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2016-10-18 | 日记本:《心理》

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陪伴孩子,观察孩子,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看,给ta平等对话的权利,让ta从自由的涂色、画线条开始,到拼搭玩具。

蒙特梭利教具,是我个人比较推荐的,包括高低圆柱、形状屋等等,能够帮助孩子在启蒙期建立正确的数字形状概念,并加强对色彩、形状的认知,从而引导孩子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当孩子可以流畅地通过语言或者绘画或者其他手工玩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创造才开始形成。

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特性,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多带孩子外出旅游,并尝试各种新奇玩具,包括但不限于攀岩、潜水、热气球,通过全方位的认知自然、植物、动物与自身生理结构,来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点燃孩子的创造之路。

家长如果能够陪孩子一起做手工、拼搭玩具、制作食物就更好了,即可以加强亲子互动,又能让孩子通过接触不同空间感和材质的物品,感知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寻求到匹配孩子内心的方式。

创造说到底,不过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现有资源的结合,根基是美感。

所以首先要让孩子认知世界并且拥有快乐的能力,其次才是欣赏与提升对美的鉴赏力。

要达到后一条,父母自身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孩子一起探索,比光给外部支持条件来得好得多。

部分孩子的职业承袭于父母,就是因为从小在家的耳濡目染。

做为父母,我们不能期望孩子与我们有一样的脾气,也不能因为孩子和我们不一样而心生躁狂。

像接受另一个自己一样接受自己的孩子,像启发自己去学一样新事物一样和孩子一起去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富有责任感、热情、善于想象、兴趣广泛、独立性强。进入信息时代,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能运用已知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这些都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

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美国的小学生家长喜欢问孩子:“你今天上学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中国的小学生家长经常问:“你今天上学考了多少分”两种不同的教育行为,这折射出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

有的小学生提出,3头牛+2匹马=?许多成年人对此认为是无稽之谈,小学生们却回答说:3头牛+2匹马=5个能拉车的动物。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学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他们总是有着满脑子的疑问,渴望得到答案。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激发着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欲望。老师或家长应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不给他们设立太多条条框框,如果他们提出了新异的想法,不要嘲笑他们。要鼓励他们去想办法实践。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之死”的实验。有一种毛毛虫有“跟随者”的习性,它们总是盲目地跟随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花盆周围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边缘一圈又一圈地爬。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不停地爬。一连爬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尽管距它们不到6英寸的地方就有它们爱吃的松针。

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这样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因此,我们渴望有更多不囿于条条框框、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敢于向书本叫板的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充满好奇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才能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帮孩子展开“幻想的翅膀”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想象区的15%,要开发其他处于“冬眠”状态的想象处女地,可以从培养孩子幻想能力入手。如会飞的房子、会改错的铅笔、会吐铁轨的火车等。要允许孩子异想天开,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一颗“童心”,引导小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答案,要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防止定向思维的形成。例如:父母可引导孩子说“砖头有多少种用途”,答案越多越好: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压东西、垫东西、当锤子用、搏斗的武器……再如,家里买了一条鱼,可问问孩子:这条鱼是什么品种,除了这种能吃的鱼,还有那些种类的鱼?暴雨淹没了田地,但暴雨还有什么益处吗?等等。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这就是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快速问答可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法来训练大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时,要求学生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不容置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速度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家长或老师也可通过快速提出问题,让孩子快速应答的方式训练其思维流畅性。在此提示一点,训练儿童思维能力时,要坚持多鼓励快反馈原则,要与孩子商量训练方式和内容,求得孩子的“认同”。

孩子的创造力不需要培养,只需要保护

创造的儿童教育(节选)陶行知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如何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1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

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迷信要不得,成见要不得,曲解要不得,幻想更要不得,幻想是反对现实的。这种种要不得的包头布,要把他一块一块撕下来。

2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

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中国在这方面最为落后,直到现在才开始讨论解放双手。在爱迪生时代,美国学校的先生也是非常的顽固,因为爱迪生喜欢玩化学药品,不到三个月就把他开除!幸而他有一位贤明的母亲,了解他,把家里的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那时美国小学的先生不免也阻碍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3

解放小孩子的嘴。

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我从前写过一首诗,是发挥这个道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中国一般习惯是不许多说话, 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4

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我们小孩子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这还不如填鸭,填鸭用的还是滋养料让鸭儿长得肥胖的。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5

解放儿童的时间。

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一连考几个学校。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一)需要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而至于夭折。

(二)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怎样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创造力”的人?

美国盛产诺贝尔奖得主,因此大家毫无疑问地把这种成功归功于美式教育,认为美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相对比之下,我们经常听到有声音抨击中国教育抹杀了少年天才,虽然它培养了许多国际竞赛金牌者,但是泱泱大国却严重缺席诺贝尔奖。

那你是否还知道:美国青少年最高级别的西屋科学奖(后改名为英特尔科学奖),从1942年到1994年,有2000位高中生获此荣誉,但是成年后只有1%进了科学院,只有0.4%位获得了诺贝尔奖。言外之意,绝大部分的诺贝尔奖得主少年时期并非天才,也并没有崭露头角。少年天才或者佼佼者成年后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其实美国和中国都一样。

为何世界级的少年天才做不到世界级的创新?

首先,我们要消除一种对少年天才的偏见。我们总是认为少年天才往往缺乏情商;成年后,事业一般,默默无闻。

事实上,超80%的少年天才具有相当的情商,不管是鸡尾酒派对还是拼字大赛,他们都能胜任。他们成年后不少成为公司高管或者领域专家,但是他们当中极少数能够做到诺贝尔奖等级的发现和创新,能够革新某个领域或者行业。那么问题在哪里?

