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脱位怎样矫正
髋关节脱位怎样矫正
正常情况下,髋关节在作屈曲、内收动作时,股骨头的大部分球面位于髋臼后上缘,如果此时有一强大暴力从膝关节向后冲击,冲击力可沿股骨干纵轴传递至股骨头,使已经处于髋臼后上缘的股骨头冲破关节囊后部而脱出,如果在暴力纵向传递的同时,伴有髋关节的屈曲和内旋动作时,股骨颈可被髋臼前内缘阻挡,形成一杠杆的支点,股骨头更易冲破关节囊后部,发生髋关节后脱位
意见建议:在腰麻下,病员仰卧,助手固定骨盆,髋、膝屈曲至90度,术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放在腘窝处向上牵引,开始先使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使股骨头离开髂骨),然后一面持续牵引,一面将关节外旋、外展、伸直、使股骨头滑入髋臼而复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何矫正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一般正常情况下,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相对构成,是一种典型的杵臼关节,但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在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因此该病必须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何矫正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何矫正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简称为CDH,医学上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仍有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患有CDH的患者,在新生儿时期就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因此在那个时候病患父母就需对此进行警惕,采取及时的矫正与治疗。
如今医学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方式有两种,一是保守疗法,二是手术治疗。
保守疗法就是在遵循HARRIS定律的的理论基础上,对髋关节进行复位。患者需要选择一个维持髋关节稳定的姿势比如蛙式位,通过支具、夹板或石膏方式对其患处进行固定,这些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患者为3至6个月的婴儿,可以选择专用吊带对其进行固定,3个月后基本都能得到良好的治愈,并且不会产生并发症和其他损伤;而一岁左右的孩子,则应先将拖尾关节进行整复,打上3个月的蛙式石膏,再通过支架固定9个月以上,才能恢复健康。保守疗法适宜于较早对CHD进行察觉的婴孩,是一种健康而无副作用的方式。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何矫正
手术治疗则适应于那些大于1岁的患者,而根据患者具体的年龄段又分为Salter骨盆截骨术和Pemberton髋臼成形术,前者适宜于1岁至6岁的患者,后者适宜于7岁及以上的患者。两者都需要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从术前准备到最后的恢复保健,每一环节都需要患者同医生进行积极地配合。
根据上述治疗方式的介绍,可以知道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可以进行治疗,而治疗的效果同病患的就诊时间有着巨大的关系,治疗年龄越大,效果就越差,因此一定要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获得快速的复原。
孩子的髋关节脱位需注意 及早治疗是关键
有些家长带宝宝去体检时,会发现孩子会有髋关节脱位。宝宝髋关节脱位是怎么形成的呢?髋关节脱位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又该如何治疗?
孩子的髋关节脱位需注意 及早治疗是关键
女孩更需警惕出现髋关节脱位
宝宝出现髋关节脱位,大部分是先天性的,在出生时就已形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孕妈妈在怀孕初期,正逢胎儿胎儿髋关节形成时期,因感冒、发烧或其他疾病导致胎儿生长停顿了一下,关节未正常发育,就出现了脱位。该病男女比例约为1:5,女孩儿出生时,年轻的爸爸妈妈必须注意检查一下。
