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儿童的任性心理

2016-10-17 | 日记本:《心理》

如何纠正儿童的任性心理

有一天,妈妈带小明去超市买东西。回家的时候乘公交车,到站下车的时候由于人比较多而且公交车也比较高,妈妈就抱着小明下车了。结果下车后,小明就开始哭,说要自己下车,非要再坐车回到超市那里再坐车回来,然后下车的时候他自己下。没办法,妈妈就不理他往家里走,他就拽着妈妈不让回家,一路上哭哭啼啼,到家了还是哭闹。还有一次,爸爸妈妈带小明去附近的超市买大米,回来的时候,小明慢吞吞地走在前面,妈妈和爸爸走在后面。因为大米比较重不太好拎,爸爸拎着大米很快就超过他了,结果小明就开始哭着去追爸爸,让爸爸和他再回到超过他的地方重新走。妈妈就反复给他讲:“爸爸拎着大米很重的,让他先回家吧,我陪着你慢慢走。”小明根本不理,继续哭闹……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许多孩子从小时候起,起床有人帮忙穿衣穿鞋叠被子,吃饭有人喂,要玩具便有人去买。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其实,作为一种不良的性格,任性多是在后天环境下形成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来纠正。

一是与孩子事先定好规则。现在许多孩子在路上看见什么就非要让家长买,一旦不买就哭着不走,大部分家长碍于面子就妥协了。因此,家长事先要与孩子约定好,让孩子有规则可依,这样孩子就不会和家长讨价还价。例如,从家到幼儿园的路上卖小吃和玩具的特别多,许多商家很会抓住孩子的心理,就选在离园时堵在幼儿园门口卖各种饮料小吃,再加上一路上要经过好几个玩具店,孩子一般没有那么大的忍耐力来阻挡这些诱惑。一些家长在家中就和自己的孩子事先约好:“以后我们每周去一次超市,你可以选几样你一周需要的东西,但在回家的路上不再买路边的东西。”其实,这样的规则定好后,孩子知道家中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就不会在路上缠着大人要买了。

二是对不合理的要求不予回应。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会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打骂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然后再跟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是否合适。

三是要想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正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就会答应。

四是要事中态度坚决事后多与孩子沟通。当孩子任性劲上来时,家长在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当孩子静下来后,家长可先让孩子独自冷静地想想,再跟他讲道理,告诉他怎样做才是对的,并适当举些例子。家长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形象,自己做不到的不要乱许诺,也不要用欺骗的语言哄孩子,以免使孩子误以为大人心虚、没理,从而更放纵自己任性的行为。同时,家长不要宠惯、溺爱孩子,以免助长孩子任性的行为。

怎样用夸奖纠正孩子任性?

“你真可爱!”对任性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对纠正其任性行为的一种鼓励。孩子会从这句话中认识自己因为任性才把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抢走,并一时固执地就是不依不舍。当自己不再任性,稍有一点儿改正自己任性的行动时,父母的一句夸奖就会恰到好处地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

那么父母什么情况下说这句“你真可爱”呢?

当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任性时就说:你真可爱!

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在一个小区院里,小朋友们在场地上嬉耍玩乐,热闹非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开心时,有个叫圆圆的小朋友却把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一只小皮球抢走,一个人独自玩起来。被抢的小朋友只是在原地站着哭。圆圆的妈妈走过来,厉声说:“把小皮球还给人家。”可圆圆就是不给。他以为妈妈会过来抢皮球,还飞快地跑到另一个角落。但是妈妈并没有追过去。见自己一个人在角落里玩没意思,圆圆又跑回来了,并把小皮球还给了仍在原地哭的小朋友。小朋友不再哭了,还和圆圆高高兴兴地一起玩起皮球来。

这时,圆圆的妈妈走过来,对圆圆说:“这样做就对了,你真可爱!”

有些父母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任性!一点儿都不讨人喜欢!”这种斥责或批评,其实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反而会使孩子更任性。而一句“你真可爱”的夸奖语,却会使有任性行为的孩子慢慢改变过来。

为了纠正孩子任性,也为了让孩子配合父母的教育,在生活中多对任性的孩子说一句“你真可爱”吧!

