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木莲如何养护
乳源木莲如何养护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苗木高20余米。苗木皮灰褐色,枝黄褐 色。叶狭长,革质,正面深绿色,背面淡灰绿色。花单生枝顶, 白色。聚合果卵形。花期4~5月,果实成熟期9?10月。
地理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省都有分布。浙江省浙南的龙泉、 庆元、遂昌、松阳、云和、丽水和浙北的临安、开化、建德、淳 安等山区均有零星分布。
生态习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偏阴性,幼苗木耐阴。适宜 在土层深厚、潮湿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土中生长。一般在 海拔1300米以下的沟谷地带常与红楠、杜英、木荷、槠栲类等常 绿阔叶林混生。
繁殖栽培:播种繁殖。播前用温水浸种,再用湿沙催芽15 天。苗木种子不耐久藏,尽可能随采随播。苗木根系发达,侧根较多, 小苗移植容易成活。
园林用途:乳源木莲苗木干通直,苗木形优美,枝叶苍翠,花色 洁白,是优良的绿化苗木。适宜在公园绿地、风景区园林丛植或 片植。
乳源木莲的栽培技术研究
关键词:乳源木莲;栽培技术;采种;育苗;造林
中图分类号:S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27-03
1试验地点的概况
本次栽培技术探究的试验地选择在福建省邵武故县国有林场场部工区珠朝寺115林班58大班3小班(东经117°29′56〃,北纬27°21′1〃)和115林班59大班2小班(东经117°29′58〃,北纬27°20′53〃)、面积258亩(地点在邵武市郊,邵武市是福建省南平市内的县级市),该片试验地地理位置属于武夷山南部低山丘陵地(带),海拔在300m以下,山地平均坡度20~30°,年平均气温18℃,平均降雨量1783mm,无霜期达264d。林地土壤多以山地红壤为主,土层厚度中,林下植被以芒萁骨、杂竹、蕨类、管茅等居多,平均覆盖度在80%左右,是较为理想的试验地,基本满足乳源木莲的种植条件,也是良好的试验种植点。
2乳源木莲的采种
乳源木莲一般在2月中下旬开始开花,直到5月上旬尚有开花,9月上旬后,乳源木莲的果壳将由浅绿变为紫红色时,此时乳源木莲的果实成熟但尚未开裂,正是良好的采种时间。刚采摘下来的果实要置于阴凉通风处阴干处3~5d左右,等到其自然开裂后通过小木棍的轻轻敲打,将种子取出并进行筛选,之后将筛选出来的种子浸入水中2~3d并通过拌沙除去种子的假种皮,清洗干净后置于阴凉干燥处约2~3d,这样种子的处理工作就基本完成。但种子不能立即播种,需要进行湿沙贮藏,要求相对湿度在85%~90%,并经常翻动保持通气,直到次年2月份的播种季节再取出。一般乳源木莲的果实出籽率大约为9%,种子的纯度在90%以上,含水量较低约为8.943%。
3乳源木莲的育苗
3.1乳源木莲的播种
乳源木莲的播种时间一般都是在2~3月份,选择阳光直射少、土壤较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砂质壤土的半日照山垅田或沟谷地作圃地。播种之前需做好圃地的消毒工作,基肥也必须给足,播种时采用开沟点播的方式,一般沟间距为25cm,深3~5cm,播种密度为20~30粒/m,播后最好用细土、火烧土、细沙或锯糠覆盖,再加盖稻草,以确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率为50%以上)。
3.2乳源木莲的育苗
乳源木莲是一种珍稀植物,属濒危树种,所以种子来源较少,发芽率也偏低,且在育苗过程中病虫害的情况较为严重。因此掌握正确的育苗技术十分重要,能够极大的提高成苗率、苗木质量和产量。为此,根据乳源木莲的种苗年生长规律以及不同苗期的生长特点,提出育苗技术如下。
3.2.1播种期
对苗圃地选择一般以土壤肥沃的山垅田为优并进行细致的平整,于2~3月份播种。为了防止由于圃地积水而引发的乳源木莲病害,必须筑成高床。
3.2.2出苗期
一般从3月上旬到4月上旬为乳源木莲的出苗期,这时的幼苗娇嫩细弱,抗逆能力极差,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因此在幼苗开始出土时,就要及时取出覆盖的稻草,并搭盖荫棚,防止烈日与大雨对幼苗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另外需注意的是给出苗期的幼苗浇水时最好采用喷雾式浇灌。苗木出土后,每隔7~10d就需喷洒农药以防止病虫害(800倍液的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的效用都较好)。另外需注意的是出苗期浇水最好采用喷雾式。
3.2.3幼苗期
一般从4月上旬到6月下旬为乳源木莲的幼苗期,且前近40d生长速度都较为缓慢,之后生长会得到加快。在幼苗期的关键是及时采取保苗措施,即在5月到6月初这段时间里,趁着阴雨天气进行间苗移植工作,使得苗圃地的苗木均匀分布。到了6月初时,需注意喷洒多菌灵,以防止这个月份多发的乳源木莲焦枯病,加强对乳源木莲幼苗的监控,一旦发现有病害苗木必须及时拔除。在这个多雨的季节,灌溉需做到适时适量,还要注意苗圃地的排水问题,防止积水烂根问题的出现。在6月中旬左右可以为幼苗追加少量肥料,追肥可施用低氮高磷的混合肥,以促进地下根系生长,为之后的速生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3.2.4速生期
