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武林影评、观后感

2014-12-08 | 日记本:《影评》

一个人的武林影评、观后感

有功夫的地方 就有武林

首先声明,这不是软文,本来只给三星,但是由于豆瓣太多无脑愤青因为所谓的口水仗而刻意打一星,我这么做只是为了把片子的分拉回正常水平。

期待了很久,终于在上映的第一天去看了。

上座率不高,可能是第一天大家还没来看。

我要怎么说这片子呢,可能中肯点的评价就是武戏满分,文戏零分。

甄子丹上一部拿到这个评价的电影是哪部?《龙虎门》

但是《龙虎门》又与这片有点不同,一个漫画风格,一个时装写实。

漫画风格你想怎么打都行,没人会说你屌威亚,没人说你一拳打爆墙很假,因为是漫画,是天马星空。而时装片更多是要注重情节,否则就沦为为打而打了。

说情节,这片的情节真的是弱得让人心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戏而设置的剧情,说是流水账一点都不过分。最让人不开心的是编剧好像真的没想过要在剧本上下功夫。夏侯武最后的转变完全不能让人信服“封于修说的没错 功夫是杀人技”,这样完全是为了能转到去结尾大战去。

人物单薄,杨采妮的角色本来想塑造成冷酷的上司,后半段还行,前半段却一直是一种装出来的感觉。王宝强的武痴形象也没有一个展现过程,为什么亲手杀了妻子就会有于天下群雄争锋的想法?或者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他曾进过精神病院?

武戏没得说,甄子丹做动作导演的那几场真是可以入围经典场面。不会过于套路,也不会过于超前化。

香港动作片,尤其是甄生设计的动作场面,很突出一个“硬净”,还有一个突出细节,这就是为什么《突袭》1&2很多打戏,但是能真正记住的缺寥寥无几,而甄生的动作场面都能在脑里重新演一遍。《突袭》注重的是长镜头少剪辑,尽量地展现整个动过过程,这样做能增加真实感,但是消弱了电影镜头叙事。而《导火线》《特殊身份》《一个人的武林》更注重的是电影视听语言的运用。哪个位置用特写,哪个位置用升格,节奏就出来了。我还是很记得甄生在《导火线》的making of里面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想拍电影的武术家,而是懂得武术的电影人”,动作电影的好看与否,更多是是否能运动电影语言的,所以这个是《突袭》没办法相比的。

监狱群殴和ending大战有着强烈的甄子丹风格,倒是董玮导演和元彬指导的两场打斗戏有点old school,不过这样也不是不可以,多种风格的融合也是本片好看的一个地方。不过前几场的打戏有点短,你可以说是因为为了铺垫结局大战,也可以说是为了体现王宝强的功夫高强。只是这样一见面就打的,两分钟就收场的打戏还是短了点。

3D效果就真的是没有必要了。哪怕陈德森导演怎么说本来就想拍成3D的都不成为理由,尽管这个片子手持的镜头不多,很多都是稳定的pan镜头,但是由于动作场面中人物的移动较快,3D中还是有一些拖影,前后景难以分离,当然这是跟3D是后制的有关。大部分的文戏没有3D的必要。如果这片子有2D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致敬的我就不说了,作为一个港片迷,未等片尾彩蛋我也能认出客串的人,其中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黄志强,这位被称为野兽导演的狂人,曾拍过《舞厅》《重案组》《省港一号通缉犯》等让人热血沸腾的好电影。

明天二刷,注重分析技术。明天看完有空的话再跟大家分享吧。欢迎交流,不过还是要以友好为上噢。

做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1992年,《少林寺》公映十周年。河北邢台市南和县的一户农民八岁的儿子王宝强打点行装来到了少林寺。因为迷恋这部电影,八岁的小农民立志成为电影明星,就在少林寺作了六年俗家弟子,练了六年童子功。光是基本功就练习了三年,晨跑的时间是夏季凌晨四点,冬季凌晨五点,周一周二素质训练,从少林寺跑到登封市区再跑返回来,距离和一个半程马拉松相似。

接下来,这个十几岁的小伙子觉得自己可以演电影了,便打点行装来到北京寻梦。他先是和其他群众演员一样蹲在电影厂门口等待一个副导演叉着腰出来像挑白菜一样从他们中挑出几个顺眼的,如果中选,中午能吃上一盒和他一样被挑剩下的白菜帮盒饭。凭借少林寺习来的一些童子功,他也为武打电影做武行和替身。

漫长的等待,为这个小农民换来了命运奇迹般的眷顾。2003年被导演李扬挑中,在《盲井》中饰演男主角,一举摘得金马奖最佳新人,法国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如果说李扬导演的赏识只是让这个一米六的小农民获得了业内的认可,那么2004年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就是把他的影响力抛向了群众。2年后,他主演的电视剧《士兵突击》,更是当年大热,风头一时无两。

