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影评

2014-12-03 | 日记本:《影评》

太平轮影评

人人都是女文青

凌晨两点的广州,从漆黑的天河城出来,冷风冷雨扑面而来。我心中压抑不住激动,要打车回公司写影评!汽车呼啸而过,沥青地面泛着水光,我戴着一顶从军布帽,就好像影片里的黄晓明……

真不是我做作,真不是我矫情,而是导演逼着我们要有文艺情怀。

言归正传,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望去看这部片的:名导吴宇森,六位男神女神,壮美的海报,堪比泰坦尼克号的剧情……为此我献出了我的处女看——第一次看零点首映。在晚上10点看完《星际穿越》后跑回家换上隐形眼镜再赶到电影院,为的就是那该死的3D(现在都流行3D,看着人眼晕啊)。没关系,我满怀期待的,准备好了溢美之词想要在影片结束后奉上……

可是我失望了,尤其是在刚看完《星际穿越》后再看《太平轮》。虽然吴导也是好莱坞响当当的导演啊,可怎么就拍了个偶像剧出来。不得不化身毒舌!

在我等待影片开始前,我在售票台听到俩售票小妹的一段神对话。

A:一会儿楼下演的什么?

B:《太平轮》。我朋友还问我看过没。当然没。看名字就知道演轮船呗。

A:我还以为演太平间呢。看这名字。

我:你说得太对了,整船人都死了,还不是太平间?

---------------------------------------------------分割线-------------------------------------------------------

一、时间太长

影片时长129分钟,剧情松散得我不好剧透,我只能告诉你千万别相信电影名称和电影简介,这不是《太平轮》,这是《太平轮(上)》。整部片讲的是1949年年底上船前发生的一切杂事,如果你想看撞船、沉船,想看豆瓣截图里章子怡落水,想看《泰坦尼克号》般的生死离别,那你就直接看《下》吧。《上》的背景是1945年-1949年间抗日战争结束到国共内战结束。尽管演员名单里金城武和宋慧乔排在最前面,但在《上》里没有主角,也就没有主线。

讲的是国党将军黄晓明抗日战争后一见钟情宋慧乔,娶了她,让她怀孕,然后把她送上太平轮到台湾养胎的事;讲的是少女宋慧乔爱上帅哥黄晓明突然就成了女人到台湾养胎等老公打完仗团聚的事;讲的是日军军医金城武抗日战争后,乘着太平轮回到台湾继续当医生思念旧情人长泽雅美的事;讲的是国党小兵佟大为和章子怡假结婚并爱上章子怡但还没碰上太平轮的事;讲的是农村靓女章子怡为赚钱买船票去台湾卖淫并一脸无辜贞烈的事。

129分钟,估计有近50分钟在描绘打鬼子和打自己人上,其余80分钟就是这波人的缓慢眷恋中。明明两集可以压缩到一集,主角可以提炼,铺垫可以50分钟就够,但“浪漫的”吴宇森把这个铺垫拍了129分钟,然后在最后一分钟匆匆闪过几个众人上船、船上贫民音乐会、船舱进水、金城武满脸惊愕的镜头就弹出一行字“欲知后事,请看《太平轮(下)》”(不记得是不是前面那四个字,原谅我人老记性差)。尼玛,我辛辛苦苦驾着笨重的3D眼镜等待的太平轮在哪?船都没上!上了,是上了一次,宋慧乔上了,金城武上了,章子怡还兴冲冲地跑到售票窗口问船票多少钱。正当我默默点头影片要进入正题时,章子怡嫌贵没上,那俩人嗖地就到了台湾,黄晓明和佟大为还在战场呢。原来这只是太平轮1947年首轮……好吧,我被导演上了。

二、特效假!镜头假!

