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老家——三条路,正走中间
这两天,从上海到老家农村,看到了两个极端,冲击力很大。
从湿润清净的街道到泥泞成冰的土路,
从百层大厦到要推倒的平房,
从操着一口国际音的都市人到讲一口熟悉的家乡味的亲人们,
从手里拿着的苹果、NOTE到一个九十多元买的却舍不得用的天语手机,
从一掷千金的千万亿万的海景房到盖一座花20万要四处借钱的村里第一处两层小楼,
从几千几万的奢品服饰到花十元买到的一双皮鞋,
从四通八达的地铁线到一下雨就会溢水没法过车的过桥洞,
从洋洋洒洒观光客众多的黄浦江到几乎没什么水有些发臭的某条河,
从在麦当劳听不懂的语速超快的英文对话到同样听不懂的张家长李家短的琐事,
从上海到老家,距离有些远,跨度有些大,考验的是承受力。
我绝对默认过这些差距,我曾经绝对觉得这些必须接受,可是真正触及的时候,还是会大大的不忍心。
我觉得不应该,不合理,不人道,不公平。
可是,当你去讨论公平的时候,你就说不下去了,在这样一个极度的发展中的国家。
只能说冲击力有些大,概括一下就好了。
我对于这些上海人会说是庄儿里来的,
对老家的亲人们算是城里来的,
我用小米对上海人来说是纯正女屌丝,
但表姐会惊讶的对我说又换手机了,这么大屏啊,
我用婶婶送我的kipling小包在上海会被指村儿炮,
二姨评价说这个包不错,挺耐糙,
我所在的大学对于名校学子算垃圾,
对于老家人会说我是个成绩不错的好学生,是个大学生,
石家庄这个二线介在上海和我的老家之间,显得那么梯度协调,
我这个工薪家庭出来的孩子介在那些富二代和农几代之间显得很梯度平衡,
突然觉得我就存在于这个最中庸的平衡中心。
可上可下,“可受可攻”,进一步去闯,退一步职工,还可以稳一步保中庸。
玩笑了~~
可是不用这种态度你怎么面对这个冷幽默的落差,
于是还是好无聊的发表这种落差观阶层观等级观,原来却悄悄认同宋庆龄说人不分三六九等,
好在我们的阶层制度是靠名、权、钱划分,而不像印度那样永世不得翻身,
说明存在一种给人希望的“公平”。
我知道共富是一个艰辛到不太可能的大工程,可是也期待每个老家的亲人不再为钱发愁,只要不再为钱争吵就好,最起码不会为了算计那点钱,给孩子压岁钱一家两个孩子一个给30一个给20为了换回自己家一个孩子的50(说不清,有点绕,理解就好)。
还是传承祖训的好——三条路,走中间。那个有哲理,那个靠谱,这个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