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心理

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环境是导致孩子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不断地会有“我要”的要求,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爱说“不行”。即使他们长大一些后,知道了“为什么不可以”,他们的自控制力也还很有限,还不足以控制强烈的“需要”冲动。此时,如果家长不加约束,不进行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任性心理的形成。

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由于孩子任性的表千差万别,因此解决的方法也要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以适当的约束,提高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怎样纠正儿童的任性心理 - Ambar - 美丽宣言

一、明确界限

幼儿思维是很刻板很模式化的,父母若从一开始就给孩子设定行为界限,不轻易改变,且这些界限让孩子感到舒适,安全,孩子就愿意且能够接受。要注意,限制必须十分谨慎,“不行”一旦出口,就不能因为孩子吵闹而改变。大人应坚持教育要求的前后一致和家人之间教育要求的一致,以免激化孩子的情绪。

二、延缓满足

只要在给定的条件下满足孩子,孩子大多就能够配合。比如,孩子放学后就要看电视,家长告诉他做完作业就可以看,这就是延缓满足。“延缓”是一种有条件满足,重要的是大人必须说话算数,否则孩子将难以信任父母,也就难以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三、转移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母亲带孩子在公园玩,孩子玩得上瘾。天晚了,母亲急着赶回家,可孩子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孩子可能坚持要在公园继续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带你去坐汽车。”孩子可能就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孩子坐公共汽车回家。

四、暂时回避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孩子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孩子就会停止。如果每次家长都采取这样的方法,孩子就会逐渐明白,以后遇事就不会再采取任性哭闹的方式。

五、少干涉,多鼓励

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的探索行为, 一些无伤大雅的要求,只要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没有什么损害,家长就不要过多地干涉和拒绝。孩子的自由一旦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一般就不会再任性妄为,无理取闹。

怎样纠正孩子任性的坏习惯

这是湖南卫视《真情故事》栏目里讲述的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某中学的一位文质彬彬的男教师面对镜头,声泪俱下地叙说着他那12岁的女儿离家出走的经过,他希望能通过电视频道找到至今不知去向的女儿。他说:“不久前的一个周末的晚上,吃完晚饭后女儿提出要去邻居家串门,我说你得先把作业写好了再去。女儿很不乐意,我就多说了她两句。我说你都快升初中了,还这么贪玩儿。女儿根本听不进去,气冲冲地一甩门就出去了。当时我也很生气,觉得这孩子也太任性了,就没有马上追出去拉她回家。大约过了5分钟,我感觉到心里不塌实,就出去找她。可是,哪想到就这么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女儿就没有踪影了。我们找遍了整个城市,还向派出所报了案。差不多已经过了一个月了,女儿仍然音信杳无。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也不知道女儿现在是死是活。她走的时候身上1分钱也没有……”

说到这里,这位中年汉子情不自已,泣不成声。看到这里,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孩子哪里能想到,只因为自己的任性,让父母亲经受了这么多痛苦的煎熬。这简直是作孽啊。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曾提及他年少时因为任性,对他的母亲造成的伤害。等他长大成人后明白了自己的过错时,母亲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无穷的悔恨。他这样写到:“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前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来找我了。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木丛很密,我看见她(母亲)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曾经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母亲已经去世)。”孩子任性,的确是家长所面临的一道棘手的难题。当前,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为过多的关爱,大多数孩子都非常任性。我们经常听见一些父母这样抱怨:“我家孩子只要有一点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哭吵个没完,脾气比谁都大。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劝说都没有用。这样发展下去怎么了得?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这种任性的坏习惯呢?”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不正常心态,许多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往往通过任性来要挟大人。孩子任性,的确是家长所面临的一道棘手的难题。孩子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因为当孩子向家长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家长的教育方法很不恰当,不是通过耐心说服教育,而是横蛮地加以拒绝。孩子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理所当然会任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中的成员对待孩子的任性处理方法不一致。比如,当孩子表现得很任性的时候,奶奶和妈妈可能会出于溺爱孩子而尽量护着孩子,而爷爷爸爸则想纠正孩子这种坏习惯而严厉拒绝。于是,孩子因为有了靠山,往往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任性、爱发脾气的坏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不予理睬。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视而不见,让孩子闹腾。当孩子闹够了,见父母还是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坏习惯。

★耐心劝导。当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让孩子善罢甘休,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简洁地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能向孩子妥协。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会有第二次的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任性。