影片一开始就是战火纷飞的画面,车子炸了,胳膊飞了。士兵轻轻松松地上坡、下坡、奔跑、中弹。似乎是为了达到逼真、身临其境的效果,导演选择了手持跟拍,但又没法像演员一样跳上跳下,于是拿了机器手来操控,结果镜头是上上下下了,可是平滑得奇怪。此外明明是打仗,是打仗啊!居然还有心思去弄汽车爆炸大特写,士兵中弹喷假血,帅哥晓明的缓慢镜头。难道你就是因为要做出3D效果让观众不虚此行就非要把战争片弄成红警过场动画吗?我想看《风语者》想看《集结号》想看《兵临城下》或者任何老一点的国产战争片,不需要来那么多俯视仰视甚至航拍的镜头,不需要你向观众飞来一只手或者一团爆炸云,我只想看客观视角常人能看到的战争场面。

有几个镜头我是肯定导演的审美的。金城武在尸横片野中仰面满脸仓皇,佟大为在幻想章子怡是自己妻子时七八个战友紧密围在他的脑袋四周好像摆出《丑的历史》的封面和《岩间圣母》般的表情和构图。但是你确定这是一部“战争、爱情、剧情”片,而不是一部超长版创意广告或MV?尤其是黄晓明初遇宋慧乔时,那种切换双方缓慢渐变的镜头,以及黄晓明那叼烟臭脸,我真以为是要上演《霸道总裁爱上我》。

三、演员太帅

其实这个可以归为上面镜头用的不好的问题里。但是鉴于黄晓明大帅哥太帅太帅了,帅得我直接跳戏,我必须单独拿出来讲。

如果拿本片六个主演作比较的话,颜值爆表第一位就是黄晓明,第二位是宋慧乔。金城武英俊,帅,但是是看得见沧桑,看得出角色的。但前两位,真让我跳戏。

首先我必须声明这两位我真的喜欢,海绵蛋糕勾人的下巴迷人眼神,宋慧乔四分婉约三分精致两分大气的美让我平时在电视上、杂志上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好吧,我就是盯着仔细看:哇!怎么会长得这么完美!

但是,正因为这俩人太完美了,尤其是黄晓明,每一个线条都如同仪器精密计算过,让我在看片的时候就分神看他的脸去了,导演还给他的脸那么多大特写:正面、侧面、仰头、低头……连鼻孔都是完美的。感谢这么多大特写,以及旁边金城武、佟大为、章子怡的对比,我相信黄晓明是整过的。他不管演什么片都是那副德性,那个笑容,那个眼神。我在《风声》里看到过,在《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看到过,在这又看到。所以我根本感觉不到他努力想演的为了军人使命视死如归的精神,连最后要被炸死前也来个朦胧的大特写,我想导演是有多爱他。我本来以为是因为他是帅哥才这样,可是我前几个小时看的《星际穿越》,帅大叔马修一点也没让我跳戏;后来我又想是不是晓明是国人我看着太熟悉,可是马修我在前几天翻他历年剧照时也是口水满地呀,但我还是不跳戏。

宋慧乔好些,起码演少女时像少女,演少妇时像少妇,没有那么艳光四射的五官反倒让角色有了内涵。但是那多次对她五官的大特写,缓慢地摇移,眼镜、鼻子、嘴巴、颧骨,让人以为你是在演戏还是拍兰芝广告呢?我边看时脑子不断出现电影开始前的兰芝广告:真美,我真想用。

四、人人都是女文青

说实话,我是满怀期望看这部片的。我以为会出现《泰坦尼克号》那样自然流露各种人性的镜头。我以为这部3D电影只会让客观变得更真实。谁知从头到尾,按次序出场:黄晓明、金城武、章子怡、宋慧乔、佟大为、长泽雅美(就是这个次序吧),每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女文青(不是黑文青,男文青也是变相的女文青)。晓明大哥在战场中还有时间缓慢思索、神伤、思念妻子,到最后好不容易逃到壕沟里,还对一同生还的佟大为说:我还有一个东西没拿(我和慧乔的结婚照)。然后他回司令部,拿着那照片流泪感伤几句,什么蕴芬,在战争中我心里一直想着你,想着你在草地上赤脚跳舞云云。你是李煜吗?前一秒还要装腔作势地发号司令兄弟情怀,下一秒就来诗朗诵思念娇妻。你前两分钟离开司令部时看到了照片不带只带日记,后两分钟就说啊,我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没拿。真是够了,再老克勒的情怀晓明演得都很现代。此外,所有黄晓明的戏份都拍成了偶像剧、mv,总裁蛮横亲上我,上我,你只会有这感觉。尤其是最后一幕,个人升华,阳光从天窗洒下来,在画面中央,我们的晓明就正正中中地走到阳光下,沐浴在阳光下,死也要死在阳光下。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不美……

