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往菲薇,月来扶疏——看《亲历大师之文化战争》有感
“文化”是一个范围颇为宽广的名词, 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 侠义上讲,这一“文化”多被理解为学识和涵养; 我们说“学习文化”通俗上指代的是学习知识。在还没有看影片之前,一看到“文化战争”这一字眼, 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解读, 至于只有浅薄知识储备的我而言, 所谓文化战争大抵是指在精神层次,思想境界和价值观方便因对文化认知差异而对峙和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
这里我得承认对西方文化,或者说文学,文明,涉猎和了解仅仅局限与莎翁、果戈里、莫迫桑、阿加莎、萨福、叶芝、纪伯伦等文学家、诗人还有部分音乐、绘画和建筑作品和艺术家们。一度担心自己太过鄙薄的文学见解不足以消化这部口碑俱佳的影片。
影片开始介绍的第一位大师是BBC的创始人——约翰.瑞斯, 一位深受宗教影响立志传播优秀文化以提升民族素质而创建广播电视的思想家。影片衔接很到位,在对瑞斯浓墨重彩的赞扬时,紧接着导入与之在思想观点有悖的另一位大师,就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家利维斯。之前对利维斯有一点点了解,在某种程度上我还是很欣赏他宣传的高雅文化和精英主义信仰,我也曾将文化范范解读为经典文学作品、优秀的绘画、音乐、雕塑、建筑作品,亦或是阳春白雪的歌剧和有口碑的通俗文学作品。
同一时期,C.P.斯诺《两种文化》的演讲在意识流中向利维斯发起了挑战, 斯诺认为利维斯捍卫的高雅文化已经过时, 而不被其认同的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大众文学被斯诺所宣扬,由此引发了二者或者两种文化的口水战。
利维斯与斯诺的对峙使精英阶层价值观壁垒最终分崩离析, “文化”不再仅仅只是学术精英们高尚情操的代名词,20世纪50年代普通生活也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出身工人阶层而从学于剑桥的雷蒙德.威廉姆斯在《文化与社会》中指出“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在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种种意识形态认知。他率先指出文化边界概念和实践穿越边界, 在白领阶层和工人阶层生活模式、观念之间探索, 并为此特意去关注普通人像园丁、服务员等一类人的生活。
同样把眼光投向工薪阶层的还有思想家理查德.霍加特, 他更多的是研究城市工薪阶层生活, 并创造出“文化研究”这一新术语。霍加特重在研究被忽略的酒吧文化、赛马文化、音乐厅唱歌文化,其真正意义上拓宽了文化的定义,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的畅销表明了文化更加向自由化发展, 不再是精英专控, 而是从精英阶层走向了大众生活。
20世纪60年代,来自纽约的苏珊.桑塔格是当时标新立异的先锋人物,她恶作剧式的采访搬上荧屏,在文艺圈掀起了热议,使得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在文艺圈领域内展开厮杀,并将两者之间的壁垒打破。影片紧接着切换到马歇尔.麦克卢汉探索用电视技术创造人类生活新环境;《文明轨迹》从卢浮宫开始解读艺术的肯尼思.克拉克在宣扬拯救文明;约翰.伯格将文明视为战场,阶级间,性别间,种族间的战场,艺术品被拉下神坛,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由来已久的边界土崩瓦解。
20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独立风波,政治格局突变 和移民潮重塑了英国文化,接踵而来的后殖民文学主义派别和种族主义文化崭露头角, 政治和经济双作用下的西方和东方文化硝烟弥漫。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斯图尔特.霍尔为代表的多元文化论引起共鸣。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力量,是不断革新的意识形态。
通过影片我们看出,不同于血淋淋的真枪实炮的武力战争, 文化战争是一场潜意识方面硝烟弥漫的战场,是信仰战争或者说文明战争,再直白些可以说是价值观战争。不同时代,不同的政治格局影响,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共同作用下的文学流派形成对文化的认知不同。因而它更加漫长,旷日持久,同时影响深远也别具意义。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和地域,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不同的民族和信仰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解读和不同的文风。你来我往的流派和思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文化有着自己的轨迹,总是在符合更多当下思想中轨道上前行。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存在即是合理,这就是清楚的道理。不管哪种流派,哪种观点,过去的,现在的,对于我们观者来说都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卡尔维诺说:“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我也对文学或者说文化有信心,世界不过是奇异的传说, 文化因多元而溢彩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