若是不幸患上先天性的髋关节脱位,必须要及早的治疗。在宝宝还只有两三个月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检查或带上孩子去医院体检,看孩子是否有症状,趁早治疗。其实要检查宝宝是否患有髋关节脱位,也有个简易的方法:让宝宝躺着,将她的双髋朝两边展开(膝盖呈直角,大腿与身体垂直)。如果宝宝的双腿硬硬的,不能展开,基本可肯定是此病;如果宝宝两条大腿的条纹不对称、腿有长短,也往往是此病。但由于有些轻度脱位、半脱位的很难靠手法检查确诊,而且宝宝腿上脂肪多、腿的长短也较难明确。因此,6个月以下的婴儿可做超声波检查确诊。要注意的是,由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骨骼未钙化、骨化中心尚未出现,拍X光片只有一片空白,因此不要让宝宝无谓遭受X光的伤害。 10个月以上的宝宝可用X光确诊。
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如果通过检查,确诊宝宝患有先天性的髋关节脱位,那么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3~6个月的宝宝诊断明确后,可用专用吊带固定,3个月后95%以上可治愈,这种治疗方法不损伤关节、并发症少。1岁左右、开始走路的宝宝,则需要先将脱位的关节整复,然后上3个月的蛙式石膏,再用蛙式支架固定9~12个月,才能恢复正常。2岁以上的孩子则要动手术、再上石膏。4~7岁的孩子必须通过手术才能痊愈。做同样的手术,宝宝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年龄越大,手术创伤越大且效果越差。
无论是那种复位,需要遵循的原则是:选择一个维持髋关节稳定的姿势;根据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复位后维持一定的时间,促使髋臼和股骨头发育。如果髋关节脱位不予以及时的治疗,就会导致孩子腿部残疾,走路瘸腿,长大后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时就会感觉酸痛难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矫正的过程中,矫正鞋要经常穿,最好在家时一直穿着,不要因心疼孩子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不会有效。另外,在矫正期间,不能让宝宝双腿外翻着下跪,否则,腿上的韧带被拉松,就不能矫正了。
小儿髋关节脱位治疗的办法
小儿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在不影响或者尽可能少影响股骨头血液供应,防止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前提下,达到并维持股骨头在髋臼中的同心圆复位或者中心性复位,刺激髋臼和股骨头的发育,使得脱位或者发育不良的髋关节尽可能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保证髋关节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总体来讲,早期诊断为早期治疗创造了条件,而早期治疗又可使髋关节的病变得到迅速纠正,孩子年龄越小,病变越轻,治疗效果越好。国外有一个统计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小儿髋关节脱位的病例,如果出生后几个月以内就可以早期诊断,及时地采取治疗,经常都能获得完全的成功。
保守治疗一般是适合于18周以下的婴儿,就是股骨头和髋臼处于同心圆的解剖下,是髋关节的前提。保守治疗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选择一下股骨头和髋臼同心圆解剖关系的姿势,第二,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种固定方式,第三维持一定的固定时间,促使股骨头和髋关节发育。
现在常用的保守治疗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采用手法复位。这一部分也是临床上采用比较多的方法。它主要适合六个月到十八个月年龄段孩子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必须轻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一旦复位失败,不应该再强行复位,该用手术治疗。最反对的是反反复复地复位、暴力复位,它可以导致股骨头损伤,以至于导致股骨头坏死,手法复位成功以后,在髋关节外展的安全角内采用人类体位石膏固定,一般固定三个月,使髋关节稳定,美式整脊是就一种采用手法复位的非常科学的疗法。
保守治疗的第二种是牵引复位,也是适合六个月以下的孩子,髋关节是完全脱位的,就是髋关节分类里面的第三类——完全脱位,同时比较重的一批孩子,主要是通过持续牵引,逐渐外展髋关节,而使骨骼自然复位。它的优点是股骨头逐渐复位,很大程度上避免发生股骨头坏死,它的缺点就是整个治疗的周期比较长,在牵引过程中,家长护理的难度比较大,牵引不当可能造成皮肤损伤,妨碍治疗。
