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应对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

2016-10-11 | 日记本:《心理》

怎样应对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

3岁左右的孩子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常常不再“言听计从”了,常常跟大人反着干。看到孩子的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心里很疑惑:孩子这么小就有逆反心理了,要不要进行制止呢?

3岁左右的孩子有以下这些行为,比如喜欢从高处跳下、喜欢走高低弯窄的道路等,这些行为就和孩子需要抚触等生理需求一样,可以给他们一定的器官刺激。同样,这些活动还能够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平衡训练,所以孩子往往喜欢用这些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渴求。

从孩子心理的角度来看,晚上累了,但还是不肯睡觉;在朋友家玩,和小朋友争抢玩具、吵架,但还是不肯走……其实,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孩子由于年龄特性所致,也常常在两种需要中挣扎,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有限,所以往往不知道要做哪一种选择。所以,爸爸妈妈就需要在此时帮助他们做出一定的选择,宽容仁慈地对待他们,也给他们一定的活动范围和空间。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孩子,这时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很低,心理极容易受到挫折。提醒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对宝宝的随意评价一定要慎之又慎。

3岁宝宝出现逆反心理有原因

1、好奇心得不到满足。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大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当然会期、引起孩子的反感。

2、大人不尊重孩子。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尊心,爸爸妈妈应该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遇事唠唠叨叨。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4、不顾孩子的意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爸爸妈妈不顾这些差异,强行给孩子“定向”。比如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5、缺乏感情沟通。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6、大人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爸爸妈妈想管教的时候,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7、权威式的作风。专制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服、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对待爸爸妈妈。

8、缺乏满足感。由于种种原因,爸爸妈妈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父母关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如何来应对

宝宝到了3岁左右,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爸爸妈妈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这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爸妈教养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对待处在逆反期的宝宝不能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这样只能让他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爸爸妈妈过分激烈的反应会给他一个错误的感觉,即当他说不的时候,他能得到爸妈更多的关注,因此,他会更多地使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爸妈的注意。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要做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不能娇惯、放纵孩子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1、把尊重信任放在首位

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当自己的助手和参谋,有意识地与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做得好要给予表扬,做得不好也不要批评,而是讲道理。对孩子自己的事情,只要他们能够做而且愿意做,就要放手让他自己去锻炼,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这样才能使孩子从爸妈的信任中,提高责任感和自信心,增长才干。

2、不要盲目地进行批评

当孩子无意识地做错事时,不要一味地进行指责,有时他们的想法是好的,但能力有限出了差错,并没有什么大碍。比如孩子要帮你洗碗,却把碗给打碎了,爸妈首先不能进行指责,要把孩子的思想动机弄清楚,然后再告诉他这样的事情他现在还不能做,要等身体长大一些才能做得到,这样,孩子就会接受你的观点,暂时就不会争着收碗筷了。

3、借助机会来进行教育

当别的孩子犯错误时,爸爸妈妈可以旁敲其鼓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思想教导,告诉他那个孩子那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下次你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要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样,孩子会很容易地接受你的提议,大大减少了他们犯同样错误的机会。

4、放手让孩子进行锻炼

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欢自己来做事,爸爸妈妈可以借助一些机会来对孩子进行引导。比如家里来了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孩子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

5、多了解孩子的兴趣点

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细心地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当他们逆反时,借助其感兴趣的东西来转移注意力。不要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那样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

妈妈如何应对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小文快到三岁的时候,忽然变得顽皮起来。有天他在和小区的小朋友玩沙子的时候,忽然因为一个工具和小伙伴争了起来。两个孩子都大喊大叫,“这是我的!”,“我的,你走!”几番争执之下,小文把小伙伴一把推倒在了沙坑里,小伙伴哇哇大哭。妈妈在边上看到了,很是不开心,也很困惑,小文怎么了?

其实小文这是进入了“讨厌的三两岁”的时期。外国学者鲁道夫·斯坦纳将这种行为解释为“自我发展过程中爆发的顽强的猛烈地自我主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不再简单的去做事情,开始思考,当孩子意识到事情不再那么简单了,不能完全如他所愿,世界变得复杂了,这时候,孩子一下接受不了太多外界复杂信息,内心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他就会爆发。所以很多地方会出现“三两岁,招人嫌”的说法。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不得不成为群体一份子的时候,他就会焦躁和不满。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应对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呢?