章子怡则是另一个和角色现实不符的女文青。她扮演的于真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目不识丁的女人,为了找上过自己一次以身相许的兵哥哥来到上海。后来听说伤兵都送到台湾去,就想赚钱买船票。别的要用脑子的活都干不了,白天做伤兵护士,一脸柔情,晚上卖身,也是一脸柔情。还要站在凌冽的寒风中,微微仰着无辜清白的脸,让人以为她只是被逼无奈。多文艺,导演还多次给她长镜头,表现她的营养不良她的赤贫无奈。可是,干嘛要在晚上被壮汉干了两回后还一脸贞洁烈女的样子呢,马上又可以清净无涯。让人以为她全程阴道干涩,毫无快感可言。

至于金城武和宋慧乔,角色设定本身就是带点文艺气质的,会画画的军医,会弹琴跳舞的富家女,配上台湾的茫茫芒草和澎湃海岸,远离大陆粗糙的现实,你们爱怎么文艺就怎么文艺吧。不过看到金城武在开头战争结束后走在堆满尸体的壕沟中,然后突然跪在了土壕上,周围都是尸体,我当时就一边赞叹着他的帅脸一边不忘白眼:你专门踏遍尸体把他们摆在你身边然后仰起苍茫的脸就为了配合导演的文艺意淫吗?(构图请参看画家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杀》,想象一下那个小婴儿是金城武哥哥。)

唯有佟大为演的小兵还真挺有小兵的感觉,24岁,从军六年,单纯、真挚、傻。但在幻想章子怡的时候也有诗人的感觉,就好像车延高在意淫徐帆一样: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

吴宇森此前在采访中说自己一直想拍爱情片不得,想了26年。好啦,这次一次性让你文艺个够,文艺将军、文艺妓女、文艺医生、文艺富婆、文艺士兵,还有那个只出现在金城武记忆里的长发弹钢琴会画画的文艺日本妞。

说实话,我是满怀期望来看这部片的。本来是想着看完之后要对比着《泰坦尼克号》写影评的,当时还想应该很多人会有这个idea。不过,现在看那得等《下》……电影的优点也是有的,比如演员很帅很漂亮,比如画面很精美。但是我想看硬着陆的战争爱情片,不是mix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或者《小时代》拍摄风格的青春意淫。我还是会期待《太平轮(下)》,尽管我估计演员也不会演得比上好了,但我还是会来看的。因为,导演是个有文艺情怀的人,我也是。

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末世画船,沉于流沙。孤臣孽子,世代隐喻。1949题材拍不好就不要去动,等不世出的电影人出现即可。吴宇森试图将国共内斗、中日世仇、兄弟反目裹在爱情万金油中,来涂抹这艘叫做“太平轮”的末世巨轮,他终于从一流的香港导演堕落为二流的好莱坞生意人。他不懂1949,不懂桃花扇底哀江南,也肤浅了爱情。

这是我写在短评里的话。

长久不动笔,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自己坐在桌前喝一杯酒,伴着窗外狂风呼啸,听蔡琴《渡口》,回想起64年前那个冬夜的海风中,太平轮如何一寸一寸静悄悄地沉没了下去,如同没有存在过一样,深感吴宇森这部耗时多年的电影,还没有蔡琴的这首歌来得恰如其分。

太平轮,太平轮,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太平轮这个故事,大陆导演可能拍好,台湾人有可能拍好,唯独当下的香港导演很难交出一份满意答卷。1949年的台湾海峡,无才者管中窥豹无法竟全功,懦弱者避之唯恐不及。而吴宇森着实是愈发聪明了,他挑上了1949年1月27日的冬夜中,沉于台湾海峡的那艘渡轮,这个从谢晋开始,中国大陆最顶级的电影导演视若宝山的一个题材。《太平轮》拍好了,如投名状一般,影评人势将交口称赞,但如果拍得不好呢?