第三种就叫Pavlik吊带,国内有人把它翻译成连衣吊带,带子是上升的,现在是保守治疗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主要适用于六个月以下的婴儿,Pavlik吊带应该全天候穿戴,直到髋关节稳定为止,所谓髋关节稳定就是体格检查中的实验必须阴性,一般大概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以后可以每天摘除一到两个小时,孩子稍微洗洗、换换衣服,以后每两到四周可以把它摘除的时间延长到一倍,直到白天不带,仅需要夜间穿戴,持续到X片显示髋关节完全正常为止。文献报道,新生儿采用Pavlik吊带治疗的成功率大概在90%以上,如果六个月的小婴儿,他的复位成功率应该超过80%。可见,早期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的年龄超过六个月以上,一般不适合于Pavlik吊带的治疗。
手术方法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的切开复位,必须把股骨头纳入到髋臼里面,使股骨头在髋臼里面达到我们前面所说的同心圆的复位或者中心复位这么一个状态,这中间要去除妨碍复位的所有因素。第二,通过骨盆或者股骨头接骨,矫正髋臼或者股骨头痉断的畸形。在小儿髋关节脱位的治疗中,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可能发生股骨头坏死、再脱位和其他残余的畸形,这一方面强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发生股骨头坏死,治疗起来的难度可能比髋关节脱位本身的治疗更困难,所以在这方面,如果要治疗小儿先天性的髋关节脱位,必须时刻想到这一点,避免减少发生股骨头坏死。
婴儿在治疗髋关节脱位应该先采取保守治疗,单通过手法复位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保守治疗失败,或者是股骨头再次脱位,或者是明显的急性,还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一旦失败,或者手术后仍残留有明显的残余畸形,再次手术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几率要高得多,同时,手术的疗效也要大打折扣。所以对于手术治疗小儿髋关节脱位,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前注意事项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出生后一旦确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应立即开始治疗,可望获得一个功能接近正常的髋关节。治疗开始时的年龄越大,效果越差。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纠正工具
一、保守治疗
1、手法复位和各种夹板、石膏固定:手法复位后,对年龄在1岁以下的患者可应用各种可调式夹板或支具固定;而对1岁以上的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复位易活动且力量较大,造成夹板与支具不稳而发生脱位,需用石膏固定2~3个月后再改用夹板或支具固定。若可实现手法复位,为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一般要采用以下各种措施加以预防。首先,要进行复位前牵引,以克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使肌肉松弛,以减轻复位后头臼间的压力。通常行悬吊皮牵引,对年龄 2~3岁的Ⅲ度脱位者亦可选用骨牵引,一般牵引2~3周。其次,切断内收肌。旋股内动脉走行于内收肌与髂腰肌之间,当处于蛙式位时,此动脉受压而影响股骨头血供,因此切断内收肌不仅可克服内收肌挛缩,对防止股骨头坏死也有一定作用。第三是在全身麻醉下轻柔手法操作。全身麻醉后肌肉松弛,有利于复位,但手法要轻柔,应采用一次复位的原则,即一次复位未获成功,切忌反复进行整复,这样会使股骨头反复创伤,所以对一次复位未成功者,原则上应手术治疗。第四,用人位(human position)固定法,即从外展、外旋90°起,逐渐内收至发生脱位的角度,这两个角度间为安全范围,选择这个角度的中间值。如外展、外旋90°,内收至60°时发生了脱位,其安全范围为30°,故人位为外展、外旋75°位。Ramsey指出,其安全范围与内收肌挛缩程度有关,挛缩程度越重,安全范围越小。人位有利于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一般需固定6个月。
2、影响复位的因素:影响复位成功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1)髂腰肌挛缩横过关节囊前方,使股骨头与髋臼分离,久而久之使关节囊粘连,甚至形成葫芦状关节囊,或形成皮鼓状覆盖着髋臼口,因此复位难以实现。
