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学之旅18
加入河北省散文学会 出散文专辑 被评论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郭秋良先生介绍于占起加入河北省散文学会。
一九九三年二月六日,《承德市报》副刊发表了于占起的散文《鸳鸯梦》、《封面女郎写意》、《闲话吃梨》、《承德美食》四篇,并标明是“余占奇散文专辑”。
郭秋良先生读后,有感而发,写了评论《春夜随想》,在二月二十日《承德市报》副刊发表,后又以《可以不必忧天》为题,在三月五日《人民日报》副刊发表。全文如下---
时下市场经济大潮的澎湃之势,大家都感觉到了。作家、艺术家们纷纷“下海”的信息,各种传媒也接二连三地报道了。当我们对这些勇敢者表示出赞赏的时侯,忽然发觉“作家”这头衔再不像已往那样如桂冠般耀眼;似乎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对文学不像先前那般执著。于是我们发出一声慨叹:文学事业“后继乏人”。于是萌生了一点儿担心:市场经济的大潮愈来愈猛,文学创作还有人去搞么?文学新人还能如过去曾有过的那样“雨后春笋”般出现么?
读了《承德市报》二月六日“万树园”副刊心中一喜---始觉我的担心是杞人忧天。这期副刊发了一位青年文学作者的散文《鸳鸯梦》、《封面女郎写意》、《闲话吃梨》、《承德美食》四篇,并标明是“余占奇散文专辑”。看得出,编者的用意是在鼓励文学创作,是在注意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意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两手抓”,而非一手抓;从这专辑也看出作者的追求,意在通过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全部四篇作品看,有写乡情的,有写亲情的,有写爱情的,有写生活哲理的,不造作,不忸怩,不无病呻吟,都是有感而发,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外化,读来觉得真实可信。尤为可喜的是字里行间溢出的那股青春气息,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让人感受的文学这东西的永远年轻的活力。“作者简介”说,余占奇几年来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有的作品被选入《散文选粹》等文集,有的作品在中国十大青年勇士杯报告文学大赛等征文中入选或获奖。一个二十八岁的青年,在不长的期间内,取得如此的成绩,实在是喜人。据我所知,余占奇还写了许多新闻通讯,并获承德市委、市政府新闻奖。
这位青年作者最近到我这儿来,我问起他像他这样的青年多不多?他说,尽管有人把多赚钞票视为“成功”的标志,可挚爱文学创作的青年人并不少。他随口就说了几位青年朋友的名字,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都是在文学之路上执著追求且成就赫然者。
于是,我觉得可以不必担忧了。文学创作不会因市场经济大潮而中断,相反,我们倒是可以期望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必会出现一个文艺的大繁荣。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证,好像盛唐时代就是这样的吧!
从事文学创作这一行的人,大可不必和人家比谁兜里钱多。你钱多,是你的;我精神产品多,我视为宝贵财富。“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谁让我们爱这一行呢!谁让我们情愿为她而献身呢!
显灵: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广告牌下被误抓 广告牌下突现北京百年不遇飓风
一九九三年四月八日中午,于占起从家乡河北承德火车站坐上开往北京的旅游列车,晚上近七点到达北京火车站。于占起下车后,直接来到北京火车站站前苏州胡同66号《经济消息报》社北京记者站,安置好稍事休息后,晚上八点多钟,于占起出去吃饭。
四月八日,夜晚,天气晴好,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天上的星光和地上的霓红灯相互闪烁,夜色迷人。于占起来到火车站前的一家饭店,吃完饭后,来到距离饭店不远处的路边广告牌下,欣赏着北京火车站的美景,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过往旅客,心情甚好。这时,刚好一辆公交车驶来停在广告牌前的公交车站点,于占起因情心动想坐车欣赏北京的夜景,便向公交车走去。突然,不知何时从哪冒出十几条年轻汉子,将于占起团团围住,其中一个人从衣袋里掏出一个证件冲着于占起眼前一亮没有任何理由的说:“我们是公安局的,请你跟我们走一趟吧。”
于占起心里无愧神态自若,跟这些人来到不远处的北京火车站站地公安分局。一会儿,一个中年模样的男人来到屋里,这些年轻汉子齐刷刷的全体起立,对这个中年男人说:“我们抓到一条大鱼!”然后对于占起说:“这是我们的1号!”
面对这些人没有任何缘由的无理行动、问话,于占起笑而不答,只是掏出身上带的有效合法证件递给他们,不做任何回答,坦然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这些人从屋里出出进进......
第二天上午,于占起一觉醒来,只见忙了整整一夜的这些人精神疲惫、表情极不自然,那个被称为“1号”的中年男人面带愧意的对于占起说:“对不起!误会!”......然后礼貌地把于占起送出站地公安分局。
于占起站在站地公安分局外面,回头看看站地公安分局,抬头望望天空,四月九日这时的北京,天空晴朗,无云无风。
于占起来到北京火车站站地分局西边不远处的北京古观象台转了一圈,坐了一会儿,又到一家饭店吃饭,然后走在回北京火车站站前苏州胡同66号《经济消息报》社北京记者站的路上,将要行至广告牌时,于占起看到这块20多米高、近百米长钢筋钢板焊接水泥浇铸的巨大广告牌时,想起从昨晚到现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莫名其妙的事情,不由地触景生情......
然而,就在这时,让气象科学至今都无法解释让北京人至今都不能忘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广告牌下瞬间突然出现(形成)一个巨大风团......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均报道:“四月九日,北京突现百年不遇飓风,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一巨大广告牌倒塌,当场砸死俩人,砸伤数十人......此次风力超过13级以上,风力表没有显示,气象台没有提前预测到。”
另据北京和中国气象资料报道:“一九九三年四月的北京,没有寒潮,每天普遍高温天气。四月九日,晴,微风,四月十七日达到32。1度,......”