截止到《太平轮》的电影上映,我在本科时候于月色荷塘边筹思过的两个剧本都已经被人捷足先登,上了银幕(另外一个是姜文的子弹)。我是在未看到太平轮这电影之前,已经自夸,可以猜到这部电影的上下两部将如何分裂,看了之后果不其然:几位男女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都与中日战争和国共第三次内战扯上关系,而在国军全线溃败的情况下,几位主人公背负着爱情与恩仇登上这艘画船,驶向他们命运的终点。

香港导演是真地不懂中国历史的,拍出来的历史电影都如二流武侠小说(《鸿门宴》),而所有的大格局题材他都像处理《赤壁》一样,上下两集,如TVB一般。吴宇森对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认真劲头,还不如张艺谋在《活着》(哪怕《金陵十三钗》)中的付出,他以为砸些钱,做些功夫,就拍了那场你死我活、中华民族几乎是在自断经脉中做出选择的年代。

他拍不好战争,也当然就拍不好那艘游轮,是的,不是巨轮,是游轮。

肠肥必然脑满。精挑细选大明星加入贺岁档,兼顾一下大陆、日本、台湾乃至韩国的票房,吴宇森今日的选择,和当年那个在旺角街头刚刚辞去记者工作的年轻人的志气,相去甚远。

说他们不懂历史,若不服气,就在脑海中尝试想想1949年1月27日,在黄浦江码头因为过于拥挤而跌落海中的孕妇们,还有那些明明已经无法维持秩序还努力去救人的国民党宪兵;去想想那些缺了胳膊断了腿,枕着步枪在寒风中睡在北平崇文门下的林彪军队;去想想淮海战役(徐蚌会战)结束后徐州市在街头的女大学生,她们跟着国军溃败的军卡车后面跑,大声哭着喊,“谁带我走,我就嫁给谁”;去想想在安徽滁州城内国共两军在大雾中对峙,共军将鸡汤煮熟了迎风送去香味,而那些饿死却最终没有投降的国军,或者去想想陈布雷为何自杀,去想想易地而处,你会不会登上那艘船?

你又可知道,一直有传闻说太平轮载有千斤黄金,是共军为阻拦黄金进入台湾而秘密炸沉,那些至今无法找寻骸骨的遇难者中,除了国民政府的退休高官、富商名流、民国的文化精英之外,还有几位是共产党送去台湾建立网络的红色特工(张汉,余则成的原型之一),而他的女儿为父正名奔波多年。当你在为太平轮哀叹之时,你到底需不需要选择站在哪一边?

模糊的价值观是不需要选择的,没有读过这些,就任你再聪明也无法想象出来。你精挑细选俊男美女,既配不上当年上海滩的绝世繁华,更配不上北朝勃兴南朝断送的末世哀歌。太平轮是惨,但那个名唤中华的民族呢?如果真的能浴火重生,那无数埋葬在中国各处的民族菁华,死得是否值得?

吴宇森终于没有懂这些,他将一切裹在爱情的万金油中,打包送给了观众。他蜕变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在预告片中即宣称“与其把生命交给战争,不如献给爱情”,但这句话,毕竟还没有《宋家王朝》中蒋介石的那句“革命就是爱情,爱情就是革命”来得厚重。导演的悖论或许在于,你如果真是一以贯之的和平主义者,又为何让小马在《英雄本色》中的太平山顶说出“我做这一切是为了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可以拿回来!”,那一句振聋发聩的台词。

历史不就是这句狠话中来去的吗?