1.做好榜样,加以影响

孩子从个体向社会融入的时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模仿。大人的语言,大人的行为,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将模仿加以利用,对孩子无秩序、不受控制的行为加以控制,逐步变成恰当有秩序的主题活动,这样孩子能够很快的学会自控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度。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做游戏,把物品放在三个人面前,爸爸和妈妈分别一人玩几分钟,然后再给孩子,孩子玩过之后,再轮流玩,这样有爸妈潜移默化的榜样影响,孩子就能总结出与人相处的很多道理。

2.帮助孩子控制节奏,找到平衡点

成人的世界包括独处和共处,独处过多,容易过于孤僻;长期共处,容易变得散漫,摇摆不定。孩子也一样,也存在独处和共处,而孩子没有大人的能力来处理这件事情,所以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清需要独处和共处的界限,这里的独处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独自过活,而是不和别人发生直接关系的内心活动。比如孩子抢工具,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想要“独处”修心,然后通过适当的方式与别人“共处”;教会孩子在生气的时候不要去做决定,不要使用暴力手段,要学会掌控“独处”和“共处”的节奏,找到平衡点。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奔着目的去,同时又学会用一种巧妙地手段来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当孩子因为得不到要发脾气的时候,你耐心的在边上进行讲解,让孩子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式,事情也可以解决,这时候,孩子就会慢慢地安静下来。有的家长肯定心中会质疑,孩子那么小,怎么可能会听你的?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肯定不会听你的,这点是肯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我们下面说到的重复。

3.重复一种行为,建立信任感

当你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孩子的情绪的时候,你就要不断地强化它,让这种被强制的行为变成孩子自主性的行为,这种强化的过程就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作为家长不能一直变来变去,孩子内心有一定的秩序感,比如两个孩子同时玩沙子,可以一个人玩5分钟,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哭闹,这是适当的予以拒绝。多次重复之后,孩子内心建立起了这个秩序之后,就会好很多,因为孩子知道了,只要我等待一会儿,我就能玩的上,这就是重复的力量,让一个孩子在有安全感的基础上建立对秩序的信任。

孩子进入3岁时,都会经历这一阶段,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将其归结为不懂事,认为长大就会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个阶段,虽然孩子是很烦人,但是却是家长培养孩子优良品质的时候,谦让,虚心,情商以及探索能力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培养的,家长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科学的引导孩子发展。

应对第一逆反期宝宝的11个方法

对待处在逆反期的宝宝不能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这样只能让他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父母过分激烈的反应会给他一个错误的感觉,即当他说不的时候,他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因此,他会更多地使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逆反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过程,要应付逆反的宝宝,父母需要一些策略。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比如你想要宝宝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让他去洗澡,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这时,不妨给宝宝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宝宝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2、让宝宝放松警惕。如果宝宝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些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宝宝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父母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宝宝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4、让宝宝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给宝宝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宝宝的逆反心理,当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6、有时候,宝宝没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因此,跟宝宝交代任务的时候要眼睛看着宝宝,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你不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不了。

7、和宝宝轮流来。因为父母也做同样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这样他会觉得很有趣,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8、冷落宝宝。如果宝宝不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要理睬他,撤销父母对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9、2岁左右的宝宝一般都喜欢自己来,因此,当宝宝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能耐,他就会乐于自己来了。

10、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宝宝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演示给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饭吗?”宝宝一定乐于为指导小弟弟自己吃饭做出示范。

11、当想要宝宝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宝宝都会选择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第一个“逆反期”