(2)盂唇过大,阻塞了髋臼,影响股骨头的复位。
(3)头臼不相称,通常是髋臼过小、过浅,包括圆韧带过长、增宽,影响了股骨头的回纳,造成复位失败。
(4)复位后髋关节发育的观察:股骨头与髋臼同心,创造了髋臼三角软骨与股骨头骨骺发育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复位后股骨头发育较快,经观察,复位后1~2年内两侧股骨头发育相等,达到正常水平。
二、手术治疗
1、Salter骨盆截骨术:Salter手术除了使股骨头复位之外,主要是使异常的髋臼方向变为正常的生理方向,相对增加了髋臼深度,使股骨头与髋臼达到同心(图9)。
(1)适应证:年龄在1~6岁的髋关节脱位者,包括手法复位失败者。髋臼指数应在45°以下,股骨头大小应与髋臼基本适应。
(2)术前准备:为了得到良好的手术效果,防止股骨头坏死的并发症发生,术前必须进行股骨髁骨牵引、小腿皮牵引,同时行经皮内收肌切断。牵引重量为每岁 1kg,牵引时间一般以2周为宜,直至大转子达到Nelaton线上,床边X线摄片见股骨头达到髋臼水平。对脱位过高,经大重量牵引而不到位者,应行股骨短缩术。
(3)手术步骤:选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取Smith-Peterson髋关节前外侧切口,注意保护好股外侧皮神经,于髂骨翼两侧切开至骨膜,行骨膜下分离,切断缝匠肌起点,分离、切断股直肌起点,并向远侧游离,在其下方即可见到旋股外侧动、静脉,注意保护。切开髂腰肌筋膜,其内方为股神经,于髋关节屈曲外展位从小转子附着点切断髂腰肌,然后清除关节囊前方的脂肪组织,“T”形切开关节囊。检查髋臼及股骨头的病理变化,切断圆韧带,切除部分增大的盂唇,清除髋臼脂肪、结缔组织和髋臼横韧带,使股骨头复位,头臼相适应。股骨颈部有粘连时一并处理。此时,游离关节囊,特别是前、上、后方,切除多余的关节囊,紧缩缝合。此步骤十分关键,是防止再脱位的重要措施,缝合后以髋关节内收、屈曲不发生脱位为准。然后于髂骨翼两侧骨膜下分离,直达坐骨大孔,通过直角钳,引进线锯(图10),经坐骨大孔至髂前上、下棘之间截骨(图11)。将截骨远端用敷布钳牵引,向前、下、外方移位。从髂骨翼上取下一个三角形骨块,嵌入截骨间隙(图12)。用2枚克氏针将三角形骨块与上、下截骨端固定(图13),置硅胶管密闭引流,逐层缝合。术后可用双髋外展位石膏支架固定。如术中前倾角过大,超过60°,应行股骨旋转截骨术。
(4)术后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1周;48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1周可令患儿坐起,练习关节功能;术后4周拆除石膏,拔出克氏针;3个月内不能负重,3个月后如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改变,可试行下地,练习功能。
2、Pemberton髋臼成形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是通过髋臼上缘上1~1.5cm平行髋臼顶斜坡进行截骨,将髋臼端撬起向下,改变髋臼顶的倾斜度,使髋臼充分包容股骨头,使髋臼达到正常形态(图14)。
(1)适应证:年龄超过7岁,或6岁以下髋臼指数超过46°者可选用本术式。
(2)术前准备:同Salter截骨术。
(3)手术步骤:麻醉和手术入路与Salter截骨术相同。于关节囊上方1cm处,用宽的弧形骨刀截开髂骨外侧皮质,从髂前下棘前方开始,向后方呈弧形截骨(图15),直至坐骨大切迹前方。骨刀进入骨质内后,立即使骨刀的方向沿髋臼向下,准确地凿至“Y”形软骨的髋坐骨支的中心点,然后完全切开髂骨外侧骨皮质,于髂前下棘上方向髂骨内侧骨皮质凿一条与髂骨外侧骨皮质相应的截骨线,并至后“Y”形软骨。截骨后矫正髋臼的方向是以髂骨截骨的后部内侧皮质的不同位置来控制:截骨位置靠前时,髋臼顶向前旋转就少些;反之,截骨部位偏后,髋臼顶向前旋转要多些。双侧皮质完全截开后,在截骨端用宽弧形骨刀向下压,使上下两段髂骨前后缘至少有2~3cm的距离,这取决于髋臼发育不良的程度。然后,从髂骨面上凿一条前后方向的沟,再从髂前上棘上方取2~3cm长的楔形骨块,将此骨块嵌入髂骨两粗糙面内的沟内,使髋臼保持矫正位置(图16)。使股骨头复位,缝合关节囊,置一根引流管。逐层缝合。对脱位高者多需短缩截骨。
(4)术后处理:也与Salter截骨术相同,但石膏固定时间应为6~8周,负重时间应推迟至术后3~6个月。
3、股骨旋转截骨术及股骨短缩截骨术:股骨旋转截骨术适用于前倾角在45°~60°以上者,应与上述手术同时进行。一般于小转子下截骨,通常用线锯,截骨后近截骨端内旋或远截骨端外旋,用4孔钢板固定,但要注意矫正不要过度。
股骨短缩截骨术适于年龄偏大,Ⅲ度脱位,特别是术前牵引未到位者,亦在小转子下截骨,短缩2cm左右,也可同时矫正前倾过大,然后也用4孔钢板固定。
以上就是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