当我们称一个东西、一件事为悲剧时,我们到底是在指代什么?写完这些,听到蔡琴另一首《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或许因为是中国人的缘故,我始终认为太平轮的悲剧象征超过泰坦尼克号。最大的悲剧不是生死,不是情人远隔重洋,而是整个民族最优秀一代人的努力付诸东流水。1937,1949,1976,甚至今时今日的盛世,莫不如此。

太平轮不是五月花号,台湾岛也不是蓬莱仙山,而这土地上的人们,始终没有真正等来那艘能驶向彼岸的船,所以它出现在《老残游记》第一回的梦中。又或者说,我们曾经建造过这艘巨轮,甚至登上过它许多年,但终于失去了它。彼岸是西天取经路茫茫,何不看重脚下?

而对那些船上的同胞,但在沉没之时,我唯一奢望的,或许是历史真地记住了他们,真的,在离去时假装舍不得他们。

2014年12月1日大风夜

过了头的浪漫

吴宇森到了这个年纪,对他,什么是值得期待的,什么是不必指望的,不用多说,观众自己心里自然有数,尤其是在看过他几年前从好莱坞归来拍过的《赤壁》之后。无论是把《太平轮》称为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还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人们心里更盼望解决的疑问可能还是吴宇森究竟能把骇人听闻的惨剧拍成什么样子。或者说,老吴的暴力美学放在现代会被何种形式演绎出来。至于历史至于爱情,没人期许太多。

这并不是对吴宇森的贬低,术业有专攻,五指皆有用,每个名导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也自然有自己的致命软肋。对吴宇森而言,这软肋就是爱情或女人。想想看,除了《纵横四海》里的钟楚红,他的电影里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在重要程度上算得上女主角的女性,而即便是《纵横四海》,里面似乎也是惺惺相惜的友情大于暧昧不明的爱情。因为拍男人拍得太多,因为太了解太熟悉兄弟间的情谊,吴宇森在爱情上的薄弱被一直被人所忽视。而当他高调宣称要拍女人,说爱情,谈浪漫,这种先天不足终于在《太平轮》中被无限放大。

至少从这部上集来看,爱情在整部《太平轮》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上集里的战争与即将在下集里上演的海难加在一起,都是为了烘托片中悲壮而凄美的爱情。在《太平轮》最初的剧本中,编剧王蕙玲所创作的三段爱情是彼此独立的,只是在后来的反复修改中,三个故事最终被逐渐融汇在了一起。但从上集来看,这种融合颇有种”强扭的瓜不甜“的味道。在大部分时间里,三对恋人的故事仍旧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尽管在多个场合,譬如片头的华东战场,其后的上海码头,导演有意暗示着众人在同一空间内的出现,其后佟大为与黄晓明,宋慧乔与金城武间也曾有过短暂的接触,但彼此间互动的缺乏仍然让电影显出明显的松散之感。三段故事的分离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各自故事本身的苍白无力。设想,在有限的两个小时里,吴宇森必须要把相当的时间留给火爆的战争戏,剩余的文戏被一分为三,效果可想而知。当故事的浓度因为篇幅的原因被稀释,导演自然也无力在其上面做过于精细的雕琢。因此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三段恋情均像是被贴上了类型标签的大路货。黄晓明与宋慧乔这对明显是在取悦古典欧美浪漫爱情故事的拥趸,佟大为与章子怡则代表了中国古代民间悲情故事在旧中国的重新演绎,至于说金城武与长泽雅美,不用多说,针对的当然是日系纯爱片的爱好者。导演在爱情故事上类型化的处理,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不好的联想,那就是所谓的六大巨咖,三国巨星,并非是为了展现乱世浮生的众相,不过是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口味,进一步在当地打开市场,捞取票房的花招而已。