161公分的王宝强,虽然没种过地却一身民工味儿的王宝强,8岁离家却永远改不掉的河北乡下口音的王宝强,瞬间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无论何时,问到他,他都会说,我想演武打片。跟公司要机会,跟各大导演要机会,跟媒体喊话要机会。小农民从没忘记自己的武打明星梦,从没忘记自己8岁离家时的初衷。

终于被他等到机会,和功夫巨星甄子丹一起出演这部《一个人的武林》。在武打电影中,扮演第一反派,男二号,基本相当于爱情电影中的女一号的地位了。

虽然可以看出,王宝强在农民形象之后,在努力尝试颠覆,但是他与生俱来的小人物感、瘦小的身形和河北乡音,这些曾经帮助他获得成功的因素都成了他转型之路的绊脚石,王宝强还没有习惯于一个反派角色,显然观众也并没有接受“傻根儿”成为坏人。他每一个用力过猛的表情之后,总让人觉得他接下来就会仰面绊倒摔个狗吃屎或者被人不屑的敲一下脑瓜。在功夫方面,努力练出的六块肌与劈叉威亚成了王宝强成为“武打明星”的制胜法宝,但是在甄功夫面前仍然显得太过花拳绣腿。

《一个人的武林》和王宝强的成长经历太像了,他并不是天赋卓越的人,甚至有着明显的缺陷阻碍追梦。但是坚持和卓越最终能够让他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这武林追梦之旅,对封于修来说是灰暗疯狂的自我毁灭之旅,对王宝强来说,却是色彩斑斓的梦幻万花筒之旅。

近几年甄子丹唯一能拿得出的电影

实在受不了这些连看都没看过就打一星,或者带着黑某人的情绪在打分的影迷了。现在中国电影“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所谓影迷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思下自己在这种场景下所充当的角色?

电影的整个故事虽然有破绽,但是整体问题不大,这点很难得,一般而言,甄子丹的好多电影,打斗都值得一看,但是往往整个故事却都是乱七八糟,这部戏相对而言,却环环相扣,甄子丹和王宝强在戏里面基本上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都是武痴,走的路也都一样,而事实上整个故事也是在不断的深化强调这一点,虽然其实甄子丹口头上讲的大道理,尤其最后结尾的台词太画蛇添足了,应该故事带动主题走,而不是台词来带动,但鉴于目前很多国产电影,连故事都讲不完整的局面,已经强的太多了。

“功夫是杀人技”,很喜欢王宝强的这句台词,跟《浪客剑心》那句著名的台词“剑术是杀人的伎俩”,基本上都撕去了所谓格斗那层浪漫的面纱,-----格斗来源于战场,来源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场,他不是“武蹈”,不是曼妙好看的花架子,王宝强在戏里的角色嘲笑白冰演的师妹打的是花架子,诚哉斯言!

也正因为这点,这部戏的打斗充满了爆烈的色彩,凶狠,残酷,拳拳狠毒,而且细节处理的很好,如果仔细观看的话,会发现王宝强的角色的拳头的指节都是茧子,这才是一个练功夫的高手真正该有的,甄子丹的拳头也是,唯一令人遗憾的是打擒拿的那个纹身师傅,他的手太白嫩了,而且两个人对打用的是鹰爪,手这么白嫩,手指纤长,这点很不符合角色的身份。但总体而言,除了偶尔掉威压以外,这部戏的格斗值得满分。而且没想到王宝强的功夫底子这么好,在中国功夫电影青黄不接的年代,不知道他能不能走向功夫明星这条路子。

甄子丹的演技还是不自然,总显得特别刻意,很多人说王宝强演的不好,这点跟我的感觉恰恰相反,王宝强演的不错,但是甄子丹演的还是太浮,看来甄的电影还是只能看动作啊。老天爷其实蛮赏饭给王宝强的,因为他是属于长得丑,气质也很屌丝的那种,根本就缺乏明星的气场,这点对于他而言,如果能沉淀下来,虽然成不了明星,但是有条件可以努力成为一个演员的。而这部戏里的王宝强,演的也颇为惊艳,有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疯狂,残暴,绝望,心狠手辣,然后一心痴迷于最强。

最令人感动的是戏中对一些过去的功夫明星的致敬,看到有孟海,有徐小明,有袁小田,尤其是故去的刘家良师傅,作为王龙威口中的“武术百科全书”的刘家良,如果他来执导这个片子,或者来设计这个片子的功夫走向,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甄子丹的设计虽然很好,但是都是现代搏击的路数,这点作为一个戏中传统门派的掌门人的角色背景,稍微感到有点遗憾,但如果是刘师傅的话,会不会传统的成分会更多一些,比如说腿战里的释行宇使用的谭腿,以及擒拿里的鹰爪,会更纯粹一些

总体而言,这部戏值得推荐,应该是甄子丹近几年,或者别说甄子丹了,是中国功夫片近几年的翘楚之作。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