一、第一个“逆反期”的人生独立宣言

第一逆反期是3—5岁,明显特征是生理上的逆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在0—6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在3—5岁表现的最为强烈。它的最初标志是从嘴里第一次说出“我”,这个“我”就是他人生的独立宣言。从那一天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诞生,开始迈向社会。在此之前,他不知道什么是“我”,在没有说出“我”之前,自我意识虽然没有诞生,但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不等于自我意识不存在,不等于他的独立意识没有成长。那时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处于朦胧状态,就像十月怀胎一样,自我意识是处于孕育阶段。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爸爸给他两岁的儿子冬冬打电话:“冬冬,你妈妈在家吗?”冬冬回答:“爸爸,你妈妈在家。”爸爸又说:“冬冬,不是我妈妈,是你妈妈。”冬冬又回答:“爸爸,不是我妈妈,是你妈妈!”孩子这种看似鹦鹉学舌的故事,不少家长都经历过,只是没有引起注意。实际上,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走向独立。婴儿脱离母体,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妈妈的身体而生活。出生6个月时,婴儿的胃里开始产生消化食物的酶,在独立的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他不再依赖母体而生活。一岁时开始独立行走,二岁时开始说“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他只是不会说出“我”这个字。但在不久,大约在二岁半左右,不定在哪一天,突然会从孩子嘴里嘣出“我”这个伟大的声音。从此他几乎将他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构建”上,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他一刻不停地在形成自己,用抗拒或拒绝别人的方式有意识地练习使用自己的意志。

二、孩子要摆脱大人的束缚和管教

当父母的都有这样的经历,3—4岁的孩子最难带,经常爬高上低,摸爬滚打,拆东补西,啥都想试试看一看,做一些惊人的令人担心的危险动作和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不是摔着碰着,就是烧着烫着,不是划破皮肉,就是摔断筋骨,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就是对别人的孩子大打出手。浑身上下经常脏兮兮的,家里经常被翻得乱七八糟,演奏出“叮叮当当”,“乒乒乓乓”的节奏不一的交响乐。到了商店超市,见啥要啥,不买就躺在地上打滚胡闹,以此逼父母就范。此时,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只知随心所欲,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很多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

以上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孩子要摆脱大人的束缚和管教,通过自己的感官对眼前的世界进行探索和琢磨,就像爱迪生把鸡蛋放在屁股下面孵小鸡一样,这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属正常行为,而且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通过这样的尝试摸索,一次又一次体会到“我能行”,“我最好”的感觉,在心目中夯实自我,在人生的漫漫道路上铺垫好坚硬的基石,以应对将来的各种突发事件。

孩子的这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虽然给大人带来了忧愁和烦恼,有时当众出丑,失去了面子,甚至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假如孩子没有这样的激情投入,就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同时,也丧失了“我”与他人,与社会分离的机会。孩子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于他人,逐渐在人群中消失。这样长大的人,无法对现实进行准确的把握,在特殊和应急情况下,不知道“我是谁”,常常感到孤独,失助,没意思,消沉,失望,绝望,放弃,走极端。

三、在幼儿期要千方百计教孩子自理

在这里,再次忠告家长,家长一生中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幼儿期,要千方百计教孩子自理,让他自己的事自己干,安排机会让他干,使孩子成为“他自己”,不能总是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处处对他不放心。

首先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如何让孩子更加聪明等,但是提到让孩子学会自理,家长就不爱听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智力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2004年8月24日央视《新闻会客厅》播出了节目《我的“神童”儿子为何肄业回家》: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为了培养孩子妈妈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只让孩子看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孩子在13岁时考进了一所重点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这让周围得人都感到非常的惊奇,并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正在人们为母亲的伟大成功赞叹不已时,孩子肄业回家了。原因是无法生活自理、不懂得与人交往。这是一个悲哀的例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有部分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认为孩子小,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干了,这是家长的一个误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从小做起,逐步培养。美国规定:一岁多的婴儿要学习自己吃饭、独睡自己的房间,两三岁的幼儿进行自理的教育,要求四五岁的孩子能把房间收拾整齐。因此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现在大部分孩子在家全靠父母喂饭,父母说不喂孩子就不会吃,因此给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这样的例子很多,好多孩子在家煮熟了的鸡蛋不会剥、不会吃鱼而在幼儿园这些事情全部都能处理,所以请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

(一)支持鼓励孩子自理的要求

幼儿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的事往往都有探究的欲望。当他们有这种欲望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同样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是如此,当孩子看到父母刷牙、洗脸时可能会说:我也刷牙,这个时候请您支持孩子的欲望,不要担心孩子会弄湿衣服、弄洒水。