而具体到对于爱情故事的微观描绘上,吴宇森的败笔同样不少。最为明显的恐怕便是他对浪漫二字的理解。吴宇森当然是个有着浪漫情怀的导演,白鸽,风衣,枪火,这些都是例证。只是,这种浪漫一方面是充斥着阳刚气息的,与爱情中男女间的浪漫大相径庭。而另一方面,吴宇森进入两千年后的颓势也从侧面证明这种浪漫放在今天多少都有过时的嫌疑。不幸的是,吴宇森还是过高估计了自己。他在关于《太平轮》的访谈中大谈特谈浪漫,但事实又是什么样子呢?《太平轮》对浪漫二字诠释的笨拙程度就像一个完全没谈过恋爱的小男生在写一部关于爱情的鸿篇巨制,因为经验与想象力的双重缺乏,他所能依赖的唯有机械的复制。黄晓明与宋慧乔的初遇,雪夜,穿不合脚高跟鞋的大小姐,一曲共舞的华尔兹,完全是童话故事里经典元素的粘贴。佟大为与章子怡在面馆吃面的那场戏,章子怡擦筷子以及倒盐其实都是非常出彩的细节,但导演似乎生怕观众不能理会似的,非要自以为是的用上慢镜头特写,一带而过的含蓄被用力过猛的暗示彻底击毁。而说到金城武与长泽雅美,随便找上一部青春校园系日剧日影,完全可以实现无缝隙的完美替换。

如果说,这种对浪漫的误读和滥用仅仅停留在爱情这一环节,那么《太平轮》倒也还有翻盘的希望,毕竟吴宇森说到底还是靠吃类型片这碗饭为生的,但吴宇森把自己的所谓浪漫主义渗透到了电影里的几乎每个环节,这对这部基于历史和真实而生的电影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一头一尾的两场重头战争戏照理来说是吴宇森的拿手好戏,但事实是它们也没能让人对电影的整体印象有太大的改观。基本上,可以说老吴就是在吃《风语者》里的老本,除了努力学着迈克尔.贝的样子做一个勤勤恳恳的爆破工,他似乎也想不出什么在战场上打出花样的新点子。但拍戏这种事,怕的就是一个比字,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战场,当人们看到五六年前的冯小刚能在《集结号》里以更具信服力的表现说出内战的残酷,便很难不对《太平轮》皱起眉头。

解释成自己的香港导演身份也好,出自于与生俱来的浪漫劲儿也罢,《太平轮》在还原历史上的随意都是显而易见的。先不去考证1945年7月国军与日军在淮海地区究竟是否发生过片中那样惨烈的大战,也不去考证抗战与内战期间国军与共军是否已经装备RPG,坦克型号为何的问题,单是佟大为参军时间这样的明显BUG便让人难以接受。从故事发生在1948年推断,已参军六年的佟大为应在1941年或1942年入伍,那么请问在”沈阳“(那时的沈阳是否就叫做沈阳?)参军的佟大为究竟是在为谁打仗?这种随意态度的背后其实并非吴宇森本人的疏忽,本质上来说仍是一种港片思维支配的结果。说白了,尽管有着在好莱坞成功打拼的经历,也拍过《赤壁》这样的史诗巨作,但骨子里吴宇森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港导。这种港片血统决定了他会把所有严肃的问题市井化,把复杂的矛盾戏剧化。所以,当你看到手持卡宾枪深入敌阵,跛脚叼雪茄戴墨镜露坏笑的黄晓明时,你一点也不必感到惊讶,没错,那就是当年的小马哥和小庄。而这种违和感严重的场面,在电影里可谓屡见不鲜,国共双方高级将军的碰面,宛如警匪对决一样儿戏,共军出征的场面,竟然颇像警队出征,而至于说佟大为与共军战士在森林里的双枪对决。呃,就把它当做吴宇森自恋式的自我致敬吧。

爱情上的笨拙,历史上的随意,这便是《太平轮》的上半场给人留下的全部印象。当然,对于吴宇森这种量级与年龄的导演来说,他自然有任性做实验的资本,只是这种实验收获的恐怕并不会是《黄金时代》的争议,而更多的是江郎才尽明日黄花的感叹吧。但愿,下半场的《太平轮》能让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吴宇森。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