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以后耳朵疼怎么办

2016-05-04 | 日记本:《健身》

游泳以后耳朵疼怎么办

天气变暖后,游泳的人增多,同时外耳道炎、外耳道疖的发病也会增多。主要是因为游泳时,外耳道皮肤容易受潮,表皮软化,抵抗力降低,加上有些泳池水质不洁,污水入耳后容易使细菌在外耳道繁殖,侵害外耳道皮肤。特别是在广州,天气潮湿,外耳受潮后出现发痒不适,若清理时不注意损伤皮肤,易导致外耳道发炎。

预防这类情况的发生,建议进水前,外耳道用棉球阻塞,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游泳上岸后,可将头先偏向一侧,单脚跳或用手掌反复轻压耳屏等方式,排出耳内的积水,之后最好用干净的毛巾或棉签擦干外耳道。

特别提醒的是,有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或正在流脓的患者,最好不要游泳。经治疗后耳朵很久不流脓者可以游泳,但在下水前,应用涂上凡士林的棉球塞住外耳道口,防止水进入耳道。

呛水后,水可通过咽鼓管进入耳内,也有引起中耳炎的可能,因此,应注意避免。若鼻腔进水,应该用正确的擤鼻方法把水擤出,方法是手指紧压一侧鼻孔,从另一侧鼻孔缓缓擤出水,左右反复3—4次,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水逆流入中耳,或进入鼻窦,引起中耳炎或鼻窦炎。

预防游泳后耳朵疼的方法

游泳运动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游泳,是在水上靠自身漂浮,借自身肢体和躯体的动作在水中运动前进的技能。下面介绍预防游泳后耳朵疼的方法。

1、游泳被水呛到后,不要用力擤鼻涕,否则会把细菌往耳咽管冲。

2、为了避免游泳时耳朵进水,在游泳前应戴上游泳专用耳塞以避免污水进入耳内。

3、若水跑进耳朵,除了跳一跳,让水流出来外,可再用吹风机烘干,不要用棉花棒挖耳朵,才能保持耳朵的健康。

4、若不慎让水侵入,可将头部侧歪并轻拍头部让水自然流出,或以棉签轻轻伸入耳内将水吸出,千万不可在耳道内用力转动或过度深入,以免伤及外耳道皮肤或鼓膜。

耳朵游泳后痛是怎么回事

耳朵进水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遇过的问题,大部份时候只要侧耳跳一跳,水就会自己流出来。在夏天,游完泳后,有些人会有耳朵好痛。医师指出,这是因为水中的细菌进入耳内,造成中耳发炎的结果。

常常游泳的人,受到游泳池中不干净的水感染,极容易造成耳朵发炎,其中,又以中耳炎及外耳炎最为常见。

中耳炎是由于游泳时喉咙呛到水,水中的细菌沿着耳咽管漫延到中耳腔粘膜,造成中耳积水、阻塞,分泌物流不出来而发炎,急性中耳炎会有耳朵抽痛、红肿、发烧的症状,通常在由游完泳后1到2天最为明显,好发于2到6岁的儿童、感冒等抵抗力较差的人,通常以单侧感染较多。

急性的中耳炎要找医师治疗,在服药后,约10到14天大都可痊愈,这段期间内,要禁止游泳,洗头时也要特别小心,防止水再进入耳朵。预防中耳炎的方法,游泳被水呛到后,不要用力擤鼻涕,否则会把细菌往耳咽管冲。

外耳炎是夏季耳鼻喉科门诊里,病患最多的耳朵疾病,造成的原因有2种,第1种是因为耳屎太多,游泳吸水后膨胀、发炎,当病患拉扯耳朵时,会明显抽痛,在游泳后24小时内便可感觉,这时就必须就医,让医师用药水将耳屎软化取出,预防的方法,平时就定期清耳屎,尤其在游泳前,便可减少发炎的机会。

第二种造成外耳炎的原因是直接感染,有些人喜欢用棉花棒挖耳朵,长期下来,外耳道耳垢腺干燥,游泳时特别容易受细菌感染,会有外耳道浮肿、疼痛的症状,且在游完泳后立即有不适感,在就医治疗复原前,最好不要再游泳。

还有一种耳朵疾病是长期游泳的人可能得到的,称为外耳道骨膜增生,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游泳选手是高危险群,造成的原因目前仍未确定,可能与长期外耳道受冷水的刺激,及反复发炎有关,病患在耳朵外侧会长出一个肿瘤,除此之外,没由其它症状,亦不影响听力,若压迫到外耳道才须开刀。

常游泳的人,预防发炎的方法,可以使用游泳专用耳塞,以防止水的进入,若水跑进耳朵,除了跳一跳,让水流出来外,可再用吹风机烘干,不要用棉花棒挖耳朵,才能保持耳朵的健康。

游泳耳朵进水怎么办

夏天很多人喜欢游泳解暑降温,而一些人不注意时经常会出现耳朵进水的情况,游泳耳朵进水怎么办呢?不少人的做法是用手指顶住没有进水的一边,然后另一边进水的往下使劲的跳跃,这不失是一种最快捷的方法,如果是两边进水这种方法就不是很管用了。

游泳耳朵进水

游泳耳朵进水的原因:

由于水又有一定的张力,进入狭窄的外耳道后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两段,又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与鼓膜之间产生副压,维持着水屏障两边压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动流出。

有时外耳道内有较大的耵聍阻塞,则水进入耳道后更易包裹于耵聍周围而不易流出。耳内进水后会出现耳内闭闷,听力下降,头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们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来。有人甚至用不干净的夹子、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这样虽然可侥幸将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也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导致耳部疾病。

游泳耳朵进水怎么办?

