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舌尖上的“腐败”,制度是关键
2014-08-06 | 日记本:《个人日记》
昆明出台新规定,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要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有条件的乡镇应推行公务卡制度;接待对象10人以内时陪餐人数不超过3人;市主要负责同志下基层,陪同的市直部门负责同志不超过4人,县区不超过2人;按照规定配备的公务用车应当统一张贴标识,接受社会监督。(中国新闻网 8月5日)
公款吃喝早已不是新鲜话题,餐桌上的“腐败”也不是第一次被提及,更不是第一次才治理。公款接待的铺张浪费,平民百姓从来都是深恶痛绝。光是中央单位一年的公务接待费用都超过14亿元。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但为何还是屡禁不止。
纵观中国历史,其实公款接待早已形成一种“文化”。上级到下级视察工作,平级之间的信息 交流,公务接待那是理所应当,往往事情成败,检查合格与否,都跟这公务接待有很大关系。把领导酒陪好了,事也就成了一半多了。
公务接待本是行政机关的一项正常的社交活动,但我们有些官员在错误的价值观中逐渐沦陷,奢侈和攀比之风逐渐盛行,公务接待变成了某些领导炫耀权利的一种方式,私底下,也成了领导交流私人感情的平台。在群众中给我们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希望能对此有所遏制,但还是屡禁不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一是公务接待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所致,没有制定出接待细则,有太多的模糊性和不可执行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官员超标准吃喝了过后,没有部门对其检查和处罚。三是“三公”经费没有透明化,给了我们官员带来了很多可乘之机。
所以,建立健全的公务接待制度是首要目标,只有从制度上防控不给可乘之机,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其次,制定好了制度,就必须严格执行,对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必须严肃处理,如果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落实的话,那么也只是徒劳。还有就是把接待经费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的监督,让腐败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