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监督将公车与特权“一刀两断”
2015-08-27 | 日记本:《个人日记》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7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842起,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问题仍然最突出,达到680起。(新华网)
此前,车改试点通常采取三种模式,即,公车货币化、公车集中管理、以及二者结合。停用和上缴的公车由于简单报废或拍卖,既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又使得投标、报价环节因为缺乏统一规范和执行力约束而成为新的“唐僧肉”。以行政级别给予公务人员交通补贴的举措,不但有明显的与官职挂钩痕迹,还滋生变相的腐败:先淘汰一批旧车,拿了补贴,等风头过去,再购置一批新车,等于叫纳税人承担了多次支出,财政支出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持续加重;这也是车改试点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之一,公车改革竟成了部分机关和官员“致富”的新门道。至于以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乃至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让绝大多数公务人员买得起私车,“公车私用”都来不及,“私车公用”的意识如何凭空养成?
公车改革要驶离"特权车道",让内部监管与社会监督形成合力 ,树立正确的公车观,需要切实扭转把公车与待遇,特别是与特权联系起来的陈腐观念。要真正认识到公务车就是代步的工具,公务车只能用于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