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

2017-05-22

同伴交往指儿童或青少年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那么你对同伴交往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同伴交往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同伴交往的介绍

同伴交往指儿童或青少年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儿童最初几年主要限于家庭小圈子与父母相互作用,把父母作为社会化的模式。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增强,儿童开始渴望走出家庭的圈子,与同龄的儿童交友、玩耍。这种同伴交往,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伴的反应方式对于儿童的行为具有强化或负强化的作用。同时,同伴也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一个参照物。进入幼儿期的儿童,便已开始自发地与别的儿童同一,模仿别的儿童的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同伴交往尤其重要。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龄的伙伴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另一方面,青少年想从同伴、集体对自己的反应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完善自己。因此,这一时期的同伴交往往往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同伴或同伴集团对儿童影响的大小还与家庭关系的性质有关系,缺少家庭温暖的儿童,更倾向于在同龄伙伴中寻求安全感,有时可能会对儿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特点

1岁以前:

其实,宝宝很早就能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

2个月左右的宝宝能够注视同伴;

3至6个月的宝宝能相互触摸和观望;

(但是,6个月以前的宝宝的这些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他们可能仅仅是把同伴当作物体或活的玩具(如抓对方的头发、鼻子),这时的行为往往是单向的。)

6个月以后,宝宝看见旁边的婴儿时,能发出微笑以及“咿呀”的声音;

(虽然这种接触是短暂而单向的,但是从发展的过程看,这种互动已经开始有了社会意义,这也可以说是向同伴交往迈出的第一步。)

1-2岁:

1岁-1岁半:

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宝宝的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这时候孩子之间的简单交往最突出的特征是出现应答性的社交行为,即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发出的微笑、语言或非语言的声音,抚摸、轻拍或递给玩具的动作,能引起对方的反应。比如,对方会报以微笑,发出声音,注视他的行动等等。从此,婴儿之间的最初的直接接触和互动开始发生。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同伴交往,还有下面的特征:

1)能主动招呼他人,会和同伴友好地玩,对亲人有十分明显的依恋行为;

2)交往受情绪控制:高兴时乐于与人交往,生气时则拒绝游戏;

3)交往时出现利他行为,会向他人表示关心,会同情和主动安慰小伙伴;

4)这一阶段的孩子仍需借助玩具或其他媒介发起交往活动;

5)喜欢与同伴接近,孩子之间容易互相吸引,常常由于探索而引起摩擦。例如看到同伴的玩具很有趣,也会伸手去摸摸,拿来玩玩。若同伴不肯,就用推、打、咬等方法去夺得,因而常引起摩擦、冲突。

1岁半-2岁:

1岁半以后,由于宝宝的语言发展,行走自由,能接触更多的新事物,进而激起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孩子之间,越来越多地出现模仿性或互补性交往行为。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虽然同在一起玩,但互不干扰各玩各的,熟悉以后,会相互观察,互相模仿经。比如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当一个孩子站到墙角,另一个孩子也跟着挤过去;一个孩子钻到桌子下面坐着,另一个也跟着跑去坐着。追追跑跑是这个年龄段宝宝最喜欢的活动。这个阶段,同伴交往持续的时间越来越延长。

2-3岁:

2岁以后,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伴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这时候,宝宝的同伴交往有如下特点:

1)同伴在一起的活动,主要是各自对物体的摆弄和操作。他们是对玩具或其他物体感兴趣,而不是对同伴感兴趣。他们活动的对象,是各种可以接触到的物体,如玩具、各种用品、材料和小工具等。几个孩子之所以能够在一起活动,是因为他们对共同活动的对象——某个玩具或活动材料感兴趣。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对象,主要不是同伴,而是物体,他们都在摆弄物体。这时,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人际交往。所以说,这是以物体为中介的同伴交往关系。

2)此时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最初他们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

3)十分乐意与父母交往,开始采用各种行动、语言等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4)在跟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道德判断,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