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帆影画柳烟
一舟帆影画柳烟
赵光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代范仲淹《江上渔者》诗中的一句,用于描述近年在北京画坛大放光彩的福建籍画家赖一舟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 。通惠河畔,垂柳生烟,却不掩蝉鸣声声,一幅落日画面,尽在河岸柳烟深处。 去年仲夏,于此情此景中,在画家朋友曹德富带领下,我走进了弘真堂画家谢敦毅夫妇的家,并于家宴中认识了他们同乡画家赖一舟。酒佐丹青好手,非有心情不可。尽管席间酒话不多,随后的茶话反倒多了起来,在各抒己见时,只见赖一舟说到当前北京画坛一些假艺术家的所作所为,为真艺术家颇为不齿。他站起身来,模拟了一位“伪画家”的作派,只见一袭唐装的他退后几步,踱着方步,继而如矬子走路一般,左右摇摆。走近画案,轻取一支画笔,也不蘸墨,在当空挥舞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猛然,他手中的笔在半空中转动如银蛇蜿蜒,给人腾云驾雾一般的感觉时,早已是画了起来。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末了,一顿笔,右脚抬高往地上一跺脚,画齐了。但见其表演,动作之造作、之夸张,荒诞不经,且令人啼笑皆非。继而,我和他交谈甚欢,他语气和缓,态度和蔼,谈起他的画集、他的画技,多有高见。在其画派、画风、画理、画魂的演武中,他多有建树,这些都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l 中国画的发展史告诉我,宋代“写景”、元代写“景”写“意”,赖一舟的行动自然也从“解构”历史传统开始,到“解构”大写意画结束。但最后的形质还是水墨画的程式结构。 实际上,赖一舟的水墨画程式,是对元明以来水墨画的一种发展。可是这一发展在几年中也是以苦思冥想技法为支撑点。因此,他很容易以画家的热情及其底蕴,对文人式的中国水墨画程式开刀——解构。这种解构亦可是对墨守成规的开战,因此,在继承中发展,只能是赖一舟的持续进步的阶梯。他倒不是四处求活,以卖画为生,而是有财力支撑的,据说被一家机构支持,因此,平常他不必在意于衣食住行,锅碗瓢盆,只需全心全力专注画画即可。作为当代实力派画家,赖一舟玩味自真,很早就出有自己的画册,去年,北京图书大厦还可买到他的画册。值得一提的是,前一阵子,他躲进小楼成一统,从北京回到他熟悉的福建土楼,辟谷一般,闭门谢客了几个月,专心于画作。 而其中,他选择作品赠送给我,千里快递,令人感动不已,且倍加珍惜。由此前,作为水仙之乡的画家,能得水仙花之灵性者,当属赖一舟。何以如此说?因为早在二十多年前,笔者在央视新闻中心新闻采访部实习时,就跟刘京山跑文教卫口,彼时,文化界的活动参与不少。沙滩,文化部、中国美术馆,来往之间,乐此不疲。得以接触到大量书画精品,品读、精研,随之而来。加之与诸多当代名家促膝长谈,耳濡目染多了,便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年来,深耕于此,多有感悟,多有见地。因此,当福建籍画家曹德富引见赖一舟时,与其在京城高碑店一见如故,友谊一直持续升温。对他的画愈加看懂。书画之于观者,无非愉悦身心;书画之于作者,则非有刻骨铭心的记述,兼以高超的画功,方得宝剑出鞘,直击人的内心。 这次,赖一舟揉入土楼的炊烟袅袅,乡愁寥寥,于熟悉的江南枝叶蔓藤中,镶嵌耕读文化的因子,张挂晶莹剔透的色彩,在全景构图的前提下,引入动物,或水中之鹭鸶,或山中之松鼠,栩栩如生,在于动静结合后的张力,是作者的欲望,转化为现实的形象,惟妙惟肖,起意盎然,仿佛心中的妙法,在于开悟的瞬间,得到一种真情实意。书画道行,非有勤奋不可,但又有例外,比如神笔马良,比如倚马可待的成语,比如曹植的《七步诗》等。赖一舟的笔管中,透漏了夜以继日的辛劳,又于神情自若中展示出天然的自信,是惊鸿一爪,是神来之笔,在每幅作品中都有六籍可踪可循。是书卷漫卷,是色彩浓淡,于作品中见心形,见心性,见心胸。当南风北渐,于通惠河畔,灵性江湖,统揽京华于一真,变幻万般技能,有通视千载风云,于笔墨铺陈中见精神,赖以舟楫,一舟行遍万水千山。 当年陆游《远游》诗中,“半轮月散千山影,一叶舟胜万斛愁。”使我时时睹物思情,想到赖一舟,与之对话、微信、电话交流中,印象更深。他的为人处事,可以从福建土楼的圆场中找到天地人和的因素,他的画风也可以从中透悟南派画坛的宗旨。笔笔派上用场的八大仙人,也由不得赖一舟大写意的真意放笔,画技笔触之自由无碍,且不是一味纵笔之谓。及待师从京派大师,其画多有师影笔路,久而久之,积趱出一个活泼、生动而有趣的精灵动物,在系之间隙,或动或静相合,或显或隐相适,配以落笔之娴熟技法,于画中不见有笔,于画中浑忘有法,达到了自在自如的赖氏画法。即到了古人所说的“笔为我用,法为我得”的止于至善。 常观赖一舟的画作,有一种意念流动如初。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是画家的舟楫之利,渡尽千河万湖,出没在京华福地。柳燕皇都,浩淼烟云,只见一舟帆影,自是醉意江南。却道是,看今日画坛,再添大家,赖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