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应对孩子的自我心理

2016-10-19 | 日记本:《心理》

怎么应对孩子的自我心理

家长应该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很少,一般都只问他们的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下面一起来看看家长关爱孩子的方法。

家长应该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

一、引导孩子感受身边的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少同时得到父爱和母爱,于是她们的自卑、猜疑、补偿心理开始出现。为此,最好给孩子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他们观察父亲或母亲一天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就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也感受到了父母对她们的爱。这时,就需要鼓励孩子学会坚强,学会爱父母,做个有骨气的人。同时,要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与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知道身边爱他的人并不少。

二、积极情绪的培养

父母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请记住一定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去培养孩子,因为这种情绪是让幼儿心理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发育的重要条件,你以身作则的教育孩子,时刻保持这种情绪,那么幼儿也会一直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

三、给孩子积极评价

父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父母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一定做得更好!”同时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家长应该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

四、培养孩子自我价值

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五、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六、开放自我

我们看着是错误的行为,在孩子眼里也许是绝对的英雄行为,找出为什么,再采取迂回战术。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会反叛了。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首先就必须懂孩子,就必须理解孩子,就必须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必须知道孩子的感受。希望家长们都能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让孩子快乐成长。

如何应对孩子叛逆的心理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同时也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陪孩子共同成长就非常重要,发现孩子有叛逆的心态时,做父母的该如何处理呢?

观察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

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执着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保持冷静

孩子叛逆,成人一定会不满,因此,会为自己的权力斗争,用声音来压倒他。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孩子冷静,才进行沟通。

孩子叛逆,言语和行为会有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寻求意见

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如问周围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或听讲座,找辅导员协助,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

开放自我,了解孩子

家长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

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做个试验家

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教,是要时常改变方式的。例如,小时候只有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时,随时转变方式,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 的方法。

如何与孩子沟通

该怎么样对孩子说话,孩子才不会受到刺激,而出现叛逆行为呢?

说出自己不满意的行为

如:我不满意你常常迟回,没把心思放在学业上……

要小心的是,成人对孩子不满时,往往会在言语间,对孩子的人格做出批评,使孩子不甘心认错。因此,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时,必须很具体地说出,其他批评是多余的。

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

如:当我传呼你,你没有回电时,我感觉到我不受尊重。

当你告诉孩子:我感觉到不受尊重时,比你说你没有尊重我效果好。因为,前者说的是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明白你的心情;后者却是带着批评他的口气,直接指责他,容易造成孩子的防卫心理。

不作无谓批评和推测

如:你这样没头脑,年底一定不及格;你的前途完蛋了。

这样的批评,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让孩子反感,甚至认为,说我完蛋,就完给你看。或者,让孩子失去 信心,影响学习的情绪。

以担心的语气带出

如:我不认识你的朋友,因此很担心你是否受到不良的影响。

很多时候,对孩子说话,不应太直接或武断。例如,你批评他的朋友不好,他一定不承认,认为父母主观。用担心的语气,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

引导而非教导

如:若你真的谈恋爱,你会怎么样?若你生气时,你可以怎样应付?

不是说教,而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有时,孩子会回答得很理想化,很冠冕堂皇,但却做不到。不过,也不要因此低估孩子,认为他们不会想。

威严地做出要求

如:我对你的要求就是……我不允许你这样,原因是……

做父母的,终究还是得用些威严,执着地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而不能一味迁就,眼看孩子一错再错。但是,做出要求时,一定要注意语气,并说明理由。

孩子好胜心强怎么办?

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布莱克

孩子好胜心强怎么办?

