过必须承受的失败,就不可能迎来真正的成功。”

名人励志故事小报:被玷污的世界之巅

保罗·思伦已经68岁了。他十几岁时就在书里读到了珠穆朗玛峰。成年之后,这个德国人坚持跑马拉松,在冰场上练习攀爬绳索,还先后成功挑战了海拔5893米的乞力马扎罗山和6962米的阿根廷阿空加瓜山。但最终,—个德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喜马拉雅山,他却不是为了在此完成登顶梦想,而是爬上去,清理满山的垃圾。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好吧,让我们把讨论精神的事儿暂时缓缓。事实上,尽管从航拍图上看来,珠峰白雪皑皑,可登山者们知道,那里藏着数量巨大的垃圾,“简直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

人们普遍认为1953年夏尔巴人诺盖和新西兰人希拉里创造了人类历史对珠峰的首次征服。在危险重重的征途中,希拉里曾雇用1200名搬运工运送设备,每个登山者的氧气瓶都重达15公斤,就连沿途购物使用的硬币都装满了整整25个木箱。希拉里承认,自己将那些设备留在了珠峰,而以后登顶的数千人也大多如此。

据资料统计,从1921年到1999年,共有615吨垃圾被丢在这座神圣的雪山。一位尼泊尔顶级探险家发现,人们留下了氧气瓶、幡旗、绳索和破旧的帐篷。甚至有时,金枪鱼罐头盒就大摇大摆地躺在距离附近村落仅有十几分钟路程的雪地上。“而且据我所知,有两具登山失败的探险家尸体已经放了一年。这座世界之巅正在丧失美丽。”

与过去相比,如今的探险者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他们被要求在登顶前支付4000美元的保证金,保证除了脚印外,什么也不会留下。不过当地污染控制委员会的一位官员表示,“登山爱好者总是粗心大意,虽然带着垃圾袋,但还是会留下各种垃圾。”每年的旅游登山季节,约有3万名登山者和旅游者来到珠峰地区。以每人每天上山携带6升水计算,仅废弃的矿泉水空瓶就“数量惊人”。

那里寒冷的天气也大大延长了垃圾的降解时间。人们可能在珠峰发现1962年的锡罐,有时候,一脚钉鞋踩下去就会碰到20年或30年前丢弃的罐头盒。那些垃圾的外表曾经被厚厚的冰层包裹起来,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些废弃物正在重见天日。

思伦并不是唯一关注这个问题的登山家。早在10多年前,来自日本、韩国、格鲁吉亚等国的44人组成了高山清扫队,发起者野口健发现,“在山上乱扔垃圾的登山队,其国家的环境垃圾也很成问题,相反,注意山上环境的登山队,其国家也是很干净的”。

去年,尼泊尔政府和民间组织发起了“拯救珠峰——废弃物治理2011行动”。该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参与者包括29名训练有素的尼泊尔登山好手、65名背夫和75头牦牛。

登山好手们攀登到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收集了8吨垃圾,然后由背夫和牦牛组成的清运队运送到海拔3440米的小镇切巴扎集中。包括直升机残骸、编织袋、绳索等在内的垃圾有些被就地处理,有些被运往加德满都,特别有纪念意义的还将进入博物馆。

清道夫们打扫的雪山正是珠峰上被称为“死亡地带”的区域。那里空气稀薄,仅在2006年就有11名登山者死亡,尸身就留在原地。勇士们分组多次进入死亡地带,争取每人每次带回15公斤的垃圾。

在上山前,他们曾壮志满怀地告诉媒体:“我们面临的风险非常大,虽然要面对极端复杂的天气还有寒冷和暴风雪,但是我们有信心完成挑战。”

登山家思伦也是如此。今年,他所在的生态珠峰探险队带着沉重的食物和装备到达海拔7200米的营地,收集垃圾后原路返回。从2008年至今,这支队伍已经收集了13吨垃圾,包括几百公斤粪便和几具尸体。

他能够理解为什么这座高山上的垃圾如此之多,“在珠穆朗玛峰,达到一定海拔后,你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登山或安全返回上,除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外,你甚至根本没有任何精力去考虑其他事情”。他知道,耗尽氧气的氧气瓶会成为登山者的沉重负担,随身使用的帐篷也常会被暴风雪包围。一般情况下,精疲力尽的探险者根本无力拖着如此沉重的垃圾下山。

但是许多“珠峰清道夫”仍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尽可能地唤醒登山者的环保意识。他们说:“请不要去玷污它的神圣,毕竟我们只有一个世界之巅!”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