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着教书的“原罪”——中国教师之“镣铐舞蹈”

2014-11-18 | 日记本:《个人日记》

在一片口诛笔伐的声讨中,教育灰头土脸,教师一脸茫然。教育不知何时被推到风口浪尖,教师不知何时走下神坛。

有人赞许,中国教育能让全民参战,举国皆兵,临到一年一度的高考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东部的富裕,还是西部的贫瘠,不论是花甲之年的老头老太,还是懵懂不谙世事的少年,都以痴迷甚至癫狂的心态投入到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恐怕是当年的殿试科举,也没有今天恢弘的场面,没有如此壮观的人群的磨拳擦肩。至于教师,当然算是主角之一,为什么要“当然”,要“之一”呢?他们应是导演才对?因为是他们让这场“无硝烟的战争”风波涌起,是他们主唱着高亢的考场主旋律。不信,以对子为证: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有人沉思,呜呼!学习本是件快乐的事,这是孔夫子两千多年就总结出的真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怎么与“高富帅”挂上了钩?更骇人的是读书就是“干掉”别人,其言昭昭,应试之惨烈;“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此举简直就是读书“自戕”。这不是现代版的痴迷、癫狂之“范进中举”吗?

佛家讲“魔由心生”,那么这心魔是谁?学校还是教师?我们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批判应试教育,怎么“应试”到今天还此消彼长?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怎么老是素质搭台,应试唱戏?而且大有愈演愈烈,“山雨欲来风满楼”燎原之势。

看来我们的教育是时候该坦诚“自白”,不能老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的教师是时候该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苍凉中,摆脱功利的“原罪”,走出教师职业的宿命。

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倒是有了一丝师道的“尊严”和矜持,由跪着的讲坛走向铿锵的傲骨。确乎,如果我们的教育就是使社会的绝大多数人身心俱疲,痴迷癫狂,甚至搞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我们没理由讳疾忌医,否则到了病入膏肓,真就好比“比之匪人”的悲叹。

只是我们的教师跪着教书,向谁跪着?“带着镣铐舞蹈”,这教师之镣铐到底是何异端,竟有如此追魂摄魄的魔力?让一贯只注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教师肯为“五斗米折腰”,肯谄媚下跪!

教育不知何时走向功利化,教师不知何时匍匐在功利的脚下。有人总说教育乱象纷呈,那么乱在哪里?

走向街头巷尾,各种名目的培训班招生广告应接不暇,门庭罗雀,由此可推断这些培训班不是生意萧条,而是大有市场,如若不然谁还做赔本的买卖?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红头文件是铺天盖地,但是这正好像符合中国国情:在如此高压的反腐之利剑下,仍有人铤而走险,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继续挥舞着腐败的魔杖,挑战国家权威,原因在哪儿?简单点说就是利益驱使加特权的庇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是这“利”得有庇佑的保护伞,你要火中取栗得有人脉,得有人罩着,不然做同一宗买卖,人家毫发无损,而你可能被“游街示众”。这教育的灰色买卖,又怎能逃出窠臼?一方面举办培训的机构有“资质”,而“资源”得靠教师去组织,最后利益均沾,皆大欢喜。

走进学校,明明早到了放学时间,但我们还有教师在教室神采飞扬,津津乐道,并“乐”此不疲。上了一天的课了,我们的老师不累吗?倘若老师是“业精于勤”,并“乐”得风生水起,那学生呢?学生乐吗?你不是要查处吗?教师是何许人也,至少算是个小知识分子吧,这得未雨绸缪,这课是家长的强烈要求,只要订立了“攻守同盟”,可没有哪个家长敢单方面撕毁协约,否则不是教师绕不了你,而是其它家长党徒群起而攻之,吐口唾沫尚能让你无所遁形,还是入乡随俗吧,再说又没人逼着你让孩子接受放学后的“再教育”。