案 例:

家长自述:我是豆豆的爸爸,近来越来越觉得儿子豆豆的好胜心太强,也越来越担心这会成为他以后正常健康成长的障碍。如:他根本听不进“不好”俩字,一听到这俩字马上跟我翻脸,用手打我或是用脚踢我。再如:下跳棋他不能输,输了之后必定会不高兴,要闹一下脾气。而赢了之后(有时我们故意让他赢),必定很开心。跟小朋友玩游戏,他永远只能扮演无可争议的主角,否则就不跟别人玩了……

专家分析: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父母的赞扬。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看问题容易钻牛角尖,比较极端和情绪化,所以好胜心表现得特别强烈。孩子“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些孩子面对挫折、失败,会采取回避、逃避的态度。比如,妈妈批评孩子画画不认真,不如隔壁的贝贝画的好,听到这话孩子干脆就不画了。另外一种孩子一旦在游戏中输了,或是做什么事情比不过别人了,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以示宣泄,就像案例中的豆豆。

好胜心是一把双刃剑。好胜心包括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好胜心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有了好胜心,就会不断地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并且在这种不断的调整过程中取得进步。同时,孩子又能通过这种好胜心,促进自己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但是,好胜心强的孩子做事往往求胜心切,一旦失利不能取胜时,便不能承受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产生种种问题。这样的孩子难以承受挫折,一旦输于别人,容易情绪低落、颓废,难以客观看待问题和汲取教训,一旦取得了优势又容易骄傲自满,盲目自信,难以取得大的成就。好胜心也是滋生自私、嫉妒、虚荣、心胸狭隘的土壤。所以,怎样教育好好胜心强的孩子就成了许多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专家支招:

1、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输赢,避免极端思想

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在孩子个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输不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态,不要对孩子一时的成败斤斤计较,赢了就把孩子大加夸奖,输了就骂孩子“笨”,责怪、嫌弃孩子。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要么就争强好胜,非赢不可。所以,很多家长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并来影响孩子,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是一无所获,一无是处。当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受挫时,家长应该教育他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建立积极的心态对待暂时的挫折。可以用历史故事、生活实例和成功榜样作为范本,让孩子懂得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关键是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从挫折中增长才干,不断进步。

2、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生气,而是应该激发起自己的干劲,敢于和对方展开竞赛。别的孩子获得成功了,肯定有许多优点值得你去向他学习,你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下次有信心赶上或超过他,对方对自己也应该是这样的态度,最终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大家之间其实并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竞争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每个人都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别人的心理,别人也付出了努力,也跟你一样希望取得大家的肯定,如果你是他,你希望别人如何对你呢?那么,也请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吧!而且,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与人是不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天赋、成长环境不同,所擅长的地方当然不一样,所以,也要学会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

3、积极帮助和鼓励孩子

面对孩子的受挫,家长首先要抱着尊重和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心态来安慰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孩子不断去尝试,帮助孩子从逆境中奋起。比如,孩子在运动会上没有获奖,家长就可以善意地告诉他,“我们不可能每次将事情都做到最好,上一次的画画比赛,老师就表扬你很棒,这次没获奖是因为我们平时训练的少,只要你以后加强练习,下次肯定会进步的。”家长这样说,既告诉了孩子失败和受挫是他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事情,同时也鼓励他积极面对。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待孩子,当然,这种鼓励和表扬是适当的,不是夸大其词的,经常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会比较自信,而自信的孩子往往比较乐观,他在对待别人的成功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对自己也不会妄自菲薄。所以自信心是化解孩子过强好胜心的一剂良药。

4、放手让孩子多去磨练

在日常生活中不溺爱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很多小孩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保护和过度的照顾,生活需求总是能顺利地得到满足,一碰到些“风风雨雨”就会惊慌失措。因此应更多地给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面对问题,培养坚强的内心。现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如日本的家长送孩子到中国参加草原夏令营,尝尝吃苦的滋味;美国的家长把孩子放在荒岛上,让他们懂得什么叫饥饿,学会生存;英国的家长让孩子参加长距离徒步行走,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韧劲。我们的家长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些困苦,尽量让孩子在克服日常种种困难中磨练承受能力和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良好心态,增强孩子的耐挫力。

