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在心尖上的乡情

2016-11-04 | 日记本:《个人日记》

系在心尖上的乡情

——《庐陵守艺人》笔记

古语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庐陵守艺人》就是一个个散落并坚守在各个角落的手艺人,送给我的一束束玫瑰。她的香,非浓郁的馨香,是因其古朴,散发出的弥久醇香,深邃而绵长。

一句话,一个结

真正着手整理和拍摄《庐陵守艺人》一书,与一个人的一句话有关。

卢达春,1926年出生,吉州区曲濑镇卢家洲人。在村里,人们都喜欢称他为杨老师(究竟是因为卢达春老人穿着“洋气”,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叫了杨老师,已经无法考证)。

据说早年间,卢达春在村里做过私塾老师、教员,尽管后来他不在教师岗位上,但村里的人们依旧这么热情叫着,卢达春老人也就默许了村民的这份诚意。

我有多次亲密接触曲濑镇卢家洲村民的机会,除了单位挂点之外,还有就是自己平时喜欢收集故事、传说。2012年春节前夕的一天,我们在卢家洲进行春节走访慰问,老远看到杨老师和一群村民在总祠门口晒太阳,就凑上前去,与他们聊了起来。

这一聊,就有了后来的《卢家洲年俗》。

杨老师讲卢家洲的过年习俗,是从头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

他说:民间认为,过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这一天,次日便是小年,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因此在乡下,从腊月二十三后直至年底,可以放下所有的事务,开始准备过大年了,所以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杨老师又谈到“扫尘”,亦称“除尘”,是小年欢聚过后,需要靠全家总动员,扫除一切污秽之物,干干净净喜迎春节;以及祭灶,又称“糊司命”。在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客面”;继而又讲到贴年画、贴春联、贴门神到放爆竹、年夜饭、给晚辈压岁钱;祭祖、关“财门”、开“财门”;大年初一不扫地、拜年、姑爷上门拜年(乡下有顺口溜“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之说);直至正月十五闹元宵,打龙,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吃菩萨节后,这个春节才算完整地过了。然后,村民们都要把心收回来,准备一年的春耕等农忙活计。

个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杨老师都仔细叙述。可说完后,他却没有丝毫的快意,反倒神情越发凝重起来。在长长地叹了口气后喃喃道:只是这些传统习俗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已经不多了,即便是我的儿孙辈,他们就算知道,会按照这些程序去做的,也少之又少了,等我们这辈人老去,也就不复存在喽!杨老师的话似在自言自语,又似乎是语重心长在告诉我。

于是,我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将这些宝贵的散落在乡间遗存的,即将失传并独自坚持坚守的民间习俗,像赶海的拾贝人一样,串珠成链,让它们流传于世,鲜活于人间。一群人,一串结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用自己劳动的双手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让人类得以生存下来。在文明社会的进程中,聪明的人类又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手艺人,作为文明的缔造者之一,历来被人们尊重和敬仰。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及工业机械、电子信息、数码时代的出现,曾经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行当即将消失,老艺人们也有可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从事的行当也将固化为一张张老照片,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十年来100多位老艺人,数千上万张图片,真实反映了这些民间艺人生产、生活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是吉安市档案局编辑这本书作的前言。

采访和拍摄记录的这群手艺人,他们大多生活在并不宽裕的群体里。他们穿着朴素,年近花甲甚至年岁更高,风餐露宿、背井离乡是常有的事。每采访和记录一位手艺人,看到他们靠手中的活计,夜以继日地劳作也难以维系家庭的开支,却仍然“倔强”地坚持坚守着,是让我有毅力采访记录下去的又一动力。

“做香人”里是这样写的:一间昏暗的屋子,一盏15W的灯泡,一个直径约两米宽的竹匾,一包满满的木屑,一筛、一粉料……在50岁的老李手里,做出了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香。

20年来,老李师傅在这简陋的房子里做出了多少支香,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做香要准备的材料有竹签、香粉、油茶果壳粉(也有用锯末粉)、晒床等。当一切准备好后,就可以进行香的制作了。

当老李师傅拿起香脚到香粉中沾黏、拍打、抡成纸扇状,总会激起无数的粉尘,满屋的香气霎时弥漫开来。老李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我担心地问老李,香粉尘不停吸入会不会导致呼吸器官出问题?他说,制香过程中我们一般不会戴口罩的,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目前也没有发现身体有什么不适。

当问及老李为何不放弃此行业而另寻出路时,他那张布满了皱纹的脸,露出了略带羞涩的神情。

他说,想过放弃。可是,现在做这行的人不多了。

再说,人们需要也希望有香来让人祈求平安,我们作为手艺人,没有理由放弃。

如果我选择了放弃,附近七里八乡的人们要找个香买就不容易了。

我在这里做的时间久了,既可以照顾家里,又方便了乡亲。 我请老李从头至尾为我演示了做香的全过程,在将近20道工序后,一根香才展示在我面前。

老李说,天气好的话,经过三天的晾晒后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一根香卖三分钱。

辛辛苦苦劳作了一辈子的老李,并没有改善他一家的生活现状。

采访老李,和采访众多的手艺人一样,并非刻意联系安排,而是在走村串巷的拍摄中,偶然在村头巷尾的某一角落里遇见,他们或子承父业或祖辈传承,不温不火地在那里守候,历经百年抑或更久。

也因为有了他们的执着,才让《庐陵守艺人》一书,得以串珠成链。而对于这群默默无闻劳作于乡间的手艺人,在我心灵深处,除了感激更多地是敬重!

一爱好,一生结

说到爱好,就不得不说说我自己的身世。

我出生在遂川,父母说生下我之后的那几年,正是闹饥荒的年头,家家户户都是靠挖草根、吃树皮、啃谷壳充饥。

后来我们兄妹五个总算在那动荡不定的日子里长大了,没能成为象牙塔内一员的我,穿上军装成了钢铁长城里的一份子。

都说军旅是个大熔炉,不仅能造就一个人坚强的品质,更能锻造人刚正的秉性。在这直线加方块的阵营里,我从一个乡下“细伢子”逐渐成长,并在部队记者、编辑岗位上,不断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使我在摄影、文学创作路上有了更多进步。

2003年,我脱下军装,离开了火热的军营,离开了朝夕相伴近14年的战友们。当北京至吉安的火车汽笛拉响的那一瞬间,我知道,吉安将是我新生活开始的另一故乡。

来到吉安,我有幸重操记者旧业。为了能尽快熟悉这个陌生而又将生活一辈子的地方,我不停游走在城市纵横交错的巷道间,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城市的每一次呼吸,以期得到她的眷顾和接纳。

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以至于我经常难以及时捕捉到其华丽转身的分秒瞬间。

只感觉某一天清晨早起,螺子山朗润起来了,因为生态园的山水;古后河像玉带一样环城奔跑起来了,是因河水活了、河边色彩丰富了;还有城市变得不再羞涩了,因为有华彩的城市景观、外观新颖独特的楼宇,让这座城市变得更自信、更妩媚了……

点滴的变化,促使我像采蜜的蜂蝶,用手中的相机和笔头,采撷城市芬芳化蛹成蝶的每一天,记录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变迁的足迹!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