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之行三章

2014-11-20 | 日记本:《个人日记》

三湘之行三章

晨之风

高山仰止岳阳楼

初识岳阳楼,源于初中课本的广告效应。在那篇文章里,范文正公驰骋想象,运用如椽巨笔洋洋洒洒,浓墨重彩岳阳楼的魅力,尤其是最后一段大有“曲高和寡”的情境,令人叹为观止。

倾慕其魅力,佩服范仲淹高山仰止的政治抱负,我至今能完全背出《岳阳楼记》,并引以为我的骄傲。在教读《岳阳楼记》时我讲得天花乱坠,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毕竟是空谈。甲午年的深秋,我终于能真真切切目睹岳阳楼的风采。

我到岳阳楼是典型的慕名而来。一个假日,气候凉爽,我风尘仆仆赶到岳阳市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晚上就住在岳阳楼附近。第二天一大早,急急吃完早餐,便直奔岳阳楼而去。朝阳升起,岳阳楼景区显得静谧清静,我们一行人踽踽前行。岳阳楼广场上树立这一组巨大的塑像,叫做后羿斩蛇,诉说着洞庭湖古老的神奇传说。不远处的“瞻岳门”巍峨耸立,竟然是前任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的题字,让人浮想联翩。越过瞻岳门,是一道商业街,经营着充满地方特色的小商品,体现了典型的“旅游带动经贸唱戏”。过了商业街,才是真正的岳阳楼主景区。景区大门随处可见《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范仲淹当年有感而发的《岳阳楼记》成就了千年之后的岳阳楼鼎盛的旅游,这是不争的铁的事实。

购得票来,我沿临洞庭湖的古城墙,拾阶而上,旁边是“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我想到了《岳阳楼记》的第二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正吟咏间,“南极潇湘”的牌坊迎面而立,抬眼看,“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的题联映入眼帘。往前看,心仪已久的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已经矗立在眼前。

神往岳阳楼已久,真地到了岳阳楼,我却迟疑了。我面前的真的是岳阳楼吗?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闻名遐迩,名满天下的岳阳楼就真真切切矗立在我的眼前。我感觉我眼前矗立起一座高山,我是渺小的,唯有崇敬。仿佛是一瞬间,我的思绪穿越千古时空,如传说中的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尽管此时的洞庭湖波澜不惊。

岳阳楼是巍峨的,这显然是现代人的杰作。我不低估古人的能力,但他们造不出如此雄伟的岳阳楼。步入岳阳楼内部,名人字迹琳琅满目,让人感慨万千。尤其是楼顶毛主席书写的杜甫诗,成为一大亮点。他们如岳阳楼的眼睛,熠熠生辉,闪耀在岳阳楼的身体上。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那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映入眼帘,如烟似雾,尽在心头。秋季沐浴着和平的洞庭湖是平静的,他没有“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满目萧然。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洞庭湖就是时代的晴雨表,这里曾经风雨飘摇。岳阳楼默立在洞庭湖边,站成了一段历史,虔诚地把八百里洞庭贞情守侯。岳阳楼高居岳阳城西,身临洞庭水,前望历历君山,北倚浩浩长江,捍卫着一城的平安。有人撰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未免狂妄,但确实对岳阳楼最好的诠释。据记载,岳阳楼肇自汉晋,历经风霜雪雨,饱览人间冷暖春秋。是范文正公一篇雄文成就了岳阳楼的千古美名,使之成为了民族符号里不朽的风景。

在岳阳楼上,我抚摸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岳阳楼。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心旷神怡的胜景。如今,看到的洞庭湖早不是渔歌互答,满眼的机动船轰鸣,有的是无边的市侩与铜臭,曾经的纯美与恬静已经荡然无存。我仍然景仰岳阳楼,这里似乎离先哲古圣很近。碑林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名人次第走来,让你惊叹,让你留恋,让你感到不可思议。一座小小的楼宇,承载是如此的厚重,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在这里,名楼、名湖、名人、明文、名诗、名句,是那样的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就是这样一篇千古奇文,却是未曾到过岳阳楼的范仲淹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的。范仲淹和滕子京是至交,相同的经历和政治遭遇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人生的低谷催生了痛彻肺腑的感慨。没有如此的经历是很难理解他们的心情的。有人说,范仲淹一篇文章扬名岳阳楼的同时也成就了滕子京。其实,岳阳楼最早是三国时东吴大都督鲁肃在此操练水兵的阅兵台,因岳阳地处南北通途,商旅往来众多,文人墨客多登临此楼,凭栏抒怀,留下许多名传千古的诗文。在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之前,岳阳楼就名满天下了。“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屡屡壮志总难酬的李太白也曾站在了岳阳楼上抒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岳阳楼成了孟浩然最好的精神依托;“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穷困潦倒,心系苍生,感动华夏的苦难诗人杜甫,是岳阳楼给了他在饱经磨难之后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最真切的感悟。