(二)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加喜欢去做某些事情。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唱儿歌、作游戏等形式,使孩子懂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利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

(三)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

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生活的技能,比如穿脱衣服、鞋子,解大小便等。教孩子做事情,要循序渐进,从小到大。比如先让孩子洗手绢,再洗衣服,如果开始就让孩子洗一件上衣,孩子尝试之后感觉非常困难,会对洗衣服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也许以后再也不愿洗衣服了。

(四)根据孩子的情况培养能力

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等特点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在“大纲”中要求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把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他,孩子就没有成功的喜悦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失去信心。如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先洗一块手帕,他也许会感觉很轻松的,再加上大人的表扬,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

(五)培养孩子能力要持之以恒

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天天做,时时做持之以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今天让孩子去自理,明天又觉着孩子太辛苦或者太麻烦就一切代劳。这需要父母有耐心、有恒心把教育孩子当成我们的事业。

(六)家园共同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家园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都应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当前大部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超前理论的指引下需要家长密切的配合,家园要统一思想,统一教育,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孩子学会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为以后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坚强的自立于社会.

四、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态度

面对这个时期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种种行为,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态度,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造成不同的后果。特别是到了第二逆反期,即初中阶段,这种恶果会以不同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的上去了,有的下来了,有的走上了邪门歪道。

(一)溺爱放纵型的家长

这类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关注,过度保护,百般放纵。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权利,代替孩子做了本属于孩子最应该做的事,如追着喂饭、喂水,给五六岁的孩子穿衣服、穿鞋子等,什么事都替孩子代劳,孩子放纵无度的行为,家长也不加以制止,任孩子为所欲为。结果,让孩子失去了锻炼提高的机会,养成依赖性的坏习惯,使“自我为中心”不断得到恶性膨胀,掩盖了孩子真正的自我,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好管教,把“自我为中心”的必经阶段引上了邪路,“我是谁”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我是谁”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的归属问题,你是属于你自己,或是属于他人,你属于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都想让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不想听从别人任意摆布。这种归属感是人的本能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包括饥饿,睡觉等。安全需求是指满足了生理需求,开始追求获得安全,稳定和远离混乱。归属感和爱的需求,是指有了基本的生活规律,生活无忧之后,人对家庭和爱的需求出现了。自尊需求,包括对自己的尊重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当以上这些低层次需求满足实现后,人们就开始对高层次需求的追求,这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归属感没解决好,即“我是谁”这个问题没解决好,自己就认为自己没价值,心中没有“自我”,就根本谈不上面对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二)专制粗暴型的家长

这类父母家长作风严谨,家庭没一点儿民主气息,在孩子面前都是父母说了算,总想以自己的意志取代孩子的想法。本来两只眼睛是看东西的,可这类家长的眼睛好像天生专盯孩子的缺点,整天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只看到尚未完成的2%,没看到做得很好的98%,对孩子在逆反期的种种行为看不惯,稍不如意,不是训斥,就是打骂,使孩子心灵受到挫伤,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内心严重自卑,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有的表面服服帖帖,内心极不服气,总想寻机对抗。结果,构建“自我为中心”的必须阶段被压掉,同样失去了提高自我能力的机会。

(三)科学引导型的家长

常言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顽童才是健康的。”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不玩就不能健康成长。这类家长顺着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严之有方,爱之有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经常欣赏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以肯定和确认。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既是父母又是朋友,对孩子做了错事或过激行为,不是只停留在“不能那样”,“不能这样”。对孩子进行有效疏导,疏之有路,导之有方,是孩子行动有目标,操作有方法。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健康成长,一般7—8岁就可以走出“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氛围,向提高自我价值方面顺利发展,开始理性的思考一些问题,到了十岁就开始思考本质性的东西。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之所以没有自我价值,不知道怎样做人,没有把自己当做人,其根本原因是在小时候,父母不把他们当做人,没叫他们怎样来做人,不知道什么叫做人。无论是第一类家长,或是第二类家长,都有对孩子不尊重。前者把孩子视为宠物,后者把孩子当做畜生动物,没按人的规则来教化。从第一逆反期到第二逆反期的十年里,孩子心灵忍受了无数的彷徨,痛苦和折磨。家长用一件又一件的小事,花费十年功夫,酿造成了苦涩难咽的苦果。这个苦果终于成熟了,这就是教育的缓发性。