★适当地“惩罚”。当孩子乱发脾气之后,即使孩子已经平静下来,并主动“讨好”家长,家长也要刻意对他保持“冷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很让家长“不高兴”,然后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任性或乱发脾气。

如何纠正孩子的任性和缺点

世上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

就让着孩子一点。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无法管教了。这样的

悲剧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当今许多创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他们成绩的取得是与他们的辛勤苦练和汗水分不开的。

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一年两年的长远计划,也有半年或三个月的短期安排,而且还每天

有每天的运动指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苦再累天天都要完成训练计划。

世上五分钟热度容易,有始有终难。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惰性,遇到困难就喜欢打退堂

鼓,而且还常自我宽恕:“明天再做也不迟!”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从小就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维

持一贯的作风。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半途而废。孩子如

无故中途退却,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应受到批评。父母绝不可迁就。宽容。因为有了第

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迁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谅与宽容,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

原谅与宽容。

因此,当父母在孩子的纠缠或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

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准了”。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五分钟热度或坏习惯的让步,

就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这只因为人多是怕困难,贪图安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

此。样样事情开个头,图一个新鲜;一旦失去了新鲜感,而遇到了困难,需要耐心和顽强

时,就退却。在孩子们想撤退的时候,如果作父母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迁就让步:那就不要

再做了;或者:那就不要再学了。那事情就糟了。父母不敢严格要求子女,听任孩子。这个

闸门一开,洪水就泄下来了。今天可以让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件上又可以要求你做新的让

步。这时,父母即使想坚持,想严格一点也更加困难了。因为先例一开,再想要孩子遵守规

定或制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坚持,克服困难,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终,把功课

做完,就困难了。或者要孩子关掉电视,回房去做功课,都会行不通。

通常,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对孩子们很少能遵守和实行的。原因就是前面所

说的孩子总是想贪图自由,无人管束。想于什么就干什么。而作父母的由于对子女的疼爱,

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而放松尺度,不敢严格要求。就是以法律来讲,如果总是量刑从轻,社

会上不法份子就会猖獗,社会秩序紊乱。例如在大街和马路上汽车必须严格遵守城市交通规

则。如果开车的人都乱闯红灯,必然会车祸不断。所以尽管城市交通规则对司机是一种约

束,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计划和生活学习制度,对孩子确实是一种约束,但对孩子的健康成

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母在带孩子到公园里玩耍时,看见孩子闯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喊住;或去喊了一声

孩子不听,就听任孩子摘花。让孩子养成一种不讲社会公德心或不遵守公共规则的恶习,以

致有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犯人。

所以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对孩子都应该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守规

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时会有些困难,看似不近人情。

但只要父母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

性,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

●不要言过其实

在孩子不听话,而父母又想要他听话时,常会说:“你是个好孩子,应该听妈妈的

话。”或“你是个乖孩子,不会这么做的。”父母当时说这些好听的话,完全是出于无奈,

想哄孩子听话,变好,不再耍强。

当然,如果孩子很小,还不大懂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了这些奉承话,也许会真的

听话,不再吵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孩子养成一种只听奉承话的习惯,将来也会变得任性,

听不得半句责难。

但是有些孩子已经懂事,自己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会知道这是父母骗他的假

话,实际上是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于是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反正

我是一个坏孩子!”孩子们喜欢听好话,也就是说喜欢被别人表扬、称赞。但是表扬、称赞

必须切合实际,有事实。这样才能鼓励孩子进步。而不切实际,言过其实的称赞不能真正鼓

励孩子进步。因为这是大人哄孩子听话的一种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哄骗。要使孩子真正听

话,必需让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说应该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才对”或“为什么

不能这么做”,这样孩子才能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有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听话伤透脑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有时急得无奈,只得向孩子

恳求:“听我的话,你就做了这一次,好吗!”