我站在岳阳楼上,和千古先贤对话,追寻他们的圣迹,朗诵他们的吟唱,在《岳阳楼记》里浮想联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是文人之忧愁,是一个时代的忧愁。《岳阳楼记》之所以传世,在于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集中满腔忧愤,饱蘸洞庭湖水,横空出世的肺腑之言,一扫千古抒情阴霾,将忧国忧民之心和豁达情怀永远镌刻在岳阳楼上,融化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中。

历史的烟云渐次散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惟有岳阳楼永存于洞庭湖畔,犹如一座高山,永存于天地之间。如今的岳阳楼,成了旅游之楼,凡是读过《岳阳楼记》的无不想一睹其风采,似乎也想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更想意淫一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可又有几人能够如愿。有人说,我们面临的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此言未免过激。但一些掌权者似乎是把范公的名言颠倒过来,成为“先天下之乐而乐”这却是事实。

宋朝范仲淹脑海里的岳阳楼,究竟有多高,我们无法知道,也无法企及。他为时代树立了一个标杆,我们唯有用心仰望其高大。

拜访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享誉海内外的书院,说一句不是夸张的话,它是长江以南最大的文化极,其对中国人的政治影响在近代尤其突出。我对其早就崇拜有加,深秋的一天,我有幸拜访了它,在零距离触摸中更加敬仰其高大。

书院是我国古代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机构,它集中了祭祀、藏书、讲学的功能,成为文化的传播地。我国是文化之邦,这是不争的事实表,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早在宋代有产生了著名的四大书院,即:湖南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河南嵩山登封嵩阳书院、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在书院当中,岳麓书院在建院时间、保存的完好程度、名气以及至今的价值等方面,无疑是最好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据记载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虽然历经千年兵火和岁月的洗礼,至今基本上还保留了当年的状貌,步入其中,厅堂斋舍,轮廓依然。不过现在的岳麓书院成了湖南大学校园的一部分,湖南大学也一跃而成了“千年学府”。

到岳麓书院,先要穿过湖南大学校园,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已经让人很难分清哪里是校园哪里是街区,我们按照导航的导引径直到岳麓书院附近,这里耸立着伟大的毛泽东站像,后面是毛泽东经典诗词墙。往前走不远处就是岳麓书院大门。恰逢周末,这里青年男女学生很多,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一条幽僻的小径边, “岳麓书院”的匾额跃入眼帘,大门两边有大字体对联:“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很张扬地概括了它的辉煌和历史,不过想一下,这样说确实不为过。我们回顾岳麓书院的历史不难发现,这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荟萃。从公元1012年至1917年,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有54人,都是时代的文化精英,莫不是时代的骄傲。从宋朝走来,一直到1917年,许多著名学者和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灿如星河,我们可以看得到,宋代的陆九渊、陈傅良、欧阳守道,明代的王守仁、王乔龄、张元忭、高进泰,清代的李文焕、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等都曾来此讲学或主持书院。近代历史人物王船山、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杨昌济等,都曾就读于此。新文化运动以后,书院改名学堂,这里更是思想的渊薮,大批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肩负民族命运的使命,胸怀天下,孜孜以求。唐才常、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何孟雄等来院求学。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早年也多次寓居书院的半学斋,从事主编《湘江评论》等革命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岳麓书院既是文明的摇篮,又是革命的纪念圣地,这一点无可非议。