走进家长会,不管你说商贾名流,还是庶民百姓,都得有一颗敬畏的心,不是让你敬畏教师,你得敬畏教育吧,你得敬畏你孩子的明天吧,所以任何时候你得保持淡定。订报刊杂志,订辅导资料,这是帮助孩子自学成才,扩大知识容器的有效途径,不管年级高低,不管成绩优劣,不管孩子能不能读懂,在一点上,我们的教育是民主的,百分之百民主,你得签上“自愿订购”,但关键是一定要订阅。因为家长也要理解当老师的难处,上头有任务有指标的,这个是官方的,这个是教科所的,这个是某研究院的,这个是我们学校自编的……问有什么油水没有?即使有,一点辛苦费,何足道哉!更何况,你们不是在节日给教师“慰问”了吗?这可让我们的教师至今战战兢兢,心有余悸,因为这毕竟不合礼法,有违师德,更重要的是头顶悬着反腐的利剑。

以上是教育表象之乱,这种“乱”是可以国家法度可拨乱反正的,只要适时增加教师收入,确实提高教师地位,而不要教师做“无冕之王”。喊几句口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或是纳入国家之法度,“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怎么叫“不低于”?有什么标准“不低于”?忽悠!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人,他得养家糊口,他得拖娃带崽,他得人情世故,既然这社会世风如此,教师不是圣人,这社会谁还做得了圣人?教师也需要有“入世”的思想,儒家孔孟不也是教人“学而优则仕”么?处在这功利化的社会,你得学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纷扰的外界高唱物质凯歌的时候,谁又能真正做到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啊?也许有人郁闷了,教师工资不是提了么?什么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度个人目标考核,算起来也是中等收入水平,但谁又算过养家糊口、拖娃带崽、人情世故开销的节节攀升,教师也想搭上现代化的列车,也想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从这一点上来说,何罪之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从反腐之冰山一角“老虎苍蝇” 现行记,教师,恐怕连小丑都算不上。

这不是为教育之乱开脱,也不是为教师“跪着教书”寻找借口。社会现象的潮涨潮落,大漠之孤烟,长河之落日,教育与教师已不是孤烟落日,它就是当下社会现象或者是大众生存状态的发酵,折射出的迷离的光环。更令人忧患的是将这种迷离的光环,带进了学校,带进了课堂,带进了学生的头脑。跪着,跪着教书,迟滞和麻木,因而教育改革雷声隆隆,而应试的雨点纷纷扬扬。我只是实话实说,一点没有诋毁我们教育改革的成就,城市也好,农村也罢,在应试这一块上,步调一致,你追我赶——天行健,教师自强不息。唯一区别的是,城市教育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硬件软件什么都要比农村更丰腴。因此农村教育现代化是灵光一闪,闪在哪里?公开课,这是集结集体之智慧,倾其学校之资源,宣泄其素质之理念,摒弃其应试之糟粕,但灵光是不能持久的,常态化才是素质之根本。城市教育似乎是时时处处在施行现代化,各种教育活动熙熙嚷嚷,各种兴趣班如火如荼,各种教育手段纷繁复杂,素质教育好像在城市的学校遍地开花。可是如果你真正走进城市教育,你会发现城市教育对学生的“奴役”和戕害,更有过之无不及。重点学校,重点班,重点培养的学霸,那真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双休日的自然喘息,没有节假日的亲近田园,因为学校寄托着社会的希望,因为老师寄托着学校的荣光,因为学生寄托着老师的梦想……

那么教师“跪着教书”,是他们从骨子里谄媚于社会,谄媚于功利?从而拒绝素质教育,拒绝走进教育真正的改革年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毕竟也是知识分子,毕竟也懂得教育规律和育人规律。他们下跪,是向社会之功利,因为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是向家长下跪,没有应试的高分,自己的孩子还能在哪一方面出类拨萃,不下跪家长不答应;是向教育的主管和教育的权威下跪,因为评判教师优劣的尺度,说是改革,至今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教师把这看得比命都重要,因为这是教师生存价值之体现。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教师职业始终是育人的职业,教师如果不“正人先正己”,那书本教育之正能量恐是荡然无存。中国教师之“镣铐舞蹈”,在悲壮中自有一种苍凉,跪着教书,何时能走出教育的铿锵。

末了,借用教育家刘道玉教授的三句话送给“跪着教书”的中国教师,送给“戴着镣铐舞蹈”的中国教育:

“不以胜败论英雄,不以好恶判是非,不以得失分亲疏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