现在不少家庭有了钢琴,父母想培养孩子弹钢琴。或者家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想要他

学画。有的孩子开始时,由于很小,父母怎样吩咐,他们也就怎样做了。但过了一段时间,

他大了一点,而且练习量加大,他们逐渐体会到弹钢琴和学画的艰苦。他们对弹琴和学画不

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长时期坐在钢琴前和画桌前枯燥无味、受罪。于是,放弃练琴、画

画。父母急了,就来劝说,劝说久了,无效,就恳求。“我的小公主,

你怎么不练了呢?快来,听妈的话,练完。好吧!”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儿子在幼稚园里是有名的小画家。他的画曾几次参加儿童画展,

并且获得过奖。因而外国友人来学院参观幼稚园,看他作画也就成了幼儿园的一个精彩节

目。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把纸笔都准备好了,外国友人也来了,只等他作画。而他那天不知

怎么,不想画。他不肯画,老师来劝也无效;只得把他母亲找来,母亲说了许多好话,他还

是不肯,最后母亲只得恳求道:“乖孩子,听妈的话,就画这一回,好不好?妈就求你画这

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亲的一再恳求下,虽然画了,母亲却从此欠了儿子一笔债,使他日后对

抗母亲或要求母亲做事有了本钱。因而给孩子日后的教养留下永不可磨灭的阴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后屈服。因此,父母恳求孩子也就是自动放下武器,屈

服。孩子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孩子通常对父母的责备和讲话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还经常将就他们,日久只会造成他

们任性。因此,儿童心理学家主张,如果孩子偏食,父母必须强制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吃完规

定的食物。否则下次用餐时,不论孩子如何哭闹,均不给他食物。这样才能纠正孩子的偏食。

●夫妻要唱一台戏

现在,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

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

如同对一个事业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

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以达到共识。

但是,在夫妻双方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

露在孩子面前。

而我们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那就是在母亲教育或责备

时,父亲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儿子时,母亲站出来替儿子呜不平。这样固

然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的不听话。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

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

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或是一方,父亲或母亲

责备的不对;另一方也不应在一方正在教育时,出来纠正,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争吵。这

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从而使得对方日后无法再

对孩子进行教育。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母亲(或

父亲)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

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夫妻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发事件。当事人也习

以为常。他们忽视了它对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孩

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母亲便催促儿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

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儿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母亲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

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时,父亲却在一旁调和:“等他

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父亲要钱买新运动鞋,父亲认为旧的没有

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母亲,母亲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

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他使父亲(或母亲)

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父(或母)亲的话,助长了孩子

的任性和娇气。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访亲戚,孩子总是纠缠着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却很不愿带自己的孩

子到别人家里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吵闹不听话,怕惹得亲戚朋友嫌恶。确实,这也是实

情。探亲戚看朋友,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情,大人们的话题:如果主人家没有孩子,那么孩

子没有玩伴,必然会围着大人吵闹,或者到处乱跑,或者好奇地把主人家的摆设东摸摸。西

动动,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坏了别人家的东西,总想制止,于是责骂孩子:“在别人家里你

也不能安静一点吗?”当然,这种责骂通常是不会有很大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

人家里是不会厉声责骂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别人家里责骂得多了,那家主人也会说:“不要紧,没有关系。”这

当然也是主人无可奈何的一种客套话。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得到主

人家的袒护,还会更不听话。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趁机问:“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这

么吵?孩子这么不听话,你们也原谅吗?”尽管这时对方主人不便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

么吵闹”,或“我们不许孩子这么吵闹”,但是看着对方的脸色,孩子也会体会到对方的主

人是不喜欢吵闹的孩子的!这时,父母就可趁热打铁说;“在别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闹

的!”孩子知道没趣,就会听话,规矩了。

同时如果双方能有所默契,对方主人讲一两句我们家孩子从不吵闹,那会对孩子的教育

更大。利用别人家的规矩来教导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较容易变得有礼貌;因为孩子

对别人说的话,比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容易听得进去。父母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经常带孩子

到亲友家走一走,让孩子学习礼貌规矩,不失是一种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对孩子不要说谎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种镜头。孩子对母亲或父亲说:“你撒谎,你说

谎,我不相信你!”当孩子发现父母数次说谎,而失望地发出了这种歇斯底里的喊声,确实

是一种悲剧。孩子认为父母会撒谎,当然就再也不会听信父母;即使父母这次没有再撒谎,

父母说的是真实的大实话。

孩子对发现父母的说谎之所以感到如此大的失望和愤恨,是因为作父母的总是一贯教育

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是一种不道德或不好的行为。不少孩子曾为说谎挨过父母的骂,

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那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是因为有

时孩子经常缠住父母要这要那,吵闹不休。父母为了安抚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谎话来哄骗

