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的启示

2014-11-12 | 日记本:《百科》

马太效应的启示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内涵

指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关于此效应的诞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多说几句。《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其实老子看明白的更早,也更透彻,顺便把坏处也指明了。

与马太效应对应的是张弓效应。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张弓效应的主要作用是“仗义疏财”机制,讲究的是公平;马太效应的主要作用是“赢家通吃”机制,讲究的是效率。张弓效应与马太效应,是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与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相对应,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机制。

张弓效应:是老子已经告诉我们,只是未被发现、命名而已,《三七理论》作者现姑妄名之,就是老子的张弓效应。张弓效应正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所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用现代语言说就是:

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不就像开弓射箭一样吗?瞄准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减小一些,不够就补足一些。理想社会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张弓效应追求的是社会公平,那是组织者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和裁判市场行为该干的事儿;马太效应追求的是财富积累和市场要素配置效率,那是市场的事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府公平的张弓效应与市场效率的马太效应的和谐统一,才是我们追求的大同理想社会。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赢得了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性,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寓言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依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出发了。 那领五千的,把钱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了。过了许久,国王远行回来,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那个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严厉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于是夺过他的一千银子,给了那有一万的仆人。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马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一、马太效应的由来

马太效应又称塔兰特寓言(塔兰特是古罗马的货币)。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古罗马一个国王要远行,将三个仆人叫到面前,交给每人一锭银子,并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说完国王就出发了,国王回来时,三个仆人一起来见国王,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对他的成绩予以肯定,并奖励他10座城。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国王对他的成绩也予以了肯定,奖励了他5座城。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取回来,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拥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二、马太效应的应用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组织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组织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1.把过去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

2.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经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因此,容易引证的人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

3.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

4.承认和奖励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机构的人员,而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缘地区的机构里的人员则很难得到适当的承认。

三、马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1.“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拥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多么深刻语言。这句话使人不由得想起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这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事例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

2.利用马太效应,强者愈强,而弱者要想用较小的投入进入强者之林,关键的是一个好的战略策划,思路决定出路,只要走对路,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照样可以后来者居上。

3.在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最短的时间,集中最多的力量,在目标领域迅速做大,然后不断的保持这一优势。如果没有实力在某个领域迅速领先,那么,请寻找新的发展领域。

4.模仿其实也是一个捷径,模仿者少了一个市场开拓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一起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想超越,就必须在模仿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拿来主义”其实要大家拿来的是前者的思想和理念。

5.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的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做强,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