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的原因

2015-05-06 | 日记本:《百科》

梦游,是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床继续睡眠的怪异现象。在神经学上是一种睡眠障碍,症状一般为在半醒状态下在居所内走动,但有些患者会离开居所或作出一些危险的举动。

医学解释

睡眠中无意识地走动或做出其它无意识的行为梦游症(Somnambulism),在神经学上是一种睡眠障碍,症状一般为在半醒状态下在居所内走动,但有些患者会离开居所或作出一些危险的举动,如翻窗、开车甚至一些暴力活动,如杀人等。

梦游症俗称“迷糊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夜游症不是发生在梦中,而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此阶段集中于前半夜。故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梦游症多发生在小儿期(6~12岁),可发生在儿童的任何时期,但以5~7岁为多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能自行消失。在小儿期,偶有梦游症的比例为15%,频繁发生的比率为1%~6%。男多于女。同一家系内梦游症发生率高,这说明梦游症有一定遗传性。夜惊发作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

形成原因

研究表明,梦游主要是人的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大脑的活动,包括“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通常,人在睡眠时,大脑皮质的细胞都处于抑制状态之中。倘若这时有一组或几组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仍然处于兴奋状态,就会产生梦游。梦游行动的范围往往是梦游者平时最熟悉的环境以及经常反复做的动作。梦游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对梦游现象十分惊奇,同时也对梦游产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偏见。

常人认为,梦游者大概像瞎子一样四处乱撞,其实梦游者眼睛是半开或全睁着的,他们走路姿势与平时一样。常人还认为梦游者胆子奇大,敢做一些惊险恐怖的动作,其实梦游者很少做越出常规的事,梦游时也极少作出伤害性的进攻行为。当然,梦游者有时由于注意力分散偶尔会跌倒碰伤。

常人还有一种偏见,认为不可随便去喊醒梦游者,因为梦游者忽然惊醒会吓疯的。事实上,梦游者很难被唤醒,即使被唤醒了,他也不会发疯,只是感到迷惑不解而已。还有人认为梦游事实上是在做梦,可心理学家观察到:梦游往往发生在做梦很少的非快速眼动期。

预防和治疗

由于梦游可能出现一定的危险,并可能引起别人的不安,影响到当事人的心身健康,必须进行预防和治疗。

首先,儿童易出现梦游不必过于惊恐,绝大部分随着年龄的增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会自愈。如果一周出现3次以上,病情会进一步延续到成年。

其次,家庭要给予他们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心理刺激。家中要做必要的安全防范,如门窗加锁、房内不生火、不放危险物品。在梦游期间,一般不主张唤醒他,以免出现过分的反应。

第三,安定类药物对该病有效,同时配合神经营养剂。

梦游者在睡后会突然起床穿衣,外出走一圈,又回来睡下,甚至有比这更为复杂的行动。事后不能回忆,就是当时唤醒他,也不能回忆自己为什么如此做。梦游,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多于成人,多在15岁以前发生。这可能与儿童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层抑制功能不足有关。梦游多在心理上受强烈刺激后发生,有家族倾向,有一半到成年后自然消失。

梦游是一种与睡眠有关的脑功能障碍。在正常情况下,在眼球快速运动阶段的睡眠中,大脑会传递行动指令给肌肉运动系统,如梦见火灾,大脑就命令双脚拼命地快跑。但人还有一种阻断机制,能在睡眠时不让信号传递到肌肉运动系统而使人能安稳地睡在床上。但若这种机制失调,人就会有行动,出现梦游现象。我们所见的梦游大多发生在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阶段,在脑电图上属无梦睡眠。梦游者的躯体方面是睡着的,而感官方面却是部分睡着;大脑皮层广泛处于抑制状态,但还有孤立的兴奋灶。

当然,也有少数儿童由于脑部感染、外伤或罹患癫痫、癔症时,也可能发生梦游现象,这要请医生加以鉴别。成年人发生梦游,多与患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有关。梦游只要不是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不需治疗。如果频繁发生,可请医生用些镇静剂。恐惧、焦虑易使梦游症加重,这就要设法消除恐惧、焦虑心理。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