孩子叛逆期是什么时候 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

从孩子的心理成长来看,成长中会经历3个叛逆期。孩子叛逆期的时候,想必作为爸爸妈妈是最烦恼的一个了。那么,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呢?。爸爸妈妈们一起来学习下吧。

孩子叛逆期是什么时候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

孩子叛逆期最早是什么时候

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出现在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一般是在两岁半到3岁左右。

不过现在的孩子大约1岁前后就开始表现“叛逆”了。就这一点,我的分析是:一方面现在孩子的确越来越聪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们养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对孩子更早、更多说“不”。孩子们说出的第一个“不”,就是从父母这里学来的 。

第二逆反期:7-9岁,准大人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同于婴幼儿时期的宝贝,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一个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愿意让父母拉手,不让父母叫自己“宝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欢跟父母对着干,大人说东,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依赖大人、不讲道理,爱哭、比较娇气等。

第三逆反期:12-15岁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发育成熟,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种挫折感,这样,在身体与心理矛盾的自我纠结和成长中,孩子开始有了更多样的情绪体验。

叛逆期男孩教育方法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了自我独立意识,父母就不要极力的想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样只会激化矛盾。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能冷静地面对自己,调整自己,接受自己。

孩子情绪变化太大,这背后一定有原因,父母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寻找这个原因,是学习的压力,还是交友的影响,还是对自己突然长大时的困惑,还是父母的压迫,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青期的孩子敏感脆弱,父母应该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呵斥,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交心,如果母亲不方便,可以由父亲来勾通,也可以侧面通过同学朋友来了解劝导。

叛逆期女孩教育方法

1、多倾听、少说教,帮助孩子独立。当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父母采用说教的方式教育孩子的话,只会导致孩子更加反感,及时知道错也不愿意改。因此,父母要更多地去观察女孩的行为,倾听女孩的心声。让她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回过头来理智地再去审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应通过有效的倾听,更多地去了解女孩的独立意识,以便于给予女孩更有效的指导。

2、放下长辈的架子,当孩子的知心朋友。青春期有叛逆心理的女孩,对于父母的权威难免会多一份抵抗之心。所以,当女孩在争取自己的独立愿望时,父母不要动不动就以各种理由打压她,因为这样做很容易激起她的叛逆之心;相反,退一步做女孩的“导师”,帮助她出谋划策,让她去实现自己的独立愿望,她会对你感激不尽。

3、多体谅,适当满足女孩的愿望。当女孩有渴望独立的表现时,父母先不要急于给予评价和否定,而是应该静下心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如果对她们幼稚的举动轻率地给出这样那样的否定评价,就会大大挫伤女孩的信心,压抑她成长的动力。其实,简单地换位思考一下,所谓的矛盾就解决了,适当地满足女孩独立的愿望,会提高女孩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心,帮助女孩快速地成长。

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应对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

孩子的叛逆,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艰深的话题。尤其对中国父母而言,“建立家长式权威”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家长问孩子要服从和威信,孩子问家长要权利和自由。一旦孩子进入叛逆期,亲子间的冲突往往会更加惨烈。

在“静观育儿”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我收到大量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的问题。最小的孩子年龄,不到1岁。最大的孩子年龄,已近三十岁了。真是可怜父母心啊!

