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2016-10-19 | 日记本:《心理》

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近来与几位网友谈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逆反问题。诸位资深业界同僚、资深母亲,各有各的观点。细细琢磨,关于逆反现象的成因说得都在理。可是对于如何解决孩子的逆反却莫衷一是。

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逆反从学前就开始了,只是那时孩子的逆反还被父母的“恐惧”压抑着,正因为初次逆反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才往往导致第二逆反期、第三逆反期逆反行为走向极端。

一般来讲,孩子的第一逆反期出现在3~4岁左右。这是孩子健康意识形成的必要反映。这个阶段的逆反,主要还是基于生理感知能力的增强所滋生的好奇心。某种角度来讲,该阶段的逆反行为越强,说明孩子的心理成熟期越早。可相当多的父母却错误地认为,这是孩子的不良行为。既没有耐心善加引导,更缺乏对这种现象重要性的认识。常常因为忽略了利用孩子第一逆反期促进孩子心智成熟的过程,使孩子的心理成熟受到滞缓或者走不少弯路。

幼儿时期,父母在于孩子具有“恐惧”性的优势,许多年轻的父母,不是对孩子“逆反”无原则地纵容姑息,就是蛮横地压制。其实,这个阶段孩子的逆反本能的成份占多数,父母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能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必须提醒年轻的父母,压制还是必要的。对孩子的逆反,不能野蛮地压制。但如果一味地纵容,不予干预,势必让孩子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感知,潜意识里形成自己的任何愿望都是能够得到满足的,任何愿望得不到满足都是不能被接受的。这不但会导致孩子未来心理的畸形发展,最直接的害处还是使第二逆反期与第三逆反期易出现极端逆反行为。那么压制的原则是什么呢?是随机性压制,还是有什么规律呢?

虽然幼儿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对家庭生活水平有清醒的认识。但潜意识还是能够感知到自家的生活水平与其他小朋友家生活水平的差别的。家长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愿望,惧怕在与其他孩子的对比中让自己的孩子自信心受到打击,是毫无根据的臆测。让孩子接受现实生活里的个性差异,有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理。对孩子逆反行为的必要压制,会使孩子接受“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挫折感,在一定程度上渐进性地弱化孩子的逆反心理。避免在后两个逆反期做出极端逆反行为。

在孩子首次出现逆反心理时,常常会导致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采取必要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诱导可以解决这方面的困惑。但无原则地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纵容也是贻害无穷的。那么就需要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如果他(她)的要求是合理的,爸爸、妈妈是可以妥协的。但如果要求不合理,爸爸、妈妈也是绝不会接受的。交流过程中,要帮孩子分析,他(她)们的要求哪里合理,哪里不合理。起初孩子是弄不太清楚什么叫合理,什么叫不合理,但时间长了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条件反射。

对于幼儿的教育,与驯兽差不多。这个比喻虽然不恰当,但道理相同。此时孩子的心智刚具雏形,许多道理孩子不懂,也理解不了。可等孩子理解了再要求孩子去做,不良习性造成的危害已经无法挽回了。所以,强制孩子去做些成长必须的事也是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幼教需要,小学、初中教育也很必要。只是必须掌握好分寸。

对于人生第一次逆反,要“反其道而行之”地引导与要压制并行。通过压制让孩子感知个性差异,并以交流沟通疏导孩子对于压制的反抗。引导孩子形成是非观念。

过去孩子第二次逆反出现在7~9岁左右,近些年这种生理现象延至9~10岁左右,大约相当于小学三四年级,也就是说孩子的相对心理成熟期在延长。但此时孩子心理成熟在性别上的差异还不十分明显。可伴随着孩子性生理与性心理的成熟,孩子们在心理上就开始出现分化了。这在后面再详细探讨。

第二逆反期的孩子,逆反心理表现为因“接受疲劳(对父母长期重复的信息传递方式感知疲劳)”积累起来的对立情绪。但通过三四年左右的小学教育,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如果逆反现象严重,就要以沟通交流为主,慎用压制。这一方面强化孩子的是非观念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形成责任意识。要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包括因为自己认知不足的责任。在孩子出现逆反行为时,要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明确理由。家长与老师在这个年龄段应该主动施加人为影响,即便孩子在表述选择理由时,家长与老师体会到了,也必须要求孩子们表述清楚。倘若表述不清,孩子们表述到什么程度,就应允到什么程度。没有清楚表述的部分要明确拒绝。