一般从6月下旬到9月下旬为速生期,约为90d,这段期间里苗木生长迅速,地上和地下根系生长都很快。苗高的生长高度约为全年生长量的72%,枝叶也生长迅速,并形成完善的营养器官。这段时期对苗木的质量起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做好管理工作,应为苗木施加所需的水、肥料,到了7月末8月初需将遮荫拆除,每15d左右追肥1次,直到9月份才停止对苗木的灌溉与追肥。每周定期进行一次喷药,防治苗木病虫害。
3.2.5生长后期
生长后期是育苗的最后时期,时间上一般是从10月上旬到12月的中旬,在这段时期内,苗木的高度生长速度会逐渐降低,并最终在12月份趋于停止。这时主要任务就是促进苗木木质化,提高苗木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在正式入冬后,需对苗木采取如覆盖等合理的防冻措施。
4乳源木莲的造林试验
通过与不同伴生树种混交对比试验,对乳源木莲适宜的伴生树种选择进行研究,为乳源木莲的造林提供理论基础,实验步骤如下。
4.1试验取材与试验设计
4.1.1试验取材
乳源木莲均选择经上述育苗处理后生长健壮的苗木做为试验材料,而参与试验的伴生树种杉木、香樟、马褂木以及福建柏苗木均为 1年生的实生苗。
4.1.2试验设计
为保证试验的有效性,在福建省邵武故县国有林场中选择水源、光照、海拔高度以及土地肥力等适合乳源木莲及试验树种生长的二个小班做为试验区域。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15块大小为20m×20m的样地,分成5组每组3块样地,再分别对5组样地进行处理:1组样地为乳源木莲纯林,2组样地为1∶1的乳源木莲与杉木混交,3组样地为1∶1的乳源木莲与香樟混交,4组样地为1∶1的乳源木莲与马褂木混交,5组样地为1∶1的乳源木莲与福建柏混交,另外在各组之间种植2 排乳源木莲作为保护行防止相互干扰。
4.2试验处理
苗木的定植。在经过土地平整后,挖明穴回表土,穴大小统一规定为60cm×60cm×40cm,并将穴内的石块、树根、茅草头等杂物清理干净,每穴施钙镁磷约01kg,另为了促进土壤熟化、积蓄水分,需将表土回填穴内并使之高出穴面10cm以上。最后根据试验设计于2月进行苗木的定植。
对定植好的苗木定期进行一次锄草松土抚育管理,在定植后的2~3年内的6、7月份进行一次追肥,施肥量为每块复合肥0.1kg。
4.3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4.3.1试验数据的采集
逐年定期进行各块样地的成活率,并于每年的4月底前进行适当的补植,以控制最终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在6年后对各试验样地分树种测定胸径,再依据平均胸径统计数值,选择1株平均木,将其伐倒并测定树高,并按1m区分段截取圆盘,采集各项数据。
4.3.2试验数据分析
各个试验样地的平均木形数f1.3可通过弗尔公式f1.3=0.140+0.66q2+0.32/qH计算得出,平均木单株材积可通过公式V单=D1.3×H×f1.3计算得出(其中,q为形率,H为树高,D1.3为胸径);以各个样地的平均木性状表现值代表样地的平均水平,且1组区域的纯林单位面积蓄积计算公式为:V=V单×10000m/200(其中m为小区株数)。不同伴生树种下的的林木胸径、树高、单位面积蓄积等性状表现,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运用多重比较采用q检验法确保准确性。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4.4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乳源木莲胸径的差异
通过对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以得知,5组不同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分中乳源木莲胸径生长情况存在显著的差异,大概变动范围在14.5~19.8cm之间,平均胸径最大的为第4组,即1∶1的乳源木莲与马褂木混交林分,最小的为第2组,即1∶1的乳源木莲与杉木混交林分。
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可知,就乳源木莲的胸径生长情况而言,4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马褂木混交林分与其他4组林分之间存在显著不同;2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杉木混交林分,3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香樟混交林分以及5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福建柏混交林分这3组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但1组样地的乳源木莲纯林,2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杉木混交林分以及5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福建柏混交林分这3组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4.4.2乳源木莲树高的差异