然而,我同时也从互动中看到,这些发愁的父母,往往是最不了解孩子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而且还不止一次。“叛逆期”是心理学家们的一个说法,代指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其实,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学会尊重孩子,亲子冲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结果了。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结合“静观育儿”微信后台的常见案例,来聊聊孩子叛逆的话题。

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会经历3个特别的时期,期间都会表现得很逆反——父母可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特点区别对待。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孩子的行为,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一逆反期:两岁半到三岁左右,自我意识萌发

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出现在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一般是在两岁半到3岁左右。不过现在的孩子大约1岁前后就开始表现的“叛逆”了。就这一点,我的分析是:一方面现在孩子的确越来越聪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们养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对孩子更早、更多说“不”。孩子们说出的第一个“不”,就是从父母这里学来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行动上,常常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不同意、反对的态度;语言上,则开始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这是孩子从意识上最早开始的与父母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感受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优秀的个人品质。

比如一位妈妈问:

静博士,您好!我的女儿两岁八个月了,一个月前我刚送她上半天制的幼儿园。在此之前,她不执拗,不爱发脾气,凡事有商有量;但这之后,她好像突然就叛逆、任性起来,稍不如意就撇嘴,甚至做出打人或者拍打东西的动作,“不”“就不”时刻挂在她的嘴边,仿佛时刻等着反驳大人似的。究竟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这种变化呢?她很爱幼儿园,从未表现出抗拒上学。但是这突然性情大变,我该如何引导?

案例里这个孩子,其实就是进入了她生命里的第一个逆反期。

说“不”,是她新学会的一种能力。这说明,孩子长大了,而且心理非常健康!

了解到这一点后,父母还需要反思。想一想,是不是平日面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经常采取命令、要求的态度和语气,甚至简单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行为?那孩子习得的,也将是粗暴的处理方式。

简言之,面对叛逆期孩子,父母不能限制,更好的办法是接纳,并引导。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即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让孩子做一道选择题。如,进家后,父母与其命令孩子:“不要把鞋子放在床上”,不如换成可供孩子选择的陈述句:“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边或是放在鞋架上。”睡觉的时候,父母给出的选择可以是:“咱们是现在上床,还是五分钟后上床?”

父母给出的选择其实是事先筛选过的,并且自己可以接受的。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方面,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做到良性引导;另一方面,孩子也不会产生被控制感,相反还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

如果孩子不要你给出的选择,而想要额外的,可你不能接受,那就直接告诉孩子,他们所提出的不是一项选择。然后再重复你给出的选择,让孩子决定。

除了粗暴回应孩子,我还注意到有一部分父母,他们对孩子过于耐心、“民主”,经常会反复问孩子“好不好”“行不行”。如:“我们现在出门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等。这种方式是否可行呢?事实是,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回答:不好,不行。其实,父母所做的只是给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说“不”的机会。这些父母还需花费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释、劝告、讲道理。他们其实已被孩子左右,并未起到很好地引导孩子行为的作用。

孩子在面对固定的那个照顾者(比如妈妈)时更容易出现逆反行为,建议家中其他人多参与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来,特别是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陪的少,孩子缺乏规矩、不能等待、脾气大的情况,会更容易发生。

而爸爸参与孩子成长的要点,即多带孩子玩,而非找问题、苛求孩子改正某个行为习惯。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做好榜样,孩子会自然地模仿爸爸的行为,并且更容易建立规则意识,因为爸爸的一言一行里都是规则。

第二逆反期:7-9岁,准大人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同于婴幼儿时期的宝贝,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是一个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愿意让家长拉手,不让父母叫自己“宝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大人说东,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依赖大人、不讲道理,爱哭、比较娇气等。

一位妈妈就曾这样问我:

罗老师,您好!我女儿快9岁了,过去一直比较听话,近几月不知怎么了,总顶嘴。什么事都要给自己找一个开脱的理由,哪怕是巧克力明明是她吃完的,非要说是爸爸妈妈吃完的,她只吃了三四颗。写作业、弹钢琴,我让她做,她总要找个理由跟我辩解。今天我陪她听写单词并帮她记不会的,她不是抠鼻子就是抠手,我制止她,她不听。我生气之下打她手两巴掌,她又哭又闹跟我吵,还要摔我的手机。我很伤心,我在她身上下了那么多心血,可她怎么变成这样——处处挑剔、厌恶、指责。我该怎么办?

