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老师

2023-07-27 | 日记本:《老屋春秋》

1973年我在朝那完小开始上小学。在整个求学生涯中,语文就像我成长的这篇黄土地,给了我成长的营养和无数的想象,所以语文老师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太多的影响。我的小学虽然经历了文化革命后期的动荡,但语文老师刘贵贵从二年级开始,一直教到我小学毕业,他那是还年轻,但留给我们的影响是温和而稳重,黑板上的子总是一笔一划都正规精准,而且用彩色粉笔区别出不同的意义。这让我从小就接受了一种对中文的美好和尊重,加之父亲的子也写得很好看,我从小学就开始琢磨着怎样把汉字写得更好看,虽然没有见过多少书法大家的名帖,但对汉字的敬重和体验不知不觉中成为生活的习惯。那时没有纸和笔,闲暇时就在黄土地上活着雪地上写,尽管没有更好的艺术追求,但写好字却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初一的周君鹏老师和初二时的于喜拴老师也是一样的严谨帅气,字如其人,不但学到了不少做人的规矩,汉字也一样的美。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应该是我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他不但字写得秀美,在那些生活和文化都相对贫穷的年代,偶尔带回家一些民间故事和小说之类的书籍,让我单调的生活有了一些精神寄托,慢慢喜欢上了阅读。到初三的时候,遇到总是让人很开心的王生堂老师,让我开始喜欢上写作文,大概与平时的阅读积累也有很大的关系,而王老师和蔼的微笑和爽朗的读书声总让人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

到了高一时,语文老师王维祯慢悠悠的表达和讲述,总是留给人思考、想象、发挥的空间,因为慢,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他的节奏,但我觉得这样很适合我,可能是因为我反应慢的缘故。他也喜欢我,上课时经常提问我,直到高一结束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已经有了很大提高。高二时王怀义老师就经常拿着我的作文当范文读,我知道自己写得也不是多好,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每次考语文总是全班第一,虽然其它科目成绩都很一般,但对考大学仍然是充满希望。

八十年代中期的高考,录取率很低,能考上大学的显然是极少数。但高考可以改变命运。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我一边体验者汗流浃背的辛苦劳动,一边默默地憧憬着考上大学的美好。1985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第一次在七月七日的艳阳中经受了蚊虫的叮咬和彻夜无眠的煎熬,以注定的失败而告终。于是我已拼命的姿态开始准备1986年的高考。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弟妹们都上学,那时的想法就是背水一战。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