1、单足跳跃法:患耳向下,借用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向下从外耳道流出。

2、将头部向左右两边来回用力甩几次,利用离心力甩出耳中水分。

3、活动外耳道法:可连续用手掌压迫耳屏或用手指牵拉耳廓;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4、将手擦干后,一手堵紧一侧耳孔后,另一手中指先按紧另侧耳孔,然后突然向外抽手,造成瞬时负压吸出耳中水分,两边交替进行。

5、外耳道清理法:用干净的细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触到水屏障时即可把水吸出。 由于游泳池或河水不干净,污水入耳后引起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感染,或耳内进水后处理不当,如不洁挖耳等,常可引起以下几种耳病: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耵聍阻塞,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 如果耳内进水后出现以上症状,应暂时停止游泳,并去医院检查,对症治疗。

6、侧卧法:以上方法都试过之后,晚上睡觉的时候躺下侧卧,也就是进水的那个耳朵,但是不要堵着,因为堵住之后会有气压影响水的流出。

7、如果有条件,尽快用棉签汲收、拭干耳中剩余水分。

8、如果是冬天,在基本去除水分后,还可以用电吹风小档热风将耳朵烘一下。

游泳耳朵进水注意事项

1、游泳前要作好体格检查。外耳道有耵聍时应当取出,否则泡涨后容易引起疼痛发炎。患有中耳炎的人,如鼓膜有穿孔,脏水进入中耳,可使中耳炎加重。因此,中耳炎患者必须经医生同意后才能游泳。

2、游泳时用蘸有凡士林油的脱脂棉塞紧外耳道,可起保护作用。

3、游泳后应及时把外耳道内的积水排净。排水时,头部歪向积水的一侧,用同侧的手掌轻轻拍打头部,就可将水排出。如耳内发痒,可用75%酒精棉轻擦外耳道,禁用手挖。如感到耳内疼痛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4、跳水要注意姿势和方法,不要使耳朵直接受水拍击,以免发生鼓膜外伤。

5、万一还是进水了,就把头偏向进水的一侧,左耳进水就右脚单腿站着跳跳,右边反之,同时用手盖住吸吸就好!

常见的关于耳保健方面的问题:

1、克服不良习惯――掏耳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屑状耵聍,可以随运动时的振动和下颌运动时自行排除。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掏耳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入外耳道,引起发炎,不仅痛苦而且难治。如果造成鼓膜穿孔,易引起感染,患中耳炎,就会影响听力。如果耳痒难忍,可以用棉棒占酒精擦拭,但不要插入太深。

2、预防游泳性耳病

硬块耵聍可以形成栓塞,耳朵进水,耵聍变软膨胀,影响听力,刺激耳道,引起发炎。如果耳膜已经穿孔,则不要游泳,以免引起各种疾病的复发。游泳时最好用用耳塞,头部仰起,高于水面。游泳不要深潜水。一是深水会对鼓膜有压力,二是易引起眩晕,造成危险。

预防游泳耳朵进水

3、保护好听力

耳聪目明是身体健康的标志,平时应该注意保护好听力。吴爱军医生说影响听力造成耳聋的最常见原因,一是药物中毒,二是噪音。药物最多最主要原因。可以致聋的药物主要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易损害内耳、耳蜗(听觉感受器),前庭(平衡感受器),造成耳聋和平衡失调。耳蜗中毒症状主要有:用药期间或停药物以后,出现高调耳鸣,听力下降,并且逐渐加重,直到全聋。

前庭中毒的症状主要有:眩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和平衡失调。作为医生要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能少用的不要多用,肌注不要点滴,不可滥用。致聋药物有交叉易感性,一种药不行,其他药物也不能用。致聋药物可母婴感染。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各种耳毒性药物。

另外,耳聋还有家族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人发现容易致聋,其他人更应注意。

4、噪声失聪

不规律、强刺激噪声,不仅能引起心理不适,而且能伤害听力。噪声损伤听力是缓慢的,进行性损伤,很难治疗。强烈刺激的音乐也会使听力下降。

噪声引发耳聋的特点是:出现高调耳鸣,且由间歇性变成持续性,最后致聋。判断小儿是否耳聋,可观察小儿对声音的反应。如果小儿睡觉从来不被大声音吵醒,对家长的呼唤不理睬,说话时间晚,或者一岁时,能说简单的话了,后来生病又失去了语言能力,则应该怀疑是否对听力有了损害,要及时听力测试,或者一耳,或者双耳。

所以说,游泳耳朵进水问题不容轻视,一定要及时的清理耳朵内的水,严重的更要及时的到医院就诊,以免导致更严重的危害。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