通过对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得,5组不同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分中乳源木莲树高存在一定差异。依据表数据可知,就乳源木莲树高而言,3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香樟混交林分中乳源木莲树高是5组中最高的达到了9.4m,比4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马褂木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莲树高要高出0.4m,比1组样地的乳源木莲纯林的乳源木莲树高要高出1.0m,比2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杉木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莲树高要高出1.2m,而树高最矮的是5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福建柏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莲仅高7.5m。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可知:4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马褂木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莲树高与3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香樟混交林分中乳源木莲树高相差无几,但这两组与其他三组的乳源木莲树高相差较大;1组样地的乳源木莲纯林的乳源木莲树高与2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杉木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莲树高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但与5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福建柏混交林分的乳源木莲树高相差极大。
4.4.3单位面积蓄积的差异
通过对表一数据的分析可知,5组不同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分中单位面积蓄积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变化范围为48.73~87.27m3/hm2。4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马褂木混交林分的单位面积蓄积最大,与其他4组差异极大;5组样地的1∶1的乳源木莲与福建柏混交林分的单位面积蓄积最最小。
5结语
通过试验表明,马褂木、香樟是乳源木莲较为理想的伴生树种,都能够很好的促进乳源木莲的胸径、树高生长,也有利于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增加。
本文通过对乳源木莲的采种、育苗以及造林试验的探究,确定了乳源木莲的栽培技术与理想的伴生树种,为大规模的乳源木莲造林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乳源木莲的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乳源木莲栽培中必须解决的要点之一,需加大监管力度,促进乳源木莲速生丰产。
参考文献:
[1] 廖云程.杉木林下培育乳源木莲绿化大苗新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5):47~49.
[2] 谢芳.乳源木莲优质干材混交培育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3,39(2):84~90.
[3] 周东雄.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分特征与固土保水功能[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29(1):316~320.
[4] 王忠平,陈水龙,赖培淼,等.乳源木莲造林试验研究初报[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4):315~318.
