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在校最好不带手机

2015-06-04 | 日记本:《个人日记》

中学生在校最好不带手机

前山中学 郑衡

我写了《是谁躲在手机里哭泣》一文,发表在《中国散文网》。本文只是抓住中学生中一个被手机所左右的典型。但却充分揭示了当今中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因手机而荒废学业者比比皆是。

文中林文晓本是一个爱好学习的中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她就能顺利考上县的重点初中。由此可见,她在小学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但自从她上了中学,有了曾经喜欢的手机,她的人生就改写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远离家乡,父母又在远地打工,独自生活在县城,她就成了一个没有人监护的留守儿童。这样的年纪,这样的人生阅历,这样的灯红酒绿的县城,造就了她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很正常的。这个林文晓,是千千万万个中学生为手机堕落的缩影。

文中一些细节的描述,人们可以想象到手机在中学生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教室里,有学生不论上课或下课都在玩手机;宿舍里,有绝多数学生饭前饭后拼命上网。许多家长认为,信息时代,不足为怪。但如果你处在老师的位置,就定会意识到手机对学生的危害。我不是说,凡是有手机的学生都会变坏,那也是太绝对化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但在我调查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有手机的中学生学习成绩和没手机的中学生学习成绩相比,没手机的中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于有手机的中学生学习成绩。而堕落变质的大都是拥有手机的中学生。我建议:手机最好是成年人才能拥有。

有目共睹,很多中学生在上课时,看游戏看电影甚疯狂上网,他们根本不把老师的上课放在眼里,为所欲为。就是不玩手机的学生,他们也因为有手机的学生而变得肆无惮意。可以这样看,在网络时代,老师的教育只是“生硬硬的知识”,父母和社会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大家知道,手机网上的游戏、网上的黄色、网上的QQ等等,在手机里随意找到,就是学校的各科考试的答案在新款智能机里就很容易找到。总之,网上的垃圾太多了,这对中学生尤其对不成年人的中学生诱惑最大,为此伤害也就最大。文中的林文晓和杨芬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他们不可避免受到这样的伤害,他们的早恋也就是因为这个手机环境教育的结果。杨芬的辍学,文晓的迷途知返,都是综合因素酝酿的悲喜。当然,人物个性是人物命运的主宰,性格决定命运。这点是无容置疑的。

然而,学校教育,首先要教育人的思想,然后再授以文化知识。因为思想指导行动,没有好的思想就没有好的学习。外因和内因对人的双重影响,虽说内因起决定作用,但外因也不容忽视。而杨芬和林文晓就是外在因素(手机)对她的影响造成伤害的。

既然大家都知道,手机对学生的影响如此之大,那我们作家长和当老师的为何不采取一定的措施管理好学生的手机呢?我想,首先是家长要严格要求孩子上学不带手机。其次,学校最好制定校规来约束学生带手机,并教育学生发挥手机的正面作用,摒去负面影响。下面是我对学校手机管理提出一些参考建议:第一、中学生最好不带手机,如必须带手机,就让家长带学生来写保证书。二、必须带的手机不能带入教室,如有带入,班主任没收。三、必须带的手机,在宿舍里要做到:(一)不能拿来玩游戏、看电影和聊天等,只能当做和家庭联系的电话。(二)午睡晚睡的休息时间一定要关机。(三)学生真的要和父母联系,可以找班主任或用校讯通电话。(四)如有特殊情况当特殊处理。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