他,以换取一时的安静。日本有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里曾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在

一次长途客车上看见一个五岁的孩子吵嚷着:“我的香蕉!”孩子的母亲怕打扰了周围的乘

客,就说:“香蕉没有了呀!”她原想这样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

香蕉,坚持嚷道:“有了有!”母亲没有办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只说:“吵死

了!给你一根,再不准吵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时候,孩子无理的要求使父

母无法招架,为了暂时安抚,就说:“没有那种东西了”或“你要的没有了!”孩子有时虽

然暂时安静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确是危险的。这就是一旦孩子发现父母说的是假

的,父母在说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失去权威,孩子就会愈来愈不听话,甚至变本加

厉地说谎。

所以,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时,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当,

应该据理说服,提出孩子的要求的不当之处。比如告诉他,车上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

香蕉很不方便,会打扰别人。或者讲清,刚刚才吃过点心和香蕉,现在又吃,会对肠胃不

好。待会儿回到家里再吃。这样说清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会再吵着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未说清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就只知道吵着要,而且认

为只要吵,父母就会答应,以后就容易胡闹。

同时,父母如果以哄骗或说谎来拒绝,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会使孩子和父母永远无法

沟通。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纠正孩子的行动,只想安抚一下,哄住孩子了

事。这是不对的。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无论是否有外人在旁,无论在什么场合都

应该说服。纠正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确非易事,有时是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面所举的吃香

蕉为例。父母就只能说,在客车上取香蕉不方便,待会儿到了家我们再吃。

这样,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学会控制自己以及与

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

与说谎相近的是父母说假话;许诺,然而又不打算兑现。开空头支票也常是父母在非常

情况下用来哄骗孩子的一种手法。父母被迫说谎是因为父母无法摆脱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吵

闹;那么父母开空头支票,则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无法满足,被迫采用的哄骗。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父母要孩子做功课,孩子死顽皮,不愿做功课。母亲想起儿子曾

几次吵着要去动物园,便说:“你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礼拜天我带你到动物园去看动

物。”孩子认真做了功课,可是到了礼拜天母亲又不带他去动物园。类似的例子:“你听

话,妈明天给你买玩具”,儿子听了话,到了第二天母亲变了卦,不给他买新玩具。这样,

父母虽然用空头支票哄住了孩子,孩子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当诺言应兑现时,父母又

失言,而不履行。头一两次,还可能哄住孩子听话;但当第三、四次再作许诺,而要孩子做

什么事时,孩子不但可能不听,而且会说:“我不听,我不信你的假话!”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父母爱安静,孩子爱吵闹。尤其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得起劲的时候,叽叽喳喳,闹个不

停,令父母厌烦。这是家庭生活中常有的事。有些父母在外面忙碌了一天之后已精疲力竭,

只想安静一下,于是不免吆喝道:“不要吵!”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哪里会就此收场了?!

父母见孩子不听话,气头当然更大了,于是骂:“吵吵闹闹,真讨厌!”

父母口里虽骂:“真讨厌”,并不意味着真的讨厌他们。然而这样骂“真讨厌”,却有

些成了攻击孩子的人格。孩子讨厌!很容易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孩子本来就怀有对亲情感到不安的心理,内心常担忧父母是不是爱他们,所以这种

骂法会使有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还有,诸如:“我看到你就生气,再也不想看到你!”或者“我看到你就讨厌,走开,

走开!”这都是一些含有敌意和憎恨的责辞,都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的。所以父母绝不

能用这种话来骂自己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把父母表达感情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简短的语句警告孩子:“你这样吵闹令人心烦!”或者:“不要吵!”如

果这样一警告,孩子就听了。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效果,孩子照样吵闹或顽皮,父母

就应生气地说:“妈要发脾气了广这是第二阶段。有的孩子是怕父母真正发脾气的。因就而

也可能停止吵闹。如果仍然无效,那就只有采用第三阶段的方式了。“父母正在想事情,要

你保持安静,你都不听!”或者“你再惹我生气,我就要拿东西打你了!”这样可以把自己

的盛怒的心情全都表露出来,让孩子知道,但又不损及孩子的人格。

我很赞同基·诺特的看法。责骂孩子时应把自己焦急、生气的心情直接表白出来,让孩

子们知道。因为这样有助于彼此的了解、沟通感情。

我曾经到过欧洲一些国家,在地铁或电梯里,我同他们虽然不认识,但对方总会报以微

笑。连小孩都很有礼貌,总是“早安”,“你好!”“对不起”,“谢谢!”听来令人舒服。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父母也常教育子女要同左邻右舍打招呼。但是有些内向的孩子

