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
琢玉
戴征兵
【玉石雕刻第一道工序是选料。玉雕作者从玉料的型体、质地、色泽等方面综合考量,挑选出符合创作题材的玉石材料。】
十月的阿拉山口,已是寒风阵阵,七年级教师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一片榆树林,榆树的枝条携着一片片欲黄还翠的叶子在寒风中尽情的伸展着。
第十六届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的征稿通知来了。教务处要求每班交一篇参赛作品。我在班上进行了鼓动宣传。很快,学生的作品交来了。马小雪同学写的题为《我的好姐妹》的作文吸引了我的眼球,再三品读后,我觉得这篇作文是一块可以打造的璞玉。
【接下来的工序是挖脏去绺,设计造型。玉雕作者先去掉玉料上明显的瑕疵和裂纹,再用墨笔在玉料上面勾画出要雕刻的艺术形象。】
上午改完作业,我拿出小雪的作文又认真读了一遍。一抬头便看到了窗外的榆树林。微风吹过,枝叶婆娑。林边几位园丁正在清除杂草,疏剪枝条。
我决定在课间休息时找马小雪谈谈作文的事。她来了,后脑勺上扎着一条马尾辫子,脸上挂着微笑,眼睛扑闪扑闪的,透着一股子灵气。
“你这篇作文材料详实,内容丰富,可塑性很强,你去好好的修改一下。”我开门见山的说。
“老师,我该改哪些地方呢?”她有些激动地问道。
“我给你提两点建议:第一,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要略写;不是传播正能量的内容要删除,如文中的主人公陈甜甜,为了你不惜和同学打架,甚至顶撞老师等,这些内容是负面的,要删除。第二,你文中的材料多而零碎,好像没有用线串起来的珍珠撒在纸面上。你要给设置行文线索,最好设两条,一条是你和陈甜甜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你和家人的活动线索。两条线索平行或交叉推进,才能把你要记叙的事件和抒发的情感有条不紊地表达清楚。”我说得很抽象。
她接过作文本,若有所思的说:“好吧,我去试一试。”
【玉石雕刻的第三道工序是琢磨。玉雕作者根据设计图稿,借助各种雕刻设备和工具雕琢出玉器的造型。】
第二天上班,马小雪已经等在办公室的门口了。
“戴老师,早上好!作文改好了,您帮我看看吧。我先去上课了。”她见我到来,很有礼貌地说。
“你去吧。”我接过作文本回答。
看完作文,我暗自思量:这孩子的悟性真好!修改后的作文,无论是材料的处理,还是结构安排都十分妥当。她删除了冗余的内容。文中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以火车的“开动--行进--靠站--到站”为线索记叙小作者与家人的活动。另一条是以“购相册--看相册--送相册”为线索,记叙小作者与陈甜甜“相识、相处、分别、相逢”的故事。“看相册”是主体。由相册上的合影引出回忆,写小作者与陈甜甜从幼儿园相识、相处,直到小学三年级时分别的过程。修改后,作文条理十分明晰。
【玉石雕刻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玉雕作者利用抛光工具和材料对玉器表面去粗研细,打磨罩亮,使其平滑温润,产生光学反射效果。】
两个星期过去了,教务处催稿了。
再读小雪的作文,总觉得少了什么。我要给她提高难度。
我对她说:“这篇作文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很优秀。如果是常规的训练作文或考场作文,都可拿高分。可是,这是参加比赛的作文,面对的是专业的评审专家,如果缺少新意,也没有突出的特点,是很难胜出的。”
“老师,怎样才能出新意,有特点呢?”她有些着急的问。
“我还是提两点建议:首先题目显得平淡了,与内容也不合拍。你斟酌一下,更换一个有特色的题目。其次,情节安排方面,你与陈甜甜“相识--相处--分别--相逢”的情节,虽然有起伏,但却很完美。太完美就俗套了。断臂维纳斯给人以残缺的美,是因为她没了双臂更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试想一下,你四年后回到家乡,如果没有遇见陈甜甜,会怎样呢?你可不可以在这个情节上做一下改动呢?”我向她提议。
时间不长,小雪将再次修改的作文交来了。
题目改成了《没有送出的相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相册呢?是送给谁的呢?为什么没有送出去呢?这个题目非常好,既设置了悬念,又扣住了文章的线索。
再看修改后的结尾:“火车终于到站了,回到家,我从行李箱中拿出相册跑去找她。只见她家大门紧闭,院子长满的杂草。听她家邻居说她和家人都去了南方。我拿着相册往回走,心情失落的我在想:“她是否还会记得我,会不会经常想起我呢?或者她已经把我忘记了吧。”想着想着,我不经潸然泪下。”
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甜甜的父母和中国多数农民一样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以致小作者与陈甜甜的相逢化为泡影。这就有了现实的社会意义。
看完作文,踱到窗前。榆树林中间植着一排沙枣树。一串串紫红色的沙枣挂满枝头。我打开窗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然后回到办公桌前,快速敲击键盘,将《没有送出的相册》电子文稿交到教务处。
【玉雕作品完成后,送展,供人们观赏、品评。】
不久,喜讯传来,教务处向“第十六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报送十篇作文,有五篇获奖。《没有送出的相册》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