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观后感、影评
天河观后感、影评
昂首挺胸 踩到瓜皮
去电影院的时候我是怀着期待的。印象中主旋律电影一般不会太难看。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我也挺开心的。因为看到了我想看的人,还有额外的惊喜。
虽然事后回想起来觉得这个剧本实在是……咳。据说编剧下基层去摸了不少素材,也能看得出创作过程中的努力,然而还是无法掩盖剧情架构的薄弱。
最让我不满意的一点是,这个故事里每个矛盾冲突最后的落点都很奇怪。无一例外地落在了春晚式的粗浅感动当中。例如当中段奕宏在隧洞里维修器械几乎窒息,被抬出来之后,第一时间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父亲、女儿、(谁让老人孩子上工地的?叉出去)连一度恩断义绝的老师都忙不迭地和他言归于好,这种大团圆的画面瞬间消解了我刚刚积累起来的感动。就像听着激昂的进行曲大踏步的前进,一脚踩进烂泥里。演员投入感情的表演都被这种敷衍的处理手法浪费了。再加上若干春晚熟面孔,看整部电影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在看一部特别加长版的春晚小品。
也感谢这部献礼片,让俞老师作为领导视察企业的时候,享受了新闻联播里国家领导人级别的画面。
然而光说不好的未免对不起辛劳的主创们。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这类题材和表述手法,我得说这部电影的画面和航拍是可以拿4星的。拍摄的时候正是酷暑的夏季,但是镜头里光线处理的很好。特别是夕阳下董家祖坟的场景;和早晨在女主父母家四合院里的场景,很美好。
这部戏里的几位演员,从儿童角色到父母辈的老人,都有一种端正持重的态度。在大荧幕作品逐渐浮夸浪荡的当今,也颇有令人怀念之处。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周晓丹在手术室,董望川在施工现场。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里无法承受内心的煎熬蹲下去掩住眼睛。看到那里觉得这个男人身上确实背得太多。
数年不见,段奕宏还是那么有型,表现堪称惊艳。透水抢修那段和后面维修机械的两段拍得惊心动魄。这个角色也比男女主角更加显得亲切。面临两难抉择沉沦苦闷的状态很到位。
只是戳心戳肺地一场叛师出走,最后还是换汤不换药地干起了老本行,让人怀疑同样的工作体制内给的薪水是不是有点低得不合理,让这么一个专业技术人员连十万医药费都拿不出来。
动机不明的地方还很多,比方说在地铁下方挖洞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暂停地铁而要让成千上万的乘客与施工方共同承担风险?比方说机械故障不能等厂方派人来修非要一个没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冒险抢修?是个人英雄主义么还是只为了完成上面的赶工任务?
关于俞老师,不用我评价。这部电影让我知道她是被爱着的,无条件的爱,这就够了。
最后。
我对体制和主旋律没有偏见,对南水北调工程不了解。也不想知道在这里拼命刷评论的各位的动机。这部电影既然被创造出来,就有它存在的价值。也同样有很多人的心血在里面。
我不敢说自己完全客观,也没有需要矫饰的理由。
以上。
天河观后感、影评
被看电影后的观后感
事业单位,被买电影票强制观影,称之为“被看电影”。
早看过豆瓣一星的长龙,可是,在影院里又是另一番景象:片尾,中学生起立鼓掌,同事擦干眼泪——有时候你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儿,在一个圈子里是很正常的。
比如男主一家,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觉得他们都是绝配啊,富有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的人就应该在一起,价值观相同,即使因为鸡毛蒜皮吵吵架,几分钟(电影中)之后就又和好了。
假设家里有任何一个人不那么伟大,日子就没法过了。
某事业单位(非本人就职单位)的培训课上,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某校长在父母常年卧病在床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在学校坚持n个月不回家,甚至在儿子40度高烧的情况下,依然将家里交给了妻子,在学校工地上坚持工作。。。。
——我觉得这校长真tmd不是人!
可是我同事都纷纷站起来说:真是好校长啊!我也要像校长一样奉献我的一生在教育事业上!
瞬间我有进了传销团伙的感觉。
是的,我不适合那里,像我这种思想境界不够的人是达不到的。
我只有在古书中读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达到过这样的境界,当然,论语没有提及他的家人。
我是觉得如果你愿意为理想献身当然可以,但为什么你的家人也要受罪呢?凭什么父母就要给你养孩子?凭什么孩子就要见不得父亲?凭什么绑架你家人也按照你的想法为人们服务呢?
——不过电影中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做思想工作”,很快就能“克服困难”了。
吐槽一下:男女主聚少离多,女儿很久不见爸爸——这样的女孩以后会出心理问题的:孩子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照顾,青春期会叛逆,不过因为需要爱的时候没得到,只能在别人身上找补;而且以后专会迷恋大叔,感情风格容易很失败的——不过,后来想想,也许做一项伟业就会有人牺牲,有人选择牺牲自己,有人选择了牺牲自己和自己的子女。
因为他们认为子女就是自己的东西,就要继承他们的意志的——这也是某些特定群体中才会出现的现象不是么?