却不愿招呼别人。父母看了认为不礼貌,有时便会催促几句。而孩子一紧张就更说不出话来

了。

教育孩子讲礼貌是应该的,教孩子对左邻右舍打招呼也就教育了孩子待人。待客之道;

但是要记住一点:就是不能用强迫的手段。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更不要强迫。因为孩子也

有他自己的自尊心。

个性内向的孩子不但见了人不喜欢喊人,而且上课时就算了解老师所问的问题,也不敢

举手作答。他们虽有实力,但成绩并不斐然。做起事来也慢慢吞吞,令父母感到焦急、不

快。这时,有些父母为了想改变他们的个性,就好骂或唠叨:“你太不活泼了!”或:“你

应该动作快点,上课要积极发言!”父母原以为这样催促,孩子会活泼起来。其实不然。对

于那些内向。消极的孩子,大人越骂,他们会变得越畏缩、消极。尤其是父母以命令的口气

强迫孩子,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要想改变他们的内向,父母首先应该设法消除孩子内心不必要的压力,鼓励他们和性格

相同的同伴玩。这样性向彼此相近的孩子,玩在一起,彼此聊。说心里话,内心逐渐产生对

自己的信心。消极的孩子也就能逐渐变得积极了。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内向的孩子放到外向活跃的孩子里面去。

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与外向的孩子多接触,让自己内向的孩子跟着活跃起来。如果是这样

想,那就错了。那样作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勉强地把内向的孩子和活泼的孩子拉在一

起,他们内心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自然而然形成一道防御的“心情”,自卑感更加加深。

●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喜爱

人各有各自的兴趣与喜爱,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千百年来这方面,我国有许多古

训。通俗的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说有的人喜欢吃萝卜,有的人喜欢吃白

菜,彼此不要勉强。文雅一点的古训有:“人各有志。”

对于大人,这一点大家都认识得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说有的父母

在这一点上认识容易模糊了。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

与爱好。我们所讲到过的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来作为反

抗。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写字画画。

这是学习上的不同兴趣与爱好。一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还可以表现生活上的诸多方面。

在休息方面,有的人喜欢哼几句戏曲和小调;有的喜欢下棋或玩牌等等。这些都是客观上存

在的。你承认也好,不愿承认也好。在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

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缤纷。这些事情我

们有些父母也逐渐开始认识,但是在对待子女上,他们则常常喜欢用一个陈腐的尺度。那就

是这只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有或不应有。

随着孩子进入中学,孩子逐渐懂得爱美和讲漂亮,孩子们在生活上的喜爱逐渐表露了出

来。在穿衣服的样式,衣服的颜色上逐渐开始表现出了自己的喜爱。甚至与父母争论。

当今录音带流行,孩子放学回来常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他们在同学中借来的录音

带。那些流行歌曲,他们可能听得入迷,认为够味,够刺激。而父母听了,则只觉得刺耳。

于是会出来干预:“哪儿弄来的这些难听的录音带?这哪是什么唱歌……”如果是小学生,

听到父母这样的指责,有的可能不敢反驳,但有的可能就会与父母争吵。而有些软弱的,听

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的东西评价得这么低,甚至会感到泄气或绝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

刚学会自己判断,一旦自己的爱好被父母否定了,就会失去信心。

因而,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作父母的首先就是要承认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

其次就是尊重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不是下流低级,就应

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

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关心孩子点滴的进步

我认识一位老人,在战争年代,他曾是一个带兵能手,出色的指挥官。在谈到那些艰苦

的岁月时,他常常感叹他说:

“人可以创造奇迹,而鼓励可以创造出人的奇迹。”许多战士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之所

以能克服非人所能克服的困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靠的就是上级对他完成任务的信心和鼓

励。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被称赞,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

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赞赏,也就是说当“报酬”不存在

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

人无法改变的。东欧苏联集团的崩溃,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的生产疲沓、企业连年亏损,