通过第一次逆反期的教育,这个时段的孩子一般不会再因为愿望得不到完全满足而做出极端行为。大多数的孩子会因为愿望得到部分满足而放弃与父母的强烈对抗。可是如果不对这种现象进行主动干预的话,积累日久,仍会使孩子逆反心理得到强化。所以在事后,要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他(她)的愿望没有得到全部满足,没有满足的部分是因为孩子哪些认知不足与表述不清所致。向孩子明确没有人有义务凭借猜测去满足他(她),他(她)必须为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与表述上的不清楚承担“相应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责任。

这个年龄段,除非严重危害孩子身心健康,否则不易用压制方法让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能够讲清楚愿望的理由,就可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即便不合理,也必须让孩子懂得哪里不合理。局部不合理,就拒绝局部,全部不合理,就拒绝全部。

孩子逆反最强烈的当属13~17岁,也就是孩子初中阶段到高一这段时期。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骚动期(也就是心灵闭锁期),心理反映开始分化。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初二年龄段自我封闭达到顶峰。此时孩子们心理成长处于半失控状态,标志性反应就是逆反心理加速强化。但这种逆反与前两次逆反比起来,更具隐蔽性。也就是孩子在心里与父母较劲,但直白的对抗却减少了。

近年来,由于孩子们饮食结构与生活规律的变化,心灵闭锁期与理论上的年龄段产生差异。男孩子表象特征到初二下学期与初三上学期达到显征,女孩子则在初一下学期到初二上学期达到显征,二者有了一年左右的差距。极少部分晚熟的孩子要到高一才出现显著的逆反心理。大多数女孩子心灵闭锁期提前了半年,男孩子延后半年。有关研究表明,女孩子心灵闭锁期提前与肉类食物过多和成人信息泛滥有关。而男孩子心灵闭锁期延后,系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呵护导致运动时间与运动量减少所致。

对于第三逆反期孩子的逆反行为压制已经难以收到显效。即便父母够强势,也往往会迫使孩子走向极端。所以,对于进入第三逆反期的孩子,要拿他们平等相待,满足孩子们潜意识里验证自身能力的渴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父母拿他们当大人,想要做大人们做的事,渴望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对来自父母甚至所有师长的约束都滋生抵触情绪。所以,改善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逆反,必须给孩子足够的表现机会。

通过让孩子为自己的逆反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帮孩子们认识自己逆反的非理性,以理性的剖析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最终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逆反现象的有效手段。

但上述手段,需要三个逆反阶段的教育具有连续性。而现实里,几乎百分之百的中国大陆的父母在第一逆反期甚至第二逆反期的教育都是非理性的,常常到孩子的逆反已经不可收拾了,才肯不惜代价想办法。倘若钱和利益的牺牲能够解决孩子逆反带来的危害,那笔者也就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了。

非正常程序,只能使用非正常手段。缺乏第一、第二逆反期的教育导致的第三逆反期孩子的极度逆反,只有通过群体惩戒教育进行挽救。这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与社会教育体制的配套完善。而教育绝不可能单独独立于全社会其他体制之外而完善。因此目前体制下解决孩子越来越严重的逆反现象,只有家长与老师从第一逆反期着手进行系统教育才能奏效。在全世界皆因为摒弃惩戒教育遭受惨痛教训后重新规范惩戒教育的今天,中国大陆的教育还在拾人牙慧地完全否定惩戒教育。让许多杏坛园丁痛心疾首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批批孩子被毁去。

