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的根源与模式刍论
邢翥/文
英国工业革命后,同处亚洲,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先后开始了各自的工业化道路。由于各种原因,两国工业化的道路,呈现出巨大的不同,对二者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两国工业化的根源与模式等进行一定的比较,从而探究导致两国工业化道路产生巨大差异的深刻原因。
一、中日工业化的根源。
(一)、中国工业化的根源。工业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方式,当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时,就必须改革生产方式以适应它,工业化就是一个改革生产方式的过程和形式。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根源。然而,到底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必须要工业化呢?根据《资本论》的揭示,之所以会发生工业化,就是因为有资本主义性质生产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中国发生工业化,是因为中国当时有资本主义性质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然而事实却是,中国工业化发生时(一次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50年代的“睁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生产力中,并无资本主义性质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既然没有资本主义性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那么其发生的工业化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世界先工业化时代(新航路开辟到二战结束),很多落后国家与地区所遇到的一个共同情况。由于欧洲美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迅速向全世界各地扩张,在这种情况下,落后国家和地区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遭到深刻冲击,被迫开始卷入世界市场,其生产方式亦开始被动改革。中国自然经济本身的日渐没落,加上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野蛮冲击,生产方式开始被迫改革,被动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了出现了“畸形”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于是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个资本主义并不是由中国自身的土壤生长出来的,而是从西方直接移植过来的,发展“畸形”而弱小。因而其工业化的进程也相应地呈现出缓慢,曲折,复杂,不协调的特点。这样说来,中国的工业化是一种处在没有真正的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工业化,是一种外因式工业化,是一种完全被动式的工业化。
(二)、日本工业化的根源。日本的工业化从表面上看和中国类似,也属一种外因式及被动式的工业化。然而,实质上,中日的工业化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业化。首先,日本其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提早夭折掉,且它的萌芽要比中国成熟的多。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地理构造分散,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又临近海洋,从而使得其自然经济和封建力量较中国要弱小的多。所以,日本的工业化,是一种有自身的资本主义根基的,半被动半自觉式工业化。
二、中日工业化的模式。
(一)、中国工业化的模式。由于中国的工业化是一种无自身根基,完全被动式的工业化,所以中国的工业化的模式就呈现出一种由浅到深(从师夷长技到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到新文化运动,最后到社会主义),被动茫然,复杂曲折的特点。总是,中国的工业化是一种被动接受,曲折学习的模式。
(二)、由于日本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根基,有一定的自觉性,又有一定的被动性。所以,日本的工业化模式呈现出,自觉接受(主动开放,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殖产兴业),发展迅速(率先脱亚入欧),极端扩张(侵略中朝,东南亚等)。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中日的工业化看似有有很多的共同点,但实际上,却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产物,注定要产生不同的工业化道路,注定会产生各异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