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还得问计于民
建设美丽乡村 还得问计于民
广羽
记者在安徽、湖南等地走访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建,农民看”“政府干,农民烦”等现象。为何?原来是因为政府没能把准群众的脉,“政府建的不一定是农民要的,农民要的政府又不一定建”,“两张皮”问题亟待破解。(人民网,2014年7月21日)
什么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我党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显然“涂脂抹粉”式的面子工程不是美丽乡村的本质要求,也不是群众所想要的美丽乡村。为了迎接上级检查,一蹴而就的马路工程,不仅浪费了国家资金,还让群众心生厌恶,产生抵制情绪,甚至怀疑党中央建设美丽乡村的初衷。
虽有安徽省安庆市罗岭镇黄梅村、湖南石门县子良乡廖家冲村搞得有声有色,但很多地区美好乡村建设进展缓慢,群众意见大,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一些牵头单位没有深入农户调研,没有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主,形成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美丽新村建设规划,只是充当“二传手”、“三传手”,层层转发中央文件。二是政府和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角色错位。政府不仅是决策者、组织者还是建设者,大小事务,一律统揽。没能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积极性,致使少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要明确群众主体作用,美丽乡村是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群众才是最终的受益人。三是考核压力大,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周期短。由于考核任务重,时间紧,少数地方不得不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面子”上,以示开展“成果”,造成美好乡村建设走了样。
美好乡村建设是党中央的一项惠民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如何把好事办好?如何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如何防止民心工程走了样,变成闹心工程?解决这一切的办法就是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所有决策才符合实际,才不会“纸上谈兵”。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大力宣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共享”,充分调动起群众的参与热情,发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作用,把问题解决在村民内部,明确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到美好乡村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