脾气秉性的突然转变,以及强烈的逆反心理都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常见现象。孩子进入学校后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急于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会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脱离爸爸妈妈的掌控,表现为说话做事老气横秋、独立、有个性。

此时,父母是时候转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互动模式了。放弃家长一言堂的方式,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与孩子商量,也可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帮助和引导孩子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比如对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是否想要发展这方面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妈妈也轻松,学习动机增强,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所反映的“不听话”的孩子,大都还会出现学业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亲子关系的不和,让他们缺少有效引导,缺乏好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是他们将精力都用在了与父母对抗上。

就此,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化解与孩子的对峙状态;其次,要知道,7-9岁的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更多的是学习习惯不好所致。如,该看的书不看,该做的作业不做,看书时惦记着玩。

还有很多家长将孩子的学习全权揽了过来。正如上面案例中的那位妈妈所说:“天天盯着孩子学习”。这样,学习就完全成了父母的事,跟孩子无关。

与其天天盯着孩子学习,不如帮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制定好固定的作业时间、地点、正确姿势等;孩子因为磨蹭作业没写完,也要定时收作业;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去打扰更不去点评,除非孩子求助;帮孩子确保规律的作息等。

第三逆反期:12-15岁的青春期

一位父亲曾找到我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家孩子十五岁了,近一年来他站着都比我高了,与个子成正比的是,他的脾气也渐长,对他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师三五不时地反映孩子逃学,为这,我没少抽他,他也不反抗,就硬着脖子让我打,每次打得我手酸、一肚子气,末了他恨恨地来一句:“再打我就不上学了。”我还发现他在外面学会了抽烟喝酒,真怕他在外面结交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他妈妈为这都愁得睡不着觉,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劝他,心情好的时候,他会跟他妈妈说:“我没有交坏朋友,就是上个网什么的。”心情不好要么爱搭不理,要么就用一句“我烦着呢”堵你。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发育成熟,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种挫折感,这样,在身体与心理矛盾的自我纠结和成长中,孩子开始有了更多样的情绪体验。对女孩来说,会变得内向并体验到自我怀疑、愧疚或抑郁等情绪;对男孩而言,则更多地体验到暴躁和愤怒。正如这位父亲所说,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处于“烦着”的状态。

孩子的角色和身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最明显的是他们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支持。表现为,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很好面子,自尊心强;重视同伴关系,易受同伴影响,可能会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认同的事,如抽烟、喝酒,这些行为虽然父母不认可,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人的象征,代表他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等。这也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一些危险,如网络成瘾、早孕、酗酒、犯罪等。

有的父母会过度忧虑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希望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我们必须首先要学会信任孩子有这个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孩子也的确能顺利度过这个特别的时期。

除了信任,还有什么呢?我们要做好孩子们坚实的后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与孩子保持亲密而有间的亲子关系: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要重点提醒的是,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很有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不要以为孩子大了就不用陪了。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多与自己的亲戚朋友走动。别让孩子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经常宅在家里玩电游。孩子们有自己的社交,拥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长辈等,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话,即使不能跟父母说,他们也还能有别的倾诉渠道。

同时,父亲的功能尤其显得重要。父亲最好能够跟这个年龄的男孩做朋友。记得,对你的男孩来说,要紧的不是你如何说他、批评他、指点他,而是他信任不信任你,在你身上,他能否看到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男人的样子。

对于女孩来说,父亲不能刻意疏远。女儿长大了,不少父亲不会再像对待假小子一样亲近女儿了。保持一定距离是对的。但是仍然需要保持对你的女孩情绪和情感上的关注、支持。这对她们很重要。

总之,不同时期的孩子有不同的困扰。对于他们的不听话、叛逆,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下面是一些原则性的提醒,更是很多父母容易疏忽的:

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逆反。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每天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适时调整,切不可因孩子与自己的想法相左,而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这样做实际上漠视孩子真正的需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不能采取高压政策,更不能讽刺挖苦孩子,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研究表明,用低声细语的方式教育孩子更能获得好的效果。

对于不同逆反期的孩子,父母需区别对待。对较小的孩子,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给出选择等方式引导;对于较大一些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正面引导和肯定的方式引导。

父母言行不一或身处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更容易逆反。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和榜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只会招来孩子的不满孩子还怎么听从大人的话呢?另外,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孩子要么厌恶父母的行为,要么逃避这样的氛围,父母将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孩子只会越走越远。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