所以最终笔者要提醒所有孩子还未成年的父母,忽视了孩子学前的第一逆反期的教育,几乎是没有补救的。即便家长到时愿意接受惩戒教育,这个愚昧的社会也不会允许。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对于青少年期孩子的“反抗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都看成是消极的东西,青春期的“反抗性”实质上是从初中生开始的独立性,这个少年期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正是这种“反抗性”推动着他们从童年期的依赖性中解脱出来。作为父母应该从发展的观点,把少年期的“反抗性”作为一种积极因素,正视它、满足他们独立的要求,才能使教育走在初中孩子心理发展的前面,促进初中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如果把少年期的“反抗性”视为消极的危险因素,而予以防范、压抑,不仅会招致初中孩子更大的反抗,使少年子女与自己关系紧张,还会阻碍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十四五岁孩子是独立意识最强的时候,喜欢自己做主,喜欢斤斤计较,喜欢自爱自怜,容不得别人说他们的坏话,而且情感丰富,情绪波动。所以,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1.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2.家长应该学会平等对待孩子

家长应该学会平等的面对孩子,把他们当作大人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不然高高再上的你不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得不到认可,你就别想知道他们的心事。不知道他们的心事就很难对症下药,那样的话育的效果就低了。

3.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

父母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比。其实这是个错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最最重要的就是做一个独立的自我。更切忌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那样会残忍地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你怎么知道哪个孩子的未来更灿烂呢?

4.教给孩子宣泄情绪的科学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因此,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合理适当的宣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压制。比如,学会与人交流和倾诉;必要时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采用运动的方法去转移。不管大人小孩,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家长此时,切莫把自己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而是要学会倾听,做孩子的真诚、可靠的朋友,给孩子提供永远的、坚定的支持。

5.让孩子了解叛逆的特征

让孩子明白:叛逆其实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其实叛逆的性格也不是不好,不过要学会控制自己,能够反驳大人,证明你已经长大了,但是大人的教诲还是应该听的。当然也应该告诉他们叛逆的缺点和弊端,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每人都有这个时候,只是有人脾气温和些,有人脾气暴躁些。如果我们家长或是老师都能正确引导,相信厌学,逃学的问题孩子就会少很多.

6.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7.善于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同时,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此外,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如果我们真正去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你会发现,其实叛逆的他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不可以亲近。如果我们撒下宽容的阳光,一定能化解他们心中的阴霾;如果我们设置激励的磐石,一定能激起他们生命的浪花;如果我们播下爱心的种子,一定能收获满园的芬芳。让我们能真正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灵,伴着他们顺利走过自己的叛逆期。

针对逆反期的孩子,家长需要首先反思:

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和谐?

孩子是否拥有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和相对自由的个性空间?

孩子是否能够从你这里得到尊重、平等和信任?……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那么,请先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无条件地悦纳你的孩子!因为家长只有悦纳孩子,孩子才可能接纳家长,力从来都是相互的。

合理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爸爸妈妈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爸爸食品)妈妈(妈妈食品)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事实上,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危险年龄的。

对策

・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呆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把握重要问题。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划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不要盲目责怪孩子。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建立统一战线。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你们的决定。

孩子是单纯的,家长切勿娇惯,也不能过分严厉。小编还是建议家长教育还是要从孩子的内心出发。

对待孩子逆反心理小妙方

作出积极反应。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姿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批评孩子切莫伤害自尊心

①分清场合和措辞。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评孩子,孩子会感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②批评措辞要适当,切忌“你简直不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好”、“你真笨”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③对事不对人。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即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④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作批评。

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家长干涉孩子的行动时,不如直接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如遇孩子放学晚归,有的家长待孩子回家后,直接一顿臭骂,勒令以后不准晚归。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用心,反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父母做到询问说明

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并说明:“因为不知道你为什么晚归,心里很着急。担心你的安全。希望你能理解我们的感受,以后早点回来。”相信懂事的孩子听了这一番话后,会为自己的晚归给父母带来不安而感到内疚自责,方能有效沟通。

实践体验法

说个故事: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吵着要买西瓜,父亲因家远提回去费劲拒绝了。但儿子不依不饶,父亲便以让儿子自己提回家为条件答应了。一路上儿子累得满头大汗。这一体验让孩子感触颇深:“吃个西瓜真累人!”由此体会到父亲的苦心。

避免唠叨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喋喋不休重复同一段话。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导致明知道父母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因此,要留给孩子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