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雨花斋
2014年的9月10号,是我从教的第三十个年头庆祝的第三十个教师节,是第一次想吃素斋第一次走进雨花斋。
雨花斋位于黄城劳动局南面,是一间很普通的临街店面,从外观看与周围商铺大致相同,只有额枋上的匾额镌刻着“雨花斋”三个大字与众不同,字体遒劲,颜色为深绿,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琳琅满目的霓虹灯下显得格外素雅。不知是心理暗示还是雨花斋本身的魅力所使,当我走近雨花斋,内心立刻变得沉静而充满敬意。
跟随邹老师走进雨花斋,因为已经过了施斋的时间(雨花斋就餐时间为11—12点),斋内食客零星,大多是穿着米黄色义工服的义工在午餐。因为邹老师早已告诉我进入雨花斋不能大声说话,所以我没有恣意的审视众人,只是用眼睛小心的逡巡周围的装饰。
雨花斋是东西向,一进门迎面墙上悬挂着孔子像,四壁是“孝悌”、“忠信”等条幅,顶梁装饰着中国古典木质挂落,悬挂几盏简易宫灯……室内简单静肃,充满典雅风尚。二三十个义工和食客都静悄悄的吃饭,除了窸窣的活动声大家都在遵守“食不言喝不语”的戒训。
素餐简单多样,主食有米饭馒头,时值中秋刚过还有月饼,菜有素烧土豆、茄子、豆角、包菜,还有一碗鸡蛋杂菜汤,长条的餐桌上摆放着几样水果:切块的木瓜、苹果。我领取了一份素食,坐下来细细品味,享受的不是味蕾的快感,而是内心的一份情愫。静静的十几分钟的就餐时间,我的内心却充满了波澜:这简单素食承载了多少内涵?这看似简单的免费赠餐,发起人承受了多少艰辛?
回龙口的时候我捎回了两个做义工的大姐,一个刚退休的曲姐,一个六十八岁的孙姐。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
“每天来免费就餐的人多吗?”
“挺多的,每天大约的200来人。”
“都什么人来吃呀?”
“老人居多,也有不少年轻人,周末带孩子来感受传统文化的也很多。”
“这里所有工作都是你们义工负责?”
“是,从摘菜做饭分饭刷碗都是,我们一周七天分七个组,我俩是负责星期四的,这两天中秋节前后怕人多,有些外地义工回家过节还没回来,怕忙不过来,我们就都来了。”
“这么大规模的赠餐,费用怎么来呀?”
“社会各界的捐赠,咱们龙口真好啊,其实各个地方都说要开雨花斋,真正办起来的不多。咱们龙口是烟台第一家,一发起就得到广泛响应。刚选好的地址的时候,就有一个商人一下子送来六万,问他姓名,他说:我不为名,只想以这个方式奉献社会,也求为子孙祈福善报。现在得到的捐赠够几个月的了,每天还有来捐赠的。”
……
朴素的思想,大爱的行为!
最近党和国家的反腐风暴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贪官污吏的丑行,当我们忧虑民族危亡的同时,不妨将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看看这些善良的民众,他们才是民族的精华,中国的脊梁。
回来的时候,我受到她们的感召,开着车一一把她们送到目的地,尽管我绕很远的路,尽管我上班几近迟到,但我想:爱需要传递,善念应该永驻每个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