“玉不琢不成器”,“铁不炼不成钢”,让孩子在磨练中得到成长,是培养孩子良好心态的法宝。

父母如何对待幼儿的极端心理

媛媛4岁了,妈妈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小小年纪的孩子居然也有着极端的心理。

一天下午,妈妈从幼儿园接她回来,媛媛缠着妈妈给她买一种班上小朋友都有的糖果。妈妈担心吃太多的糖果对媛媛的牙齿不好,又不想让她养成这种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买的不良习惯,于是就没同意媛媛的要求。谁知,媛媛就开始大发脾气,妈妈想不出好办法来制止她,只好不理。媛媛说:“你不给我买糖,就要买肯德基。”妈妈说:“昨天吃过了,今天不能吃。”媛媛一路上都不依不饶地跟妈妈“讨价还价”。妈妈当时很生气,但由于在开车,便忍了下来。

到家后,妈妈让媛媛下车,可她说什么也不肯下来,并且威胁妈妈说:“你不让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下车。”后来,妈妈把她强行拽下了车。一进门,媛媛就把书包摔在沙发上,一副很生气的样子。等到吃饭的时候,媛媛就是不过来,还威胁妈妈不吃肯德基就不吃饭。

这个时候,妈妈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就对媛媛说:“你愿意吃就过来,不愿意吃就别吃。”媛媛一听,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她看家人仍不肯迁就她,就直接跑进厨房从里面拿了一把菜刀走了出来,还边哭边说:“如果今天你们不让我吃肯德基,我就死给你们看!”全家人吓得目瞪口呆,赶快把菜刀夺了过来。

媛嫒的这种表现,就是由于父母长期娇生惯养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集中着几代人的希望和爱护,在家里娇生惯养,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更不懂得什么是困难,什么是挫折。所以,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什么,但父母却没有满足时,他们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地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并倾向通过极端的语言、行为等方式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就像案例中的媛媛一样,原来她有自己的目的,可是发展到后来,其真正的目的已经不是要达到自己吃肯德基的愿望,而是通过吵闹、撒野的方式来引起周围人对她的关注了。

除了父母的溺爱之外,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2~3岁的幼儿,其感情、知觉、身体自控能力及思维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开始对至高无上的权利有了一种极明显的感觉,对父母的可支配性极为敏感。家人的过分关注或过分忽视,都会导致他们对于自我权利的认知更加强烈。受到过分关注的孩子因其周围的一切全部都在适应他,因此难免在以自我为中心中极度膨胀而形成习惯。受到过分忽视的孩子则对自我权利认知强烈,会想尽办法使自己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一旦这种初始的支配行为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或转移,孩子便会切实体验到自己任性的“有效作用”,以后再不会作其他的选择,而是热衷于以种种方法体验支配环境和他人。这样的孩子会不断地设想新的要求,动辄就无理取闹、撒泼耍赖,行为越来越霸道,并最终成为小小的“支配狂”。

有的时候,孩子的这种表现还会体现在其他公众场合。当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庇护后,失去了父母溺爱和顺从的“后盾”,自然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畏难心理严重、精神承受能力差和自我防卫能力低都是导致孩子出现极端心理的原因。

在幼时表现暴躁的孩子,多数都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部分孩子则会变本加厉,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他人不立刻满足这些要求,就会采取非常任性的行为,如哭闹、打人、破坏物品等,长此以往,就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惯性恶习。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暴躁脾气,既不能事事过分认真,又不能放任孩子,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办法,使孩子的异常行为得以纠正:

1.转移注意力

一般来说,当孩子出现极端偏激的情况时,可以适当转移他的注意力。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物品或事情上。

2.冷处理

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父母的娇惯造成的,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不能一味迁就。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得过分心疼、怜悯或担忧,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

如果孩子的脾气正在兴头上,父母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很多家庭的实践都证明,这种“冷处理”的方法确实比较有效。

3.提示在先

由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并未成熟,所以他们的行为都有着一些基本的规律。掌握了孩子任性行为发作的规律后,父母就可以事先用“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的发作。

比如,孩子在平常上街时,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那么,父母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再比如,孩子想买各种玩具或食物,父母上街前就应先跟孩子商量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最好根据实际需要、根据孩子的愿望买合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满足孩子的欲望,要让他懂得克制自己。

4.适当惩罚和奖励

要想让孩子改变暴躁脾气,父母需要正反两面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的时候,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时,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

另外,在父母进行行为干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