岳麓书院文化景点很多,都是人文的亮点。进得大门,院前部有一景点曰:“赫曦台”,“赫曦”的意思是:红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岳麓书院讲学,在此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升起,霞光万丈,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后人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讲堂是岳麓书院的一个重要部分,上有一匾“实事求是”,我很惊诧,原来我党“言必称”的指导思想竟然源于此地。这应该是毛泽东的发扬光大,“实事求是”最早是作为一种治学治国思想在这里得到体现。不过我查阅资料发现,《汉书》早就有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我们唯有望其项背。我们可以想见当年,毛泽东在这里求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对于他以后的治党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讲堂很宽敞,左右两边是封建时代的正统精义。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现在看来非常狭小。而当年,张试和朱熹两位大师,并排讲课,当面质疑,气氛是何等热烈。传说讲,来此地听讲的全国各地学子挤满了院子,两位大师昼夜不停,不分胜负,平分秋色,听课的人把池塘里的水都喝干了。学院是思想的传播地,是发酵思想的瓦罐,通过讲解和学生的辩论,程朱的理论和思想发扬光大,影响中国至今,我们至今不得不敬仰其高大。

书院很大,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黑瓦白墙,有徽式建筑的底蕴,这里苍松翠柏,亭池环绕,池内荷花已经衰败,但游人如织。我们来的时候不对,没有赶上春天美丽的景致。这里据说有八景,即:“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虽然没有一一亲见,想必那一定是美好的。

有人说,岳麓书院是一位洞达天地的智者。这话虽然过分,但是,一千多年以来,历史的烟云尽管风云变幻,但岳麓书院以其睿智、博大,以其坦然、平淡,广播文化思想,诲人不倦,泽被三湘荆楚大地,以其沉静、以其豁达,崇尚中和之道,弘扬先哲学术,砥砺民族精神,这是公认的事实。有人说,岳麓书院是一坛历久弥香的老酒。围墙不高,但把书院围成一只不朽的酒瓮,于掩映的树木之中,储存着中华学术的醇香,在这个三湘之地激荡着中国文明的碰撞,延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里的酒瓮散发着阵阵醇香,浸透着无数书生秉烛苦读的清夜,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浸透着无数拜谒者虔诚敬畏的心绪。还有人说,岳麓书院是一本经世致用的画卷。到了近代,湘人似乎在历史舞台上表现突出。给人的印象是:湘人尚武,凶悍野蛮,战功卓越,三湘子弟曾经满天山。湘人崇文,湘学源远流长,经世致用撼动华夏。从岳麓书院第一任山长周式接过了宋真宗亲笔御书的“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从此便名重天下,并很快成为文化领域的豪门望族。岳麓书院的建立,为华夏文明注入了一个新的基因,打下一个新的烙印,形成了儒学的一个新成就——“经世致用”思想。千年以来,野蛮蔓延,文明涂炭,书院多次无端毁于兵灾人祸,但最终顽强屹立,“经世致用”的火种得以保存和延续,最终燎原华夏,挽救了一个民族。我们不得不承认,岳麓书院熏染下的王夫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黄兴、毛泽东等等,无不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他们以其言论、功德遗传天下。

朱熹是岳麓书院的名人,是岳麓书院的名片。站在讲堂上,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大师风度翩翩,昂然走上岳麓讲堂,用家乡口音,讲述不朽的理学。据记载,朱老先生讲到陶醉处,轻挥羽扇,微阖双目,旁若无人,唯有自语自言。《岳麓志》曾记载朱子讲学的盛况:“一时舆马之众,马饮池水立涸。”可见当时学术之盛,岳麓之盛。我感觉尽管夸张,但是当时的崇学之风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作为一种存在和历史,岳麓书院千余年来学脉绵延,弦歌不绝,繁衍着诗意,蔓延着无尽的文化血脉。有专家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作为传统学术重镇的岳麓书院能够延续办学到今天,正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一个象征。我们应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态度,重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来到岳麓书院的人熙熙攘攘,不乏靓男帅女。我在想,人海茫茫,又有几人能够参透岳麓书院的玄机,经世之学有又有几人能够内化于心。岳麓书院不仅要培养人才、从事国学研究,更要为中华文化传承复兴作出贡献——这是岳麓书院最重要的使命。我想这就是岳麓书院于今天的意义。