[5] 王忠平.乳源木莲生长规律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5,22(2).3
乳源木莲的养殖技术
乳源木莲属绿乔木,苗木高20余米。苗木皮灰褐色,枝黄褐色。叶狭长,革质,正面深绿色,背面淡灰绿色。花单生枝顶,白色。聚合果卵形。花期4~5月,果实成熟期9?10月。乳源木莲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都有分布。浙江省浙南的龙泉、庆元、遂昌、松阳、云和、丽水和浙北的临安、开化、建德、淳安等山区均有零星分布。生态习性温暖、湿润的气候,偏阴性,幼苗木耐阴。天然更新良好。适宜在土层深厚、潮湿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土中生长。一般在海拔1300米以下的沟谷地带常与红楠、杜英、木荷、槠栲类等常绿阔叶林混生。
繁殖栽培:播种繁殖。播前用温水浸种,再用湿沙催芽15天。苗木种子不耐久藏,尽可能随采随播。苗木根系发达,侧根较多,小苗移植容易成活。
(1)采种在果实成熟末开裂之前及时采种,采回的果实摊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千3-5天,待开裂后用木棍轻敲或翻动,种子即可脱出,随即浸水2-3天,拌沙搓去假种皮,洗净后阴干2-3天,用湿沙贮藏,贮藏时要求相对湿度在85%一90%,并经常翻动保持通气,但贮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应超过1年。
(2)育苗种育苗一般在1~2月播种,发芽率一般在50%以上。宜选择在阳光直射少、土壤较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砂质壤土的半日照山垅田或沟谷地作圃地。在地形较开阔、阳光强烈的地方育苗应搭荫棚。育苗前做好土壤消毒,施足基肥,精细作床,开沟点播,沟间距25cm,深3-5cm,播种沟每米播种子20-30粒,播后用细土、火烧土、细沙或锯糠覆盖,再加盖稻草。播种后保持苗床土壤湿润,当苗木出土60%时,分批揭去稻草,揭草的同时应插些树枝或芒萁骨遮荫。苗木出土后每半个月喷1次1%波尔多液,连续喷3-5次。待苗木长出真叶后,可施适量的磷、钾肥,以促进苗木生长,增强其抗性,也可施以适量的尿素。在育苗过程中应注意及时除草,保证苗木正常生长,并间苗2次,定苗时保证每米播种沟保留10-15株苗木,每面产苗1万株左右。
园林用途:乳源木莲苗木干通直,苗木形优美,枝叶苍翠,花色洁白,是优良的绿化苗木。适宜在公园绿地、风景区园林丛植或片植。木材色质兼优。纹理直,结构甚细,均匀。质轻柔,强度中,不翘不裂。加工容易,刨面光滑,油漆后光亮性良好。可供上等家具、工艺品、文具、仪器箱盒及胶合板、车船等用材。成熟干燥后的果实称“木莲果”,可治肝胃气痛、脘胁作胀、便秘、老年干咳等。花可提取芳香油。树皮含厚朴酚及厚朴碱,可作为厚朴中药代用品。乳源木莲为常绿乔木,树干通直,树冠浓郁优美,四季翠绿,花如莲花,色白清香,是优良庭园观赏和四旁绿化树种。
乳源木莲果的功效与作用和营养价值
【拼音名】Rǔ Yuán Mù Lián Guǒ
乳源木莲果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木莲果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乳源木莲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nglietia yuyuanensis Law.
采收和储藏:秋后摘取已成熟而未开裂的果实,晒干。
【原形态】乔木,高达8m,胸径18cm。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植株各部除芽鳞被金黄色平伏柔毛外,余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托叶痕长3-4mm;叶革质;叶片倒披针形、狭倒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8-14cm,宽2.5-4cm,先端渐尖或稍弯的尾状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稍背卷,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侧脉8-10对。花单生枝端;花梗长1.5-2cm,具一环苞片脱落痕;花白色;花被9,排成3轮,外轮3片常绿色,倒卵状长圆形,中轮与内轮肉质,倒卵形;雄蕊多数,长4-7mm,药隔伸出,近半圆形;雌蕊群椭圆状卵形,长1.3-1.5cm,基部心皮狭椭圆形,具3-5条纵棱,上部露出面具乳头状凸起,花柱长1-1.5mm。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1200m的常绿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聚合蓇葖果类圆形或钝圆锥形,似松球果。木质坚硬,不易剥开,长约4cm,直径3-4cm。表面棕褐色,有瘤点状突起,基部通常具棕红色的短梗,直径约5mm,梗上密布黄色圆点状雄蕊脱落后的痕迹。果大部分已开裂,内表面棕色,未开裂的蓇葖果背面有1条纵棱隆起,侧面黄棕色,具4-6条棱。剥去果皮,内具1-4枚种子。气芳香,味辛辣。
【性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通便止咳。主肝胃气痛;胁肋胀痛;老年便秘;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