都一再说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对大人如此,对小孩来说,更是如此。称赞,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称赞会使孩子加倍努

力。孩子所信赖的人,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也渴望得到父母

的赞美。因而父母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疏忽,孩子的失望常常会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我的孩子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奖状,高高兴兴地给我们看,我们看了,当然很高

兴,称赞了几句:“好!这奖状我们把他挂在你的房里!好好学习,将来当科学家,为人类

造福。”这时,同他来的还有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我们知道她很聪明,从前也总是班上前三

名,便顺便问她:“玲玲,你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几个一百分?”哪知这一问,小女孩

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说:“我妈他们不喜欢我的奖状,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

不要奖状和一百分!”

后来,我们把这事告诉了玲玲的父母。他母亲想了好久,才醒悟他说:“唉,都是我一

时的疏忽。玲玲这期期中考试,得了几个一百分,她兴冲冲地把试卷给我看。我当时正忙着

公司里的事。心里很烦,就没有多看,只谈了一句‘好’,就又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去了。”

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说:“怪不得这两月我总觉得玲玲这孩子变了。有些疏远我,

和我谈话也谈得少了,念书也不专心了。”是的,当孩子因为得到满分,而希望能和母亲共

同分享这快乐与荣誉时,母亲却十分冷漠。因而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被冷落的失落感,于是孩

子对母亲失去了信赖感,故而对读书的兴趣也大减。

孩子,当然主要是指幼年的孩子最关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爱。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愿,

常规父母的反应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赖于父母的鼓励。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赫各洛

克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将儿童分成四组:统制类、赞赏类、斥责类和忽视类。要他们连续

作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数各组大致相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赞赏类的成绩

不断进步,其他类组成绩则逐渐落后。

赫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赏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

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对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点滴进步,做父母的都应加

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骄傲自满,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次你

考得很好。你应该不断努力,那么就可以每次都得满分了。”

父母称赞孩子的成绩,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是为了鼓励孩子继续前进,所以称赞要恰

如其分,就事论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务实的精神,绝不要一高兴起来,就把孩子捧上了天

“只有我的孩子聪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得一百分!”

同时,称赞和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笼统:“你这幅画画得跟毕卡索的一样

了!”或“你简直是个小画家了!”因为这种抽象夸张的评价,孩子理解不了。当然也就鼓

舞不了孩子。称赞孩子的绘画,应该说出画本身有什么优点。如:“天空的云彩很有变化”

或“树圆得像活的一样”。这样孩子听了,既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又感到亲切。如果是称

赞孩子的算题,可以说:“这个算法很好,清晰、简便。”

有的母亲在孩子作好了一件事或考得好时,不大愿意称赞和表扬,而认为这些都是孩子

份内的事,或应该做到的。话虽不错,学好功课是孩子的本份。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

点。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应该的或份内的,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没有做好。何况

是一个孩子呢?

所以父母吝惜赞词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滴进步!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我们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时,气急了。就会

骂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来。“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

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

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

望和美好的撞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他还能好好读书吗?读

了书干什么呢?

社会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视,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

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对他们前途的

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稚龄的孩童,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

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具体行动,在人格上也会形成极大的负数。

一个人的前途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许多企业家,在三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还是农家

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学或中学时也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取决

于主观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环境,那就是机遇。而一个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

有的人不会读书,但可能精于经营。何况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还长得很呢?!一个不

管现在多么平淡无奇的人,只要对将来抱着“前途大有可为”的希望,就会激起无穷的力

量。这也就是俗话所讲的:“不要把人看扁了!”“不要把话说绝了!”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中国人讲面子。大人重视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他们生活和

玩耍的圈子里。如果他们的这种尊严被伤害,他们的耻辱感会比大人还厉害。

当然,作父母的一般不会去有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心,则是常有的事。

我曾听见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件孩童时的事情。他生来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像个烂沙

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练唱。母亲听了烦躁,就说:“你

这哪里是唱歌,只在嚷叫!”这句无意中的话,使他不但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

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但他还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

一句:“我唱的是嚎叫,你唱的是猪叫!”但是这种话出自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

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所以其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作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

样样他们可以代替孩子作主。其中最常见情形是:孩子的同学来了找他出去玩或者上街。母

亲也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加思索地代他说:“小波要看书,他不去。”母亲虽

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子却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这是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他