到韶山朝圣

毛泽东在韶山诞生,韶山就成了圣地,韶山也就充满了神奇。在网上我不止一次看过韶山的照片,多少少梦里回韶山,但毕竟是虚幻。

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在今天,我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毛派。这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我祖上出身于农家,绝对的贫下中农,我的父亲经常教育我,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毛主席,是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帮我们翻了身,否则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话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你想,都什么年代了,还讲什么老掉牙的理论。但这是父亲的谆谆教导,我是个有点“迂”的人,对父亲的话似乎深信不疑。在幼小的心里父亲就树立了我对于毛主席的信仰。

秋末冬初的季节,天气微寒,一个夕阳快要到来的日子,我来到通往韶山的道路上。一条蜿蜒平缓的高速公路曲曲折折,周边是低矮的小山,不高而秀美,一切都是那么地平淡无奇,让人不可思议。我们此行到韶山冲其实是带着考察任务的,就是到毛泽东故居看看,其他的景点倒不在计划之列。下高速时,我发现这里确实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收费员的胸前都佩戴着毛主席纪念章,不远处还有巨幅标语“欢迎毛主席的亲人”,这一切都彰显着韶山的与众不同。

韶山的山峰似乎都不高,韶山冲前面是几个水塘。据当地人讲,这些水塘从来没干过。水塘周围是水田,此时已经收割完毕,有人在那里犁地播种。因为是伟人的故乡,所以显得政治氛围浓重了许多。随处可见红色招牌的店铺,大街上以红黄色调为主,展示着韶山特有的基色,但是已经远离了先前的政治味儿,更多的是经济利益。周边的小店兜售着各式各样的主席纪念品。车子稍微一放慢就会有人骑着摩托过来搭讪,问你是否需要带路,或者是住宾馆之类的。好在他们都不胡搅蛮缠,不过总感觉热情过度对人是一种伤害。走下车子,我驻足瞻望,展现在眼前的是韶山的韶峰。

韶山其实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渊源,据说,远古时期,韶山属苗人统治区。为完成华夏统一大业,舜帝率部南巡到这里,见此地风光秀丽,心旷神怡,便在这里驻扎,命令随从演奏韶乐,载歌载舞。音乐飞扬,空谷回音,引来凤凰来仪,百鸟朝圣,就连敌对的苗民也放下武器,伴着韶乐翩翩起舞。舜帝用音乐而不是武力臣服了苗民,对后世启发很大。后人将舜帝演奏韶乐的地方称之为韶山。而1893年12月26日,影响中国至今的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

转过一道小山,一个狭小的山谷里,毛泽东故居便赫然在眼前。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尽管傍晚,但是从各地赶来的熙熙攘攘的游客依然怀着朝圣的心在这里聚集。大家不需要组织秩序,按照导引路线,自觉排队。毛泽东故居都是土墙房子,苫着稻草,很原始的那种,平淡无奇。据记载,毛泽东在井冈山闹革命正高潮的时候,这里还被作为匪产被国民党政府没收。故居能保存到现在,确实是不小的奇迹。故居的门楣上,邓小平亲笔书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六个金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这是邓小平书写得最好的一幅书法作品。堂屋前的地面简单硬化过,但已经被游人踏出了洼坑。走进堂屋,神龛下的两扇门之间摆放着一张方桌和三条板凳,没有其他杂物,据说是公用的。毛泽东的母亲乐善好施,把自己村的一家穷人搬来和自家一起住,堂屋成了公用的。堂屋左边隔壁就是灶屋了,很有些岁月的灶台、碗柜、水缸、火塘、椅子、板凳一应俱全。隔壁是毛泽东父母的卧室,降生毛泽东的床还在,让每一个游客嗟叹不已。父母卧室旁边紧挨着的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卧室,卧室桌上放着一盏油灯,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在这盏桐油灯下刻苦学习,还有杨开慧和三个孩子的照片。不远处是毛泽东弟弟毛泽民的居处,都很简陋。出了卧室,是一个天井小院,有牲畜栏圈。在十三间半土墙灰瓦的故居里,几乎涵盖了所有农耕时代的用具。

