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堂

2014-07-02 | 日记本:《个人日记》

作者:江苏邹付元

老家的村庄,河流纵横交错,村中央四条河汇集处的东北岸就是大会堂座落的位置。最早的大会堂呈东西走向,占地约四、五百平米,墙体下段为青砖,上段为土坯,墙体最上部架搭了五、六个木头做的人字大梁,屋顶盖的是稻草。那时大部分人家住的都是低矮的茅草屋,因此高大的大会堂在我们这些孩子眼里显得十分雄伟而庄重。

大会堂里面的西部是一个用土墩做的一米高的台子,占地约五、六十平米,这是当时全大队开社员群众大会,用来做公社干部和大队干部主席台的。在政治运动频繁的当时,顽固派、走资派等等,甚至是小偷小摸的也常常会被拉到主席台上批斗。

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孩子而言,最关心的却是它作为戏台使用。秋收结束,耕作土地,麦种下田,转眼就到了寒冬腊月,家家就等着过年了。农村里那时还没有农闲时外出打工的意识,男劳力除了管理麦田外,还会被公社安排去“挑河”(搞水利建设);妇女们则会在家里纳鞋底织线衣忙着为孩子们准备过年的衣物。村里的一些文艺骨干则活跃起来,他们利用闲置的教室开始编排文娱节目,传统戏、现代戏、小品等等,忙得不亦乐乎。等到大年初一的中午,拜了一上午年的小孩们早早吃了午饭,便扛起板凳来到大会堂等着看戏。戏台上早已张灯结彩布置妥当,南面的一角是演员的休息和化装室,北面一角则是敲锣打鼓和拉二胡吹唢呐的。我们这些小孩特别爱看打仗的戏,一看到演员拿着木头做的假枪出场就特别兴奋。台下的人们无不享受着节日的清闲和欢乐,女人们一边看戏一边在悄声说笑,而男人们一边看戏一边抽着为过年才买的好烟,小孩们则一边看戏一边吃着瓜籽嚼着糖。五天大年整个大会堂天天人声鼎沸,把个年味整得是实实在在的足。

逢到刮风下雨,或是树叶凋落天气转凉,大会堂便成了放电影的好地方。在文娱活动十分匮乏的当时,孩子们往往早就打听好晚上会到哪个庄子放电影,当轮到自己庄子当天放电影时,大人在田间劳作,孩子们在学校上学似乎都乐滋滋地谈论着“放电影”这个话题,整个村里都洋溢在喜庆的气氛中。在大会堂里放电影自然不用挖坑树杆支电影幕了,只要直接将镶着黑边的厚帆布白幕挂在大会堂东面的山墙上就行了。孩子们在一天的心不在焉中熬到了放学,便飞奔到家扛起板凳直奔大会堂,抢占靠近摆放放映机的八仙桌的最佳中心位置。天还未完全黑下来,本庄的、邻庄的、为看电影到本庄走亲戚的络绎不绝地来到大会堂,原先空旷寂寞的大会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嬉戏打闹声、高喊找人声,此起彼伏。天完全黑下来了,用来发电的放映船上的机器也响起来了,放映员在村干部家吃了晚饭打着饱嗝拿着放映机和电影胶片来到八仙桌前,灯亮了,电影胶片被安放在放映机上,两个轮盘一前一后拉转起来,一束强光长长地照射在银幕上。灯灭了,整个大会堂随之沉寂下来,只听到轮盘的转响声,以及人们的嗑瓜子声。人们都仰着脖子凝神贯注,仿佛已置身于那让人们感慨万千的生活片,或让人们热血沸腾的战争片中。

后来,原先大会堂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村里便拆除重建了一座青砖平顶的大会堂。但运动结束了,电视普及了,人们外出打工的意识也浓了,大会堂始终未被使用,只是成了附近人家用来堆草和摆放杂物的场所。

前几年,经村里几个年长的提议,大会堂被拆除了,村民们集资在其旧址上兴建了一座寺庙。大会堂终于在老家的村里退出了历史舞台,彻底消失了。

更多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