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

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母亲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学的面前指导或者指示

他的行动,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孩子当

然会觉得很扫面子。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孩子还会故意不听话。同时,一旦同

学们发现某人样样事都不能作主,就不会再找他玩耍,而不再接受他。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

会性的发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即使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极端不合理,

是邀孩子出去胡闹,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的话,对孩子的教导也应该避免当着孩子的朋友或同

学的面前进行。有什么不对和不妥的地方,应该等到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提醒他:“刚

刚……”,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得多。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大人活动的圈子。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和天地。这就是我妻子常骂孩子的那句话:“外面讲的你就那么听,

同学讲不好看你就不穿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孩子念小学的时候,我妻子有时花了很大的气力,精心地给他做了一

件上衣或裤子。我妻子认为很好看,可是孩子一穿上进入学校,有的同学就笑说这不好那不

好,于是孩子就再也不肯穿了。母亲当然就很不高兴。费了苦心,孩子还不喜欢。其实道理

很简单:因为他一旦穿的与大多数的同学不一样或口味不一样,就会有同学嘲笑他,使他显

得脱离群众。

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却不易被父母所理解或为父母所忽视,以致产生一些必要的争执和伤

害。这些都值得一个做父母的人警惕与注意。这里就存在一个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问题。

父母要求子女尊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中外公认的道德。但是,我今天在这里却谈父母也要尊重子女。我们

很多作父母的人会认为我发疯了,或者老糊涂了。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所以子女尊重

父母天经地义,千百年来历史如此。千百年来的古训是“子不教,父之过”。“三娘教

子”、“孟母择邻”也是千百年来传统的美谈。却从没有听说过要尊重子女的责任,子女也

应该要虚心地接受父母的训诲并尊至父母。然而,这并不是说受教育和被教育者就不应该也

受到应有的、起码的尊重。当然,这个尊重主要是指他(被教育的人)的独立的人格。尊重

对方的独立人格。一个孩子养到八、九岁,他就会有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进中学以

后,他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有独立的人格。他已经有了一些善恶和是非的标准与概念。而对

孩子的这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我们作父母的就应该尊重。而且事实上,我们作父母的

也大都是这样作了。而且谁也不会有意去侮辱孩子,自己子女的独立人格。孩子如果在外面

受了委屈,父母都会十分愤愤不平。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时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侮辱了孩子的人格,却并不

少见。只是常常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罢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有些乱拿东西,而且用过了,又不放回原来的地方。于是父母有时要

拽一个东西用,找不到就会问:“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拿到哪里去了?”如果亮亮真的拿

了,而且经母亲一问马上就记起来,那当然很好,很快就可以把剪刀找出给母亲送去。

有的孩子好奇和调皮,总觉得大人的一切都好些,都新鲜,于是喜欢在爸爸不在的时

候,拿他的钢笔写一写或做功课。等爸爸发现了,才要了回去。这些小事发生多了,就会在

父母的头脑里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一时找不到了。他们马上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

或某一个孩子拿了。

“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放在哪里去了?”母亲又找不到自己的剪刀。“我没有拿你的

剪刀。”母亲又在她常放剪刀的地方找了找,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又问:“你没有拿,怎么

我会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那次孩子确实没有拿,为了澄清事

实,孩子只得说:“我确实没有拿,妈。”这时,有的比较冷静的母亲可能就不再追问下

去,独自寻找。但也有一些比较主观,尤其是性情暴躁的母亲,却会不由分说,凭过去孩子

拿过后没有放回原处的经验,一口咬定是孩子拿丢了,不敢认帐:“撒谎,一定是你拿了,

忘记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没有拿,母亲不信,反而说他是撒谎。孩子心里当然会感到十分痛苦;而且还说他

是撒谎,这实质上也是对他人格的一种侮辱。然而主观武断的母亲却观察不到,也了解不到

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理上的损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过了几天,母亲自己又无意间

在另一个抽屉或什么地方发现了剪刀,于是才恍然大悟,是前次自己放错了地方,没有放回

原处。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不少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视。这种

无意间的伤害,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而且也易造成父子母女间感情上的隔阂。

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一个好的父母

还应该培育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试想一个没有自尊心和没有人格的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呢?!一旦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也就会丧失了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勇气。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