故居旁的上屋场有晒谷坪,出身农民的少年毛泽东曾在这里耕耘,洒下过辛勤劳作的汗水,也养成了他农民固有的本性。他把这种习惯一直带到城里,直到晚年。据讲解员讲,在上屋场,童年毛泽东曾在这里挑灯夜读,少年毛泽东曾在这里生活劳动,青年毛泽东和杨开慧曾在这里向穷苦百姓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共产党员,酝酿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韶山冲是毛泽东点燃革命火焰最早的地方,也可以说韶山冲是毛泽东革命理论最早的试验田。

毛泽东故居前面是一个大池塘,初冬时节,里面唯有残荷败叶,水还算清澈。可以想见当年,少年毛泽东在这里游泳嬉戏。池塘边是绕山小路,山上百草丰茂,树林阴翳,到了初夏,荷叶翩翩,蛙声一片。少年毛泽东在这里寻找诗情画意,激扬文字。他胸怀大志,指点江山,十六岁就才华横溢,他的《咏蛙》言志诗,一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霸气外露,语出惊人。伟人毕竟是伟人,一开始就不同凡人,后来的发展确实都一一印证了。风水先生都说毛泽东故居占尽风水神韵,说少年毛泽东吸纳韶山灵气,养成了自己的浩然之气,这当然都是事后诸葛亮,不足为信。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壮丽山川必然孕育大气象,大气象自然诞生大人物,大人物自小就有大志向,大志向必然产生大境界,大境界从来就是大手笔。”年龄稍大,毛泽东依然气度不凡。到省城长沙求学,他改写了日本月性和尚的言志诗,又是语出惊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回顾毛泽东一生的足迹,他真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毛泽东是中国穷人的大救星,这一点在后来的中国现实可以得到印证。从韶山走出去的毛泽东,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他领导中国千万穷苦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等贵贱,均贫富,“红旗卷起农奴戟”,千千万万泥腿子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从长沙到北京,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三次反“围剿”到遵义会议,从奠基直罗镇到抗战八年的艰苦卓绝,无不展示着毛泽东的魄力和智慧。尤其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被推举为实际领导人以后,他带领这支濒于灭绝的军队绝处逢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置于死地而后生,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继而,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抢夺腊子口,最终化险为夷,为中国革命赢得宝贵的机遇,这一切无不说明一个领袖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军队是何等的重要。赶走了倭寇,国共两党又是一场大厮杀,毛泽东运筹帷幄,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原因很多,但是毛泽东的智慧确实是决定性作用,这一点,共产党内部是得到高度统一认识的,就连蒋某人也不得不承认毛泽东确实技高一筹。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带领以前最没有地位的农民阶级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建立了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彻底颠覆了自己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外斗顽强,内惩奸凶,克服重重困难,在世界上独立自主,敢于亮剑,又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其间尽管历尽艰险,但是却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工人阶级也扬眉吐气。尽管在后人看来,犯过“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是现在看来,他的错误是应该理解的。看看今天的现实,他当年的一些观点未必全是错误的。毛泽东始终争取的是大多数,打击的是少数。这就是毛泽东为什么始终得到绝大多数人民拥护的原因。在今天,毛泽东始终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做过统计,那些诋毁毛泽东的人无一例外都是“五类分子”的后代,这个值得理解。那些所谓的靠共产党制定的政策富起来的人是共产党依靠不住的力量,共产党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点已经被事实证明了。

在毛泽东故居前,在故居前的荷塘前,夕阳西下,枯荷零落,我若有所思,踽踽前行。此时此地,我浮想联翩,我在思考当今的中国。100多年前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但还不是真正的解放。我们目前还需要解放,还需要解放形形色色的奴隶,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但是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越来似乎越尖锐。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毛泽东思想里汲取智慧,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民族的智慧,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强壮,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坚挺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任务。

从毛泽东故居出来,我前往毛泽东广场,拜谒了毛泽东巨型塑像。毛泽东塑像前摆满了社会各界敬献的花篮,完全是自发的。还有好多人胸佩毛主席纪念章在塑像前磕头烧香,有工作人员上前制止,引来争执,一些人情绪激动。我在思考,信仰是人活着的理由,没有了信仰一个人会失去力量。唯利是图的社会终究要出现危机,这个危机直接导致人伦颠倒,叛经离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信仰,那些所谓的普世价值未必适合中国的国情。

夕阳的余晖洒在每一个游人身上,远处山川无限秀丽。我带着思考,在无尽的浮想里离开韶山。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