少年天才,不论是在国家音乐厅弹奏难度极高的莫扎特第五交响曲的钢琴神童,还是赢得象棋大赛的冠军,他们自小更多地是为了赢得父母和老师的肯定,长大了是为了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荣誉。

成年了,他们可能成为最好的医生、律师、金融家,即领域专家,但是要跨到领域革新者,心理学家Ellen Winner 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飞跃,绝大多数天才做不到这样的飞跃——这跟从小的教育有关。

诺贝尔奖得主与一般的科学家有什么不同?

诺贝尔奖得主给人的印象是领域的天才,受益于对领域的极度专注。但是研究显示,诺贝尔奖科学家最大的成功秘密并非来自本身的研究领域,而是在于领域之外的探索。

诺贝尔奖科学家参加演剧、舞蹈、魔术表演的程度是其他科学家的22倍;参加撰写诗歌、剧本、小说的程度是其他科学家的12倍;参与艺术和手工制作的可能性是其他科学家7倍;玩乐器或者音乐创作是其他科学家的2倍。

最具有说服力的是诺贝尔本人不仅仅是科学家,还是一位投资家、文学家和诗人。显而易见,没有人迫使这些诺贝尔奖得主学习艺术,但是他们比常人兴趣更加广泛,更有探索积极性。取得世界级创新的专才往往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位通才。

两级分化的美国教育与创造力

美国几乎每年都有诺贝尔奖,难道这不能证明美国教育培养创造力?事实上,美国教育两级分化严重:美国高中有30%的学生中途停学。酗酒、斗殴、偷窃很常见。在我读纽约高中时,一位同学大着肚子来上学,真是大开眼界。

殊不知美国公立学校是严重关注标准化考试的,因为跟财政有关;2012年Adobe基金会的报告指出82%,美国人认为学校并不能培养孩子创造性。我们印象中的个性化、创造性美式教育只是少部分美国人的教育。

例如清华附中的姐妹学校——位于弗吉尼亚州的Thomas Jefferson 高中,是一所中国校长团每年必定访问的对象,美国公立学校中的佼佼者。另外,南京外国语的姐妹学校是我曾经工作的魔堡寄宿高中,是有名的美国私立学校。

事实上,很多美国学校并不能培养我们想象的“美式创造力”。普通美国学生相比普通中国学生,在创新方面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只是他们更会社交罢了,更健谈,因此给人造成一种假象。

研究发现,一个人儿童时期的经历影响终生创造力,最具有创新力的成人往往在小时候最不屑争当老师的宠儿,他们更习惯于坚持自己的原创想法,以历史上两位伟人为例:

爱因斯坦5岁时,他的妈妈开始让他开始学习小提琴,但是他并无兴趣,也没有坚持。人到少年,他偶然爱上了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造诣很高的音乐家。在成名之后的爱因斯坦承认:他的相对论来自一次突发灵感,而他源源不断的灵感直接受益于音乐。

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他的语言和他的演讲总是震撼人心,他的思想永远如此独特。研究他的童年,他是一位极其独立甚至叛逆的孩子。在学校里,各个科目挂红灯,因此还转了三次学,最后一所是著名的哈罗公学,但是他对其讨厌万分。

家长可以做什么?

培养创造力的第一步不是要为孩子多做点什么;相反,是少做什么。因为打压孩子的创造力要比激发创造力更容易,所以家长要少给孩子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发现:普通孩子的家庭,父母制订了至少6条具体的规章制度,比如作业时间和睡觉时间;而全美最具有创造力的前5%的孩子家庭的平均数量为1条。

在成年阶段,该研究比较了美国最具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最高技能的建筑师,发现前者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了“孩子为自我行为规章的探索和建设”。言外之意,家长强调的只是价值观,由孩子自己决定具体行为。

第二步,家长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也同时关心他们在过程中的快乐。他们给予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分辨价值观并寻找自己的兴趣。这种成长经历为成人阶段发挥巨大创造力埋下了种子。

著名的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 在研究了世界顶级的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童年成长史后发现,他们的父母并未从一开始就是冲着培养明星或者巨匠的目标而去:

即他们不是从一开始就找明星老师授课。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个领域显示出高度兴趣的时候,他们才给予了最大的支持。Bloom教授采访了世界排名前10的网球明星,9位都一致认为启蒙教练给他们播下了快乐的种子。

我们中国人推崇的价值之一是勤奋,鼓励熟能生巧,但是容易忽略两点:

熟能生巧,但也容易固化。倘若学生对物理有天分,父母不妨多鼓励诗歌、音乐、烹饪。

天道酬勤,但是我们要问孩子勤劳的动力是什么?外界的压力、奖励还是内在的好奇?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们是否还有勤劳的持续动力?(真不希望外界压力是唯一的动力)

也许我们能够为教育做规划,为名校做规划,但是一个孩子的创造力是无法提前安排或者准备出来的。如果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对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还是感到困惑,那么不妨倾听一下英国作家Ken Robison 一个建议:请先不要扼杀掉它。

培养创造力5个实用小贴士

1.以问题回答问题:当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你可以用另外一个问题来回答,鼓励他自己找答案。

2.陪伴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探索答案。

3.教孩子做菜:可以尝试做任何形式的菜,既开动了脑经,又增强了亲子关系。

4.不要急于纠正错误:如果孩子犯错了,比如便后不洗手,不要急着批评或者告诉他应该如何,而是以商量的口吻问他为什么不洗手?这就是让孩子“为自我行为规章做探索和建设”。

5.自己修理东西:家里东西坏了,如马桶、灯泡、水管等,大人要自己修,可以参考网络上的视频进行自我学习;在保证安全情况之下,也让孩子参与。修东西是最好的探索过程,可以刺激创造力。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