你看太祖的妻女就懂了,所谓一个人的成功背后站了许多人,不是么。
不过后来转念一想,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要组织事业单位全体包场看这样的电影?
就是为了宣(xi)传(nao)阶级统治啊~
为什么宣传焦裕禄雷锋欧阳海,不就是因为他们符合某种zf需要的东西吗?
你都进了事业单位,坚信自己做的是伟大事业会激发你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志让你拼命干活抛妻弃子觉得工资不重要(对于上面)不是蛮好的吗?(一个幽幽的声音传来:听说过安利吗。。。。背景音乐换成了党卫军军歌。。。。)
曾经,我教育学生:集体主义,就是要牺牲掉一些个人的东西,大家在一起,光想着自己的自由是不可能的。
到学校除了学习知识文化之外,还要知道社会运作的规则,为了和他人一起做成某些事,你要牺牲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做出妥协。
——tmd,我当年在说什么鬼话啊。
什么?豆瓣打分低,电影是拍给那些文青看的吗?
你看一部电影是不是成功,看是否达到效果就好了。比如小时代,就是拍给粉丝的mv片,你一个大叔/阿姨刷什么绿漆?片子不需要你的叫好,你(给女儿/少女)掏钱就好。
所以啊,其实这种电影根本不在乎评价啊,反正很多东西都可以删和限制。
当然,人生要积极一点:
你看XX大业/伟业,你就当一部宣(xi)传(nao)片,至少可以联系《乌合之众》看看如何“做群众工作”的嘛~
电影各路春晚级别的煽情戏,就是拍给信的人看的啊(当然还有看个春晚就会哭的留学生),连选秀都知道用亲情戏拉粉丝,这种东西难道不早就是各路电影电视剧催泪的绝佳武器么~
【语文老师教我们观后感要总结一下影片大意】电影是说什么的呢?
告诉你南水北调工程不容易,你看国家也不是没花力气,领导都那么敬业奉献【懂逻辑的都明白这些是诡辩好么!】,你会不觉得领导们做的决定都是“艰难而深思熟虑”的吗?你会不觉得要牺牲小我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一份力吗?
打一分的原因,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我始终觉得是一群圣人的电影,树立了一个个标杆,仿佛历史书上被精心修饰过的伟人,不真实,不可爱
——其实我想打负分的。
——————————————————————————————
ps:其实我觉得片子里有bug啊!
1、男配德国留学PHD,含金量暴高的一位顶尖技术人员,竟然女儿没学上,父亲生病无钱医治,只能被迫辞职——就是因为做了国家公务人员不是么?可见提高公务员待遇迫在眉睫了啊,要不然顶尖技术人才都跑了啊。。。。
其实男主还能这样蹦跶的原因,不也依赖家里老人身体健康+岳父家有钱么?
学生说结论是家里没钱不要做公务员。
当然,娶个富家女也是可以的。
2、后来男配的女儿是托关系到北京上学的。
其实我特同情男配,我不厚道地在他身上找到了【光绪皇帝】的影子——无法拯救生身之父,也没法呵护心爱之人(女儿),老婆死了被变态女博士(我真不是歧视女博士,我的意思是前面加个the)推倒——整部剧情我只在他身上找到点人味儿,可是。。。。。
转念一想。。。。。。。这不是公然宣传托关系走后门搞fubai么!!
光腚总菊怎么没因为这段不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删了呢!
天河观后感、影评
《天河》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正在热映的电影《天河》排片不多,笔者觉得这其实是对主旋律电影的惯性漠视。实际上《天河》的制作是认真的,比市场上的很多烂片都要强。
电影讲述的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故事,南水北调,通俗的说就是水利人怎么把长江水从丹江口导到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可以说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福祉的战略性工程。电影截取了工程的副总指挥董望川与妻子周晓丹为了水利工程所做的工作这一面,来表达了千万不知名的水利人为这项工程和事业的付出。
在这中间,董望川和妻子周晓丹有过矛盾和冲突,感情有过疏离和不解。李幼斌饰演的工程总指挥董望川,对家庭而言,他并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疏于照顾妻子和女儿,在妻子心脏病手术的当晚还要坚守在工程现场。俞飞鸿饰演的周晓丹一开始对丈夫的工作并不理解,只想过一家人在一起的小日子,可当她真正来到丹江,面对治污、移民、迁坟等难题,她又开始逐渐理解丈夫,并顶住压力完成工作。
段奕宏饰演的技术专家江浩因为父亲重病的原因辞职另攀高枝,但他并没有背叛理想,关键时刻是他挺身而出,破解了机械故障。 可以看出电影并不是一味塑造高大全的水利人形象,在梦想与现实面前,他们也曾经有过落差,也曾有过犹豫,如此才显得他们的坚持更加真实动人,也更加难能可贵,坚持一年两年容易,坚持五年六年乃至数十年呢,不得不由衷的为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感到敬佩。
而为了让电影更好的被年轻观众接受,电影也加入了喜剧元素,让全片并不因为主旋律而显得高高在上,反而生动活泼有趣。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都会有曲折,都会遇到艰难险阻。希望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都可以如同《天河》里的水利人一样坚持和执着。明